略论稻谷生产持续三高与三良的三角关系讨论稿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8054402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1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稻谷生产持续三高与三良的三角关系讨论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略论稻谷生产持续三高与三良的三角关系讨论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略论稻谷生产持续三高与三良的三角关系讨论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略论稻谷生产持续三高与三良的三角关系讨论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稻谷生产持续三高与三良的三角关系讨论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略论稻谷生产持续三高与三良的三角关系( 讨论稿) 黄仲青 ( 安徽农业大学) 摘要:本文以等边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稻谷生产的产量、品质和效益。三高”,其三条边分别是稻的品种、 环境和栽培技术“三良”,分别论述了这三条边相互依次,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三高”的三角关系,说 明发展我国稻谷生产不可顾此失彼,要在继续选用良种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环境和栽培技术。 我国人多地少,人增地减,主粮稻谷生产能否持续高产、优质、高效( 简称“三高”) ,事 关国家粮食安全,人民生活改善和稻农增收致富。 国内外多年大面积生产实践与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稻谷生产“三高”必须有优良的品种、环 境和栽培技术( 简称“三良” ) 。

2、野口弥吉教授曾以三角形面积表示作物产量,说其三条边分别 是作物遗传性、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 1 ) 笔者研究大量稻谷生产实践和有关文献资料( 2 ,3 ) 后认为,同样可以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稻谷产量、品质和效益,而稻的品种特性、环境条件和栽培 技术便是构成这三角形的三条边。理想的稻谷生产“三高”三角形当是三条边长均为1 的等边 三角形( 图1 ) ,其面积最大。其任何边的缩短都会使三 角形的面积缩小,恰好表睨了良种、良境和良法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稻谷生产“三高”的三角关系。从图 1 可见:我国稻谷生产要持续“三高”,必须在继续选用良 种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稻田环境和栽培技术。为防顾此失

3、 彼,本文略论稻谷生产三高与三良的三角关系以供讨论参 考。 1 稻谷生产“兰高”与良种 生产实践和品种试验早已证明:在同样环境和栽培条 件下,水稻良种产量、品质和抗性显著较高,经济效益可 高一成以上。因此稻谷“三高”生产要有良种已成共识。 良法 图1 理想稻谷生产“三高”三角形 我国各级领导和稻作同行历来非常重视选育稻的优良品种,已育成大量分别适于不同稻区种植、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产多抗良种( 组合) ,为发展我国稻谷生产做出了显著贡献,今后可望做出 更大贡献。从我国稻区各省( 市) 统计的水稻大面积平均产量看,我国现用水稻良种的产量潜力 一般还有1 0 0 2 0 0 k g 6 6 6

4、7 m 2 以上未能发挥。其原因主要是立地环境和栽培技术未能满足良种的 需求。一切良种只有在其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良特性,实现“三高”。可是有些新良种 介绍( 说明) 却不谈其适宜地区;列举“三高”实例,也不讲其立地环境和栽培技术;介绍全生 育期竟不说明播种地点和时间,更不说其光温特性。如此新品种介绍极易误导新品种盲目推广。 有的育种者甚至尚未搞清所育新品种的特性、适宜地区和栽培技术,仅在几个点小面积试种看到 一点“三高”苗头就急忙推广。也有盲目引种者见到某地一良种“三高”,不问其环境和栽培条件, 不经试验试种就引到本地大面积推广。甚至将东北的早粳和华南的晚籼引到华中大面积种植,分 别

5、因“早穗”和“不实”而严重减产,绝收。安徽省有些县( 市) 上世纪末一度盲目推广“亚优 2 号”和“遗传工程稻”就曾造成不同程度减产。1 9 9 5 年安徽岳西等4 个县受骗,误将晚籼汕优 3 5 5 0 等当为中籼稻种植4 万亩,全部绝收,损失巨大。 迄今我国所育水稻高产良种一般米质欠优,其米价常比优质米低1 0 2 0 以上,有时还滞销, 不少是能高产、难高效。进一步发展我国稻谷“三高”生产迫切需要培育高产优质多抗良种( 组 合) 。超级稻能超高效则更好。 此外良种的种子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些良种推广几年后种子质量逐年下降,迅速混杂退 化,使其增产增效作用大打折扣,亦即所谓良种“不良”。

6、尤其是常规良种推广后,稻农常以“粮” 代“种”,自留自用。其种子难售,营利少,种子公司多不经营,更易混杂退化。杂交稻种由种子 公司经营,一般质量较好。也有繁殖制种技术到位率低的,种子质量不高,大田大青棵,保持系、 恢复系及不育株率超标,使产量和效益显著下降,也会良种“不良”。 2 稻谷生产“三高”与良境 稻田环境对稻谷产量、品质和生产效益的影响可以远远大于品种间的差别。如中籼汕优6 3 等杂交稻组合和桂朝2 号等常规品种在北亚热带和南温带的平原、丘陵稻区6 6 6 7 m 2 稻谷产量一 般分别只有6 0 0 k g 和5 0 0 k g 左右,而种到云南丽江等南亚热带高原稻区分别可超11 0

7、 0 和1 0 0 0 k g 。 近年福建省谢华安研究员等所育优明8 6 、优2 4 7 和优航1 号等超级杂交稻优良新组合在丽 江永胜县涛源乡示范,6 6 6 7 m 2 产稻谷分别达到1 1 9 6 5 ,1 1 8 3 8 和1 1 6 2 O k g ,创造了世界季稻 谷单产新记录。据李义珍研究员介绍,该乡示范田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海拔1 1 7 0 m ,年平均气 温2 1 1 ,年日照2 7 0 0 小时,年降水5 8 6 m m ,灌溉水源充足,稻田为肥沃砂壤土,透性良好,耕 层1 7 2 0 a m ,特别利于水稻超高产。在该地稻谷单产近1 2 0 0 k g 6 6 6 7

8、 m 2 的优明8 6 等超级稻新组 合,种到其它稻区单产如何? 首先,还要看其气候、土壤和生物环境与涛源的差距。笔者从日本 九州引进的优质中粳西光在沿淮稻区5 月上中旬播种全生育期近1 5 0 天,稻谷单产可超 5 0 0 k g 6 6 6 7 m 2 ,而南引到沿江稻区迟一个月播种,全生育期缩短近3 0 天,稻谷单产只近 3 0 0 k g 6 6 6 7 m 2 。如遭到旱、涝、冷、热等严重天气灾害,或种到很瘦薄、过碱或过酸的稻田,即 使是超级稻,稻谷单产也可能还不到2 0 0 k g 6 6 6 7 m 2 。同一品种( 组合)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稻米品 质也会有显著差别。如沿江稻区高

9、温寡照的盛夏结实的任何迟熟早稻品种( 组合) 都比其在光温 条件好的秋季结实的再生稻或双季晚稻米质差,东北平原和华南高原的稻米一般优于华中平原和 丘陵的稻米。稻田环境污染更会严重影响稻米品质。 稻田环境条件不好,稻谷生产常常事倍功半,想达到一定的产量和品质要增加很多投入。如 早、涝要及时灌、排水,瘦薄田要多施肥,病、虫、草害多要适时用药防治,并需多投入人力和 机力。因此稻谷生产效益受环境影响可能会比品种间效益差大几倍、几十倍。 大面积稻田的光、温等气象条件迄今还难经济有效地人工调控。而水利、土壤及生物环境条 件可以人工改良。我国5 0 多年来在稻田水利兴修和中低产田改造方面已付出了巨大人力、物

10、力,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许多可喜成果,一批又一批亩年产粮仅二、三百公斤的中、低产田改造成了吨 粮田。然而其改造的速度还赶不上发展的客观需求,迄今中低田面积还近三分之二。同时稻田和 水源污染问题还很严重。工农业、交通和城镇的垃圾、污水和废气不断在浸入江河、湖泊和稻田, 稻田大量乱用化肥、农药和农膜,也在加剧污染。保护和改良稻田环境是发展我国稻谷“三高” 生产的当务之急,其增产增效潜力巨大。 3 稻谷生产“三高”与良法 大量栽培试验早已证明,同一田块,同样品种,不同栽培方法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有显著差 别。我们在各地调查不难发现,各农户的邻田所种同一品种因栽培法不同产量相差很多。迟栽、 稀植、缺肥的稻

11、谷产量可能低二、三成以上。早栽、过密、过肥,以致多病倒伏的甚至减产过半, 米质还很差。播栽期不当也会减产欠收,尤其是敏感期未能避开病、虫或冷、热害的也会减产过 半。2 0 0 3 年江淮稻区早播赶上7 月下旬初始穗的杂交中籼诸组合,均因花期遭遇1 1 天以上气温 日平均 3 2 6 C ,日最高 3 7 持续高温,结实率 3 0 ,减产达6 0 以上。可见稻谷生产缺少良法 也不可能“三高”。 作为稻谷生产“三高”三角形一条边的“良法”,既非某一良种的配套栽培技术,亦非某地稻 农的“三高”栽培经验,而是在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形成规律及其“三高”群体培育调控技术环 节优化配套与作用原理等栽培理论指引

12、下研制的,能在各地不同环境下培育较适宜品种“三高” 群体,可持续“三高”的栽培技术体系。凌启鸿教授等研制的水稻“叶龄模式”和“水稻群体质 量栽培技术体系”就是这种良法的典范。群体质量栽培在江苏等省南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平原和丘 陵不同生态条件下多年推广应用实践证明,不仅是杂交籼稻优良组合,而且可使常规中粳的良种 大面积平均稻谷单产持续超过7 0 0k g 6 6 6 7 m 2 ,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全国稻区其他各省( 市) 的同仁也已分别研究推广应用了一批类似的水稻三高栽培技术体系, 1 3 4 如浙江蒋彭炎研究员等的“稀、少、平”和“三高一稳”,安徽黄仲青教授等的“高产高效”和“四 少四高”栽

13、培模式等。这些良法在各地多年应用结果表明,可使当地较适品种比常规栽培增产增 效1 0 以上,并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化肥、农药流失少,土壤肥力水平渐升,利于持续“三高”。 由于我国各稻区环境不同,各类良种适宜的环境有别,因此一切良种只是其适宜地区的良种, 任何良境也只是其适宜品种的良境,稻谷三高生产之良法均需因境因种制宜科学应用。首先要选 用当地较适宜的良种,再按所用良种的特性因地因时制宜使用良法,本着趋利避害、创造有利、 防治灾害、力争“三高”的原则拟订其实施方案。择其最佳方案还要根据稻米及农资市场行情预 测,当地稻谷生产规模和劳力、交通等社会条件进行效益估算,权衡稻谷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关 系,

14、力争提高产投比。在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率,达到高产优质的同时提高肥、水等农资产出率 和劳动生产率,才能高效。 上述所拟“良法”之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若环境有意外变化,稻田群体质量未能达到“三 高”群体质量指标,还需及时修订方案予以有效调控,力求最终达到三高。 有人因此认为良法难学、难用,要因种、因境制宜,费工本,还是良种好,只要播下就成。 孰不知如前所述,良种离开良境和良法就不能发挥其优良特性。良法正是为各类良种选择和创造 良境实现“三高”不可缺少的伙伴。总之,良种、良境和良法分别都是稻谷生产“三高”三角形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条边,如果顾此失彼,稻谷生产便不能持续“三高”。 主要参考文献 1 野口弼吉著,栽培原瀹,饕蟹堂版,1 9 8 0 。 2 黄仲青等主编,水稻高产高效理论与新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 9 9 6 3 凌启鸿主编,作物群体质量,上海新科技出版社,2 0 0 0 1 3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