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基本原理和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07996853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凝血基本原理和检验项目临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凝血基本原理和检验项目临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凝血基本原理和检验项目临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凝血基本原理和检验项目临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凝血基本原理和检验项目临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凝血基本原理和检验项目临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凝血基本原理和检验项目临床意义(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凝血的基本原理和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张 弘,内容,正常止血过程,血管壁损伤,血小板收缩,组织因子,血小板激活,胶原暴露,PF3,首先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共同凝血途径,继而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血流变慢,止血,血块收缩,交联纤维蛋白,血小板收缩蛋白,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它的生理作用是,在血管出血时被激活,和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并且补塞血管上的漏口。这个过程被称为凝血。它们部分由肝生成。可以为香豆素所抑制。 为统一命名,世界卫生组织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号, 有凝血因子,XIII等。,什么是凝血因子?,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是指参与凝血

2、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从因子 激活到因子X被激活的过程,包括因子、Ca2+、PK、HMWK之间的相互作用。 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血液,从因子(TF)的释放到因子被激活的过程,包括因子、和Ca2+之间的相互作用。 共同凝血途径(common pathway): 是指因子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包括因子、Ca2+之间的相互作用。,血液凝固可分为三条途径:,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前一个有关因子所激活,最后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血机理(瀑布学说),瀑布学说模型,内源系统,K,PK,a,HK,胶原,a,HK,a,

3、PL+Ca2+,a,凝血酶原(),凝血酶(a),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a),稳定的纤维蛋白,Ca2,a,a,Ca2,TF,TF,血管损伤、血液中细胞的释放表达等,注: TF:7因子受体 HK:高分子量激肽原,PK激肽释放酶原,K:激肽释放酶,PL:血小板磷脂,外源系统,内源途径负电启, 顺序激活有规律, 外途简短最神奇,,三子当先出内皮, 磷脂连起X和钙, 内外同途共相济,,共同途径交叉口, 十、五板三共钙齐, 二、一结合纤丝成, 十三终坚血栓壁 。,量少,在内皮细胞处,生理凝血中作用不大,血管内皮损伤,共同途径,全自动凝血仪测定方法: 凝固法(PT,APTT,Fbg,TT) 免疫比浊法(

4、D-Dimer),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一】凝血酶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 PT),(一)方法学溯源: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人脑、兔脑、胎盘及肺组织等制品的浸出液)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该实验是反映外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 CA7000方法学原理: 在定量的血浆样本经过一定时间的加温后,加入试剂(Thromborel S)试剂(成分:冻干人胎盘促凝血酶原激酶、氯化钙、防腐剂) 然后,采用波长为660nm的光照射样本。凝血过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中血的浑浊度可以通过测量

5、散射光强度的改变来反映。从散射光光强度的测定,通过凝血标准曲线求得凝血时间。,(二)参考值及报告方式: PT:直接报告患者及正常对照的PT秒数。参考值为1015s,超过正常3s 为异常。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INR值主要用于口服抗凝剂监测。,浓度或者活性百分比 (对数),(三)PT的临床意义,延长: 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2.肝脏疾病:外源凝血因子主要在肝脏合成。 3.维生素K缺乏症:胆石症、胆道肿瘤、慢性肠炎、偏食、新生儿以及长期应用抗生素患者因吸收或合成VK障碍导致肝脏合成异常凝血酶原7.9.10因子。 4.血循环中有肝素.FDP, DIC,

6、原发性纤溶症 5.用于香豆素类等口服抗凝剂的监测,维持在PT参考值的2倍左右,INR在2.03.0为宜。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缩短: 先天性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一)方法学 溯源: 37条件下,以白陶土激活因子和

7、,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在Ca2+参与下,观察贫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CA7000方法学原理: 凝结法:在定量的血浆样本经过一定时间加温后,加入试剂(成分:从干燥兔脑粉中提取的脑磷脂加入含有缓冲液、稳定剂和防腐剂的鞣酸溶液。0.025mol/L的氯化钙溶液)。然后采用波长为660nm的光照射样本。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血的浑浊度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然后通过标准曲线求得凝血时间。 (二)参考范围:APTT (sec):2338s,(三)临床意义: 延长 受检者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延长超过10s以

8、上才有病理意义。 对内源凝血途径因子(、)缺乏较CT敏感(血小板异常不影响APTT)能检出:C小于25%的轻型血友病。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则不够敏感,最常见疾病为血友病。 在使用肝素治疗时,多用APTT监测药物用量,一般以维持结果为基础值的 2倍左右(1.53.0倍)为宜(75100s之间)。 血管性血友病:由于患者vWF缺乏,使F不稳定,活性下降,APTT延长 异常抗凝物质增多:长期输注F可产生F抑制物,或患者存在狼疮抗凝物(LAC),使APTT延长。 纤溶亢进: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产生大量FDP,使APTT延长。,缩短:DIC早期、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三】纤维蛋白原凝结时间

9、测定 (Fibrinogen coagulative time,FIB),(一)方法学 溯源:纤维蛋白原测定(Clauss法)原理:凝血酶将可溶性的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的多聚体纤维蛋白。当凝血酶浓度较高且纤维蛋白原浓度较低时该反应决定于纤维蛋白原浓度。如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画点,凝血酶凝块时间与纤维蛋白原浓度相比较呈线形关系 仪器方法学原理 凝结法:在定量的血浆样本经过一定时间加温后,加入试剂(Thrombin Reagent:牛凝血酶冻干粉;OVB:巴比妥钠、氯化钠)。然后采用波长为660nm的光照射样本。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血的浑浊度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然后通

10、过标准曲线求得凝血时间,(二)参考范围:2-4g/L (三)临床意义: Fbg减少见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脏疾病、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DIC、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及早产儿、某些产科意外、恶性肿瘤等。 Fbg增高见于:各种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栓塞病、月经期及妊娠期、糖尿病、动脉硬化、结缔组织病、手术后、休克、癌肿、骨髓瘤、放射治疗后等。,【四】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原理: 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时间。,(二)参考范围:14-21s (三)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

11、,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五】 D-二聚体,(二) 临床意义,(二)参考范围:0-1,(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2)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 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

12、。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溶栓治疗的监测 在溶栓药物的作用下,血栓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明显增高。因此,在溶栓过程中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此外,在产科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患者D-二聚体也升高。D-二聚体作为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的指标,将日益受到重视 (4)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 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5)外科手术患者 我们对多例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增高水平明显。其中胸外科大手术高于其他手术,表明术后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并有纤溶活性增强。因此,动态观察术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判定有重要意义。,谢谢,个人总结 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