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课件第一章绪论.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953824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3.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课件第一章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解剖课件第一章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解剖课件第一章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解剖课件第一章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解剖课件第一章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剖课件第一章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课件第一章绪论.ppt(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解剖生理学,王秀明 办公室:4B106 电话:022-60123812,平时成绩:30% (卷面4486分及格) 1.出勤:无故旷课三次以上平时成绩为0 (班主任假条课后两天内补上) 2.课堂纪律:点名批评五次以上平时成绩为0 3.课堂作业:每堂课后思考题,累计五次不交平时成绩为0 每周五课后笔记,累计三次不交平时成绩为0,第一章 绪论,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节,人体的基本结构,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第四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一、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人体解剖学: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分类,解剖学肉眼 组织学显微镜 细胞学分析

2、仪器 胚胎学发育过程,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细胞、分子水平基本功能单位 器官、系统水平活动规律 整体水平系统之间及环境的关系,二、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解剖学:借助解剖手术器械切割尸体的方法, 用肉 眼观察各部分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生理学:在不损害人体健康的条件下,观察、记录 和分析某些功能活动的客观表现动物实验,以实验方法为基础,生理学的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实验法和慢性实验法两种。,1. 急性实验法 一般在几小时内或最长在十几小时内完成的实验研究,实验完成后实验对象需要处死或弃去。实验对象如果是完整动物体,则常需要对动物进行麻醉。 急性实验方法又可分为:在体

3、实验法;离体实验法。,(1)在体(活体解剖)实验法 在麻醉或破坏动物大脑的条件下进行解剖,暴露所要研究的器官或组织,进行实验研究。 如分离出动物的颈总动脉,记录血压,再分离出颈迷走神经,刺激之,则可观察迷走神经兴奋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这是生理学实验中较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实验条件可以人工控制,实验结果可以重复验证,对机制可以进行分析。,(2)离体器官或组织实验法 从动物体内取出所要研究的组织或器官,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中,保持它的生理功能进行研究。 如:可以从蛙身上取出蛙心,用接近它体液成分的液体灌流,使蛙心能继续不断地跳动,在这样的标本上可观察各种物质对蛙心收缩功能的影响;又如可以在离体的神经

4、纤维上研究生物电活动。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不能完全代表正常机体内的真实情况。,2. 慢性实验法 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进行手术,暴露要研究的器官或摘除、破坏某一器官,待手术创伤恢复后,在清醒及正常生活状态下,观察、研究整体中的某一器官或部位的功能。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期存活和进行实验,故称为慢性实验法。 药理学研究中常要用到慢性实验法。如为了观察药物的长期作用,必须在数天,数十天甚至数个月中长期给药,然后观察药物对某种生理功能的影响或某种疾病的治疗作用。,三、 人体解剖生理学与医药学的关系,1、现代医药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2、现代医药学又可推动解剖生理学理论的发展,生理学研

5、究与药理学研究的关系 两者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都是人或动物; 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基本相同。可以说,药理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是借用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研究目的不同。生理学研究目的是观察在某种状态下研究对象的生理功能的变化;而药理学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研究对象在给了某种药物后,一些生理功能的变化,或对某种疾病的治疗作用。而对疾病是否产生治疗作用,通常也是以某些生理功能的变化来衡量的。如高血压的治疗是以血压下降为主要的治疗指标。,第一章 绪论,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节,人体的基本结构,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第四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一、 解剖学姿势及常

6、用方位术语,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两臂自然下垂, 掌心向前,两脚并拢,脚尖向前。,上和下(近头和近足) 近和远(连接躯干为近) 前和后(腹侧和背侧) 内侧和外侧:是对各部位与正中面相对距离的位置关系的描述。如眼位于内侧,耳位在外侧。 内和外:是表示与空腔相互位置关系的描述。如胸(腔)内、外,腹腔内、外等。 深和浅:是对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描述。即离皮肤表面近者为浅,远者为深。,1.轴假想线,2.面假想面,垂直轴上下 矢状轴前后 冠状轴左右,矢状面左右纵切面 冠状面前后纵切面 横切面上下水平面,垂直轴,冠状轴,矢状轴,二、 人体的结构,细胞 (基本单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

7、肉组织,神经组织,器官,系统,八大系统,运动系统:骨、骨骼肌、骨连接 神经系统: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 循环系统:心、血管、淋巴器官、淋巴管 呼吸系统: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消化系统: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 管及消化腺 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内分泌系统: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 胰岛等内分泌腺及内分泌细胞 生殖系统,第一章 绪论,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节,人体的基本结构,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第四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一、新陈代谢(metabolism) 概念:新的物质不断替代旧的物质的过程,包括 物质

8、代谢和能量代谢。 意义: 从环境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经过改造和转化,为自我更新提供原料和能量(同化); 将生物体内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异化),将物质分解时所产生的能量,用于合成生物体内的新物质、维持体温等。,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活动立即停止!,二、兴奋性(excitability) 概念:人体感受刺激时产生反应的能力。 特征:兴奋性也是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表现特征。,刺激:能引起人体或其细胞、组织、器官产生反应的环 境变化(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精神因素)。 反应:刺激引起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代谢改变及 其外部活动表现。,反应形式:兴奋、抑制 兴奋: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

9、活动状 态由弱变强。 抑制: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状 态由强变弱。,炽热-寒冷血管舒张收缩、能量代谢快慢适应环境,人体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能产生适应的能力称为适应性。 适应性以兴奋性为基础。 适应分为行为性适应和生理性适应两种。 适应性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动物俞高等,对环境的适应俞完善,人类不仅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还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三、适应性( adaptability ),第一章 绪论,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节,人体的基本结构,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第四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0、 (一).内环境 1.外环境:人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外界、大气环境) 2.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脑脊液等; 占体液1/3 血浆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媒介,(二). 稳态 1、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2、稳态的含义: 指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在一定水平上是恒定的。 指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平衡,在微小波动中保持相对恒定。 3、稳态的实现:在整体是在神经体液机制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而实现的。 4、稳态的意义:维持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正常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难于维持时,新陈代谢将

11、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危及生命。,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人体对外环境变化的适应和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都是通过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即机体调节活动来实现的。,一、神经调节 指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定义: 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活动进行时所通过的路径)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反射活动: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比较固定的反射。 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是人或高等动物个体后天获得的,即在生活过程中“

12、建立”起来的。 生理意义:通过建立条件反射, 可以使大量无关刺激成为预示 某些环境变化即将来临的信号, 从而扩大了人或者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人体的各种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激素,通过血液或淋巴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或某一器官组织,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这种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 局部体液调节或旁分泌 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 (与神经调节对应),二、体液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由该细胞、组织、器官本身活动的改变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幅度和范围小、不十分灵敏,三、自身调节,思考题: 1.名词解释 新陈代谢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2.简述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的内容。 3.简述内环境及其稳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