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综合考试中有机化学的复习_6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947425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科综合考试中有机化学的复习_6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理科综合考试中有机化学的复习_6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理科综合考试中有机化学的复习_6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科综合考试中有机化学的复习_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科综合考试中有机化学的复习_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科综合考试有机化学的复习蜀光中学 黄德华为了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我对近三年的理综试卷(2003年、2004年、2005年)以及近几年全国“3+2”高考化学卷、上海试卷中的有机试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下面谈一下有机试题的特点及复习建议。一、理综试卷中有机试题的特点1、理综试卷中有机试题的比例明显高于“3+2”化学卷有机试题在高考卷中分值及比例如下:“3+2”全国化学卷(满分150分)年份 1999年 2000年 2001年分值 30分 22分 28分比例 20 15 19、全国理综卷年份 2003年 2004年 2005年分值 32分 38分 39分占化学科满分的比例 27 36 36这说明有机内容

2、的试题在理综试卷中对考生考查的基础和载体作用更加突出,对这一点复习中应该重视。2、有机试题内容方面、保留传统的热点和重点理综试卷中化学试题数目减少,知识覆盖面明显减少,有机试题仍关注传统的热点和重点:同分异构体书写和数目的判断,有机反应类型的选择和判断、重点反应类型的套用(1,3-丁二烯的加成、酯化反应、加聚和聚缩反应等),有机物结构简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例如2003年理综卷30题,书写同分异构体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反应类型。开辟新的热点糖类、蛋白质由于和生物、营养、医药等有关内容联系紧密,由原来的非重点、非热点变为现在的热点内容,既有学科内的综合,又有学科间的综合形式。例2003年理综29题

3、、2004题理综27题。、更加突出与社会、生活、环境、医药、新科技等方面的联系前几年的“3+2”化学卷及上海卷已经在试卷设计上比较注重这一方面,理综更加突出。2004年理综27题药物治疗心血管病中的“信使分子”内容。(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的内容)。2005年29题研制制作软质隐形眼镜的材料。2004年29题抗击“非典”期间,过氧乙酸作为消毒剂,有关它的浓度的实验计算综合题。由于有机化学理论及有机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新的理论、生产工艺、材料不断涌现,据世界权威化学杂志统计每年合成的新化合物中有机物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给命题者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也预示着复习中在关注这些知识的同时,更

4、应该从培养能力上下功夫。1、考查的形式变化不大有机试题的类型仍然是选择题和填空题。选择题一般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填空题一般要求写结构简式(分子式、结构式)、化学方程式,其注重能力考查。2、考查的层次纯考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试题比例很小,有机内容被用做突出选拔功能的载体,对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概括起来有两大内容:一类是综合应用型,即知识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考查知识,又立于基础,重在应用。如2003年30题,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的重要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框图中字母表示的有机物中的官能团和结构式,再填空回答反应类型,结构简式,反应方程式等问题,试题本身难度不大,但对考生进行全面的考

5、查,是一道有较高区分度的好题。另一类是信息迁移型,要求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快速理解所给信息,主要考查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一类题在近三年全国理综卷中很少出现,但不等于以后的理综卷中不出现。另外,学科间综合的试题比例较小,试题的综合度不高。二、复习中注意的几个问题1、 做好常规知识的总结储存工作高考试题知识覆盖面减小,考查内容的随机性加大。理综高考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让押题、猜题,从而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复习中千万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只顾某些重点内容。只有做全面、充分地复习,才能在这种形式的考试中取得成功。有机常规知识:(专题复习)1、 有机物的结构(包括分子式、电子式、

6、结构式、结构简式的书写)和同分异构体(包括类型、数目的判断或补写)、官能团的种类及其特征性质即碳碳双键碳碳叁键 X OH CHO COOH COO 等官能团的主要性质,通过练习,总结归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3)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等) 加成反应(与H2、X2、HX、H2O等加成)消去反应(醇、卤代烃)氧化反应(燃烧、催化氧化、与其他氧化剂反应)还原反应加聚反应(碳碳双键加聚)缩聚反应置换反应(醇、酚、羧酸与钠置换)显色反应(苯酚与Fe3+、淀粉与碘水、蛋白质与浓HNO3等)、有机合成与推断 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相互推断,也就是要总结归纳出: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

7、相互转换关系官能团的引入A引入 OH的方法(卤代烃的水解、酯的水解、醛的还原、碳碳双键和水加成、葡萄糖的发酵)B引入 X的方法(烷烃、芳香烃的取代、碳碳双键叁键与HX、X2的加成)C引入碳碳不饱和键的方法(卤代烃和醇的消去)D引入 COOH的方法( CHO的氧化、酯的水解)、有机化学计算有机物化学式的确定。有机物的燃烧规律及其应用。、有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2、熟悉已有情境,培养适应新情境的能力近几年高考有机试题在设计新情境考查考生能力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对近几年的高考有机试题先认真做,然后看答案,再认真分析研究,理解其考查能力的方向,体会适应新情境的感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8、。这样不但可以熟练掌握考过的情境,而且通过这个过程可培养适应新情境的能力。例2001年全国卷24题以天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官能团性质和反应的掌握情况和自学能力。酰氨键的生成和水解在教材蛋白质一节中出现,但未给出酰胺的定义,所以题目中给出了羧酸或羧酸酯跟胺反应生成酰胺的方程式作为给予信息。第3小题具有挑战性,因为题目所给信息中指出酯和胺类也可能生成酰胺的同时生成相应的醇,那么A分子中的甲酯基和天冬氨酸的氨基也有可能酰胺化,如此生成一个新的六元环。此题的难度为0.575,区分度为0.801,是值得研究的一道好题。又如2004年全国卷第27题以油脂和脂肪酸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分子式的确定

9、、酯化反应、油脂的水解反应等方程式的书写的掌握情况。另外,对于学科间综合处理能力,只要各学科知识扎实、方法精通,学科间的综合处理是比较自然的,可适当注意一下,不必耗大量时间去研究。3、关注社会、生活、环境、医药、新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除了复习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知识外,师生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多了解一些社会、生活、环境、医药、新科技等方面与化学相联系的知识,因为有机内容与这些方面联系较多。这样可以丰富知识,拓展思维,在考场上还可以减少由于陌生而增加的难度。例2001年全国卷中PPA,2001年理综卷中的导电聚合物等都早有所报道。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研究成果又与有机化学有关手性碳原子。20

10、04年全国卷第27题中的某药物能治疗心血管疾病,两位科学家阐明了它在人体内能释放出一种“信使分子”,以及“信使分子”在人体内的作用原理。两位科学家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且有报道。4、练就正确书写的好本领有机试题答案中符号多、结构复杂,对书写的规范性要求很高。我们结合在近几年高考阅卷以及参阅其他省理综阅卷分析报告,把考生试卷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归纳如下:结构简式、结构式、分子式混写;文字中出现错别字;有机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不对、不全、不准确(如:水浴加热用“”代替;“ ”“=”混用;“”“”不写;不写无机产物);分子式不会写(如:麦芽糖、纤维素、尿素不会写);基本反应类型“取代、加

11、成、消去”与“卤化、硝化、加氢、脱水”混用等。许多同学可以把某些物质推断出来,但由于自己的习惯不好,写得不准确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老师在阅卷时感到非常可惜。希望在复习中一定要认真关注这一问题,因为规范认真的习惯是靠平时养成的,不可能到了考场想认真就能认真起来,可引导学生在模拟考试后,采用相互交换阅卷等方式来体会一下、锻炼一下,从而更加强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积极训练,练就准确表达的好本领。我们建议:通过重要知识点的复习以及热点题型的强化训练,针对学生实际,总结学生在练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缺陷,组织专题训练,检测反馈,查漏补缺。5、针对“两纲”“一本”,突出重点“两纲”指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即

12、考纲),教学大纲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当然也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是依据大纲的基本精神制定的,它既考虑了中学化学教学预期达到的目标,又考虑到完成高等学校学习任务的需要,它对考生进入高校学了基本要求,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一本”即指课本,课本是依据大纲编写的教科书,是试题之源,解题之本。因此在有机化学专题复习时要深入研究“两纲”,根据“两纲”与课本的联系,突出复习重点。6、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的命题,既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考查,又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考查。同学们在用以往的高考有机题和各种模拟题时,普遍感觉比较难,对这类题产生心理障碍。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完题后,回顾分析当时的心态,对比平时练习与考场上的心理区别,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总结和提高,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整方法。 总之,有机化学复习专题的设计应以“两纲”、“一本”为依据,结合历年高考试题的热点,具有针对性强和选择性好的特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考点的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上有所突破,达到抓住考点,突出重点,强化热点及弱点,突破难点之目的,注意思路、方法、技巧的形成,体现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2006年3月18日(自贡市二摸分析会的发言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