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压缩.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940626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4.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纵隔肿瘤压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纵隔肿瘤压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纵隔肿瘤压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纵隔肿瘤压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纵隔肿瘤压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纵隔肿瘤压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纵隔肿瘤压缩.ppt(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纵隔肿瘤/肿瘤样病变的 影 像 学 分 析,安徽省立医院 许实成,胸腺瘤,1、是纵隔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好发年龄4060岁,很少出现在20岁以前。 2、约30%的胸腺瘤为侵袭性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患者约15%伴有胸腺瘤。 3、常无临床表现,有时伴重症肌无力。,胸腺瘤,CT/MRI表现: 胸腺瘤表现为前纵隔升主动脉前方软组织密度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直径110cm,与周围纵隔脂肪分界清楚。 胸腺瘤内可含钙化,部分胸腺瘤可发生囊变,特别是放疗后的胸腺瘤。,胸腺瘤,增强检查,胸腺瘤发生轻至中度强化。 提示恶性胸腺瘤征象是肿块边界不清、纵隔淋巴结增大、心包积液和心包增厚、邻近肺实质受侵出现肿块和胸膜下转

2、移结节。,女,44岁。头晕乏力1月余。骨髓穿刺示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理:胸腺瘤B2型。,男,54岁,体检发现右前上纵隔占位。 病理:梭形细胞型胸腺瘤(A型)。,男,33岁。体检发现右前上纵隔占位。 病理:前上纵隔胸腺瘤AB型),男,46岁。胸闷、胸痛20天。病理:胸腺典型类癌。,男,42岁。间断胸闷一月余。病理:胸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女,74岁。胸痛1月余。 CT值9Hu。术后病理:胸腺囊肿,胸骨后甲状腺肿,CT/MRI表现: 前上纵隔高密度肿块 肿块边界清楚,内可有点状或不规则钙化或局限性低密度囊变区。 相邻血管常受压,向外侧移位。 增强检查,因多血管性而有明显的长时间强化。 连续

3、层面观察,显示纵隔内肿块与颈部甲状腺肿相连,且密度一致。,结节性甲状腺肿,女,70岁。胸闷气喘4年余,畸胎瘤,CT表现: 皮样囊肿与囊性畸胎瘤表现为前纵隔内混杂密度肿块 实性畸胎瘤通常为较均一软组织密度肿块,常呈分叶状,与周围结构多分界不清。,畸胎瘤,MRI表现: 畸胎瘤表现为纵隔内肿块,易发生在前纵隔,偶见于纵隔其他部位,由于内含脂肪、钙化、囊性等多种成分而呈混杂信号。 MRI对肿块内钙化确定不及CT,但易于显示肿块与相邻低信号血管结构的关系。,畸胎瘤,前纵隔囊性肿块并含有钙化或牙齿,高度提示囊性畸胎瘤 CT和MRI检查不但能确定肿瘤大小、位置及其与邻近血管结构的关系,女,21岁。发现颈部包

4、块3月。病理:囊性成熟性畸胎瘤。,皮样囊肿,男,35岁。左前胸部疼痛及胸闷半年。 术后病理:纵隔精原细胞瘤。,(前纵隔)精原细胞瘤。 诊断要点:1、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好发于前纵隔,发病年龄多见于2040岁,绝大多数为男性。 2、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呼吸困难、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少部分病例-HCG轻度升高。 CT表现为前纵隔、形态不规则沿大血管间隙向四周浸润性生长,肿块一般较大,内部密度不均匀,常有坏死、囊变。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轻中度强化。,男,24岁。反复颈肩痛半年、加重一周。 AFP 181ng/ml。 术后病理为内胚窦瘤。,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为全身淋巴网状系统原发性肿瘤,分为何杰

5、金病和非何杰金病。80%的HD和40%50%的NHL伴有胸部纵隔累及,最常为血管前间隙、其次为隆突下、肺门、心膈角。,HD常多个纵隔间隙的淋巴结同时受累,若仅有一组受累,多在血管前间隙。NHL累及纵隔常只有一个淋巴结组。常表现为多个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增大淋巴结,也可融合成团形成较大的孤立肿块,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大多数淋巴结组织在T1WI上呈稍高于肌肉的中等信号,T2WI上信号呈明显高于肌肉,近似于脂肪,有囊变或坏死时信号不均匀。放疗后的淋巴瘤组织T2WI上由原来的高信号变为均匀低信号时,提示治疗有效。,淋巴瘤,淋巴瘤,女,41岁。胸闷、颈部紧缩感1月。穿刺活检示大B细胞淋巴瘤。,女,34

6、岁。病理:大B细胞淋巴瘤。,男,34岁。体检发现右前上纵隔占位1周余。,前纵隔Castleman病,术后病理:Castleman病(透明细胞型)。 1、Castleman病是一种以淋巴滤泡增生为特征的少见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发病部位广泛,凡有淋巴组织存在的地方均可发生,以胸部多见,其次颈、腋和后腹膜腔,结外组织也可发生。 2、局灶型:青年人多见,好发年龄为3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90%为透明血管型,一般表现为良性病理过程,手术切除效果较好。 3、多中心型:该型较少见,多为浆细胞型,发病年龄相对较大,多为50岁左右,女性多见,多发性淋巴结肿大、贫血、消瘦、乏力、血沉加快,多为进行性恶性过程

7、,预后不良。,4、透明血管型多表现为单发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平扫密度较均匀,极少伴有出血和坏死。增强早期呈均匀明显强化,近似主动脉,延迟扫描呈持续强化。 早期病灶强化始于周边部,随着时间推移,强化逐渐向中心扩散,直至整个病灶完全强化。 少数病灶增强早期内部见放射状或裂隙状无强化区,延迟扫描不强化区有缩小或消失。 5、浆细胞型多为多中心型,强化程度不如透明血管型,呈轻中度强化。,纵隔支气管囊肿,病因病理 纵隔支气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其形成与肺芽的发育障碍有关。发病多在青年或幼年期,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临床表现 临床上病人无症状,如囊肿较大压迫可有呼吸困难等症状。,纵隔支气管囊肿,大多位于中纵

8、隔,部分位于前或后纵隔,边界清楚,壁薄无强化,大小不定,与气管及支气管有解剖上的相关性。X线片常不能确切显示,CT显示为液性密度,MRI图上为长T1、长T2信号,均匀,边界清楚。囊内含有大量蛋白时T1WI和T2WI图像上均呈高信号。,支气管囊肿,女,48岁。体检发现左前上纵隔占位1月余。 病理:前纵隔支气管囊肿。,女,67岁。体检发现后上纵隔占位1周。 病理:气管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心包囊肿少见,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囊肿通常为单房,内壁为单层的间皮细胞,外壁为疏松纤维组织,囊内含澄清的液体。 位于中纵隔,2/3心包囊肿位于右心隔角区,余见于左心膈角、心后等处。呈半圆或圆形,有时有分叶,边界清

9、楚,壁薄无强化,与心包关系密切。 CT图像上为液性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MRI图像上为长T1、长T2均匀信号,囊壁在T1WI和T2WI上均为线状低信号影。有时较难与纵隔皮样囊肿鉴别。,纵隔淋巴结结核,纵隔淋巴结结核为小儿肺结核的常见表现,原发性肺结核的患者90%可出现淋巴结结核。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出现率大约为4.4%。 CT平扫结核性淋巴结增大,表现为低密度或软组织密度。增强后可出现以下几种强化方式:周边强化:增大淋巴结周边均匀、薄层和完整的强化环。厚而不规则的完整或不完整的强化环。,不均匀强化:淋巴结内多个低密度区的存在,之间有不规则的强化分隔。均匀强化不伴低密度区。不强化,淋巴结增大融合

10、,其内低密度区伸至结外,周围脂肪模糊消失。,女,8岁。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年余,脐血移植术后8月余。穿刺病理:纵隔淋巴结结核,男性,42岁。 干咳2月,伴咳痰、胸痛10天入院。,穿刺病理:结节病。 1、结节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多系统肉芽肿性疾病,以胸内结节病最常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2、胸内淋巴结增大是结节病最常见的表现,以中纵隔淋巴结增大最常见。纵隔淋巴结增大合并双肺门淋巴结增大视为典型表现,纵隔淋巴结增大伴一侧肺门淋巴结增大或单纯纵隔淋巴结增大也不少见。,3、肺内病变:肺内病变分为肺泡结节病、肉芽肿结节及肺纤维化。肺泡结节病为肺泡内浸润性病变,表现为边缘模糊的斑片状病灶,以双肺上叶多见

11、。肉芽肿结节呈形状规则的结节状分布双肺各叶,以56mm多见,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时表现为串珠状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较大单发结节可呈肿块状。 4、部分结节病可累及胸膜和支气管,表现为胸腔积液、支气管狭窄等。,男,64岁。纵隔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男,47岁。体检发现纵隔占位1月。病理:中纵隔神经鞘瘤,神经源性肿瘤,病因病理 神经源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原发性后纵隔肿瘤 病理上良性占多数,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节细胞神经瘤,恶性的有恶性神经鞘瘤、节神经母细胞瘤和交感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肿瘤好发于青、中年,儿童多见于节细胞神经瘤和节神经母细胞瘤 多发的神经纤维瘤,除纵隔外,可见于其他神经,同时伴有多

12、发皮肤结节、紫斑及骨改变,称为神经纤维瘤病。,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多光滑、整齐,有时可呈分叶状,常向一侧突出。多位于脊柱旁。 侧位上,肿瘤位于后纵隔,常与脊柱发生重叠。 肿瘤附近的骨改变,神经源性肿瘤,2.CT表现: 肿瘤位于后纵隔椎旁。 肿块多呈均一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光滑。 肿瘤内钙化少见,发生于成神经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及成神经节细胞瘤。 肿块内可发生囊变或脂类较丰富而密度减低。,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多为圆形,神经节性肿瘤呈纵行生长,而分叶者多见于恶性肿瘤。 相邻椎间孔扩大、相邻骨质压迫性改变 胸膜下结节和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另一

13、表现。,神经源性肿瘤,3.MRI表现: 后纵隔椎旁肿块,类圆、卵圆或分叶状,部分肿瘤可突入椎管内而呈哑铃状表现。相邻椎体可有压迫性改变,椎间孔可扩大。 肿块呈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若内有囊变,则囊变区为更长T1和T2信号。 肿瘤内也可见无信号钙化灶,但显示效果不及CT。,神经源性肿瘤,注射Gd-DTPA后 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提示为神经源性肿瘤 如并有相邻椎间孔增大,则是诊断有力佐证 邻近骨压迫性改变,同时并有钙化或骨破坏、胸腔积液或胸膜处结节,则提示为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特别是在儿童。,男,67岁。体检发现上纵隔占位1周。 病理:后纵隔神经鞘瘤,男 23岁。发现左后下纵隔占位20天,无

14、症状。 病理示纵隔节细胞神经瘤。,男,22岁。后纵隔Castleman病,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髓外造血是当机体正常的造血功能破坏或需求增加,骨髓外的某些组织会产生造血功能,是一种代偿性增生。常见的髓外造血组织包括肝、脾、淋巴结等,其它组织虽可累及但非常少见。 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常并发髓外造血。 骨髓造血功能的丧失也是产生髓外造血的主要原因,如缺血性贫血、恶性贫血、骨髓纤维化以及白血病。,影像学表现,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一般表现为下胸椎双侧多发性瘤样肿块,罕见单侧或单发,肿块边缘光整,无囊变、坏死及钙化。CT表现为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常表现为速升缓降型。 MRI表现为等T1、等长T2信号,与脾脏相仿,信号均匀,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肿块附近椎体、肋骨无骨质吸收、破坏及椎间孔增宽征象。,鉴别诊断,需与发生在后纵隔的食管肿物和裂孔疝、主动脉瘤、胸椎肿瘤和脓肿、胸腔异位肾等鉴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