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921373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3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教学程序及设计:(一)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

2、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

3、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

4、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

5、。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二)题解 1关于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

6、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

7、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3关于“赋”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阵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三)诵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赋”,不是纯粹的散文,但也不是诗歌,不是散文诗。“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与汉魏时期的赋相比,

8、本文继承传统,又不遵循老路。没有过多地堆砌辞藻,比起作者本人的其他文章来,文采显然要丰富得多。本文有许多押韵的字和对偶句,诵读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缓急,读出文章的音韵美。 基本方式是:先由教师范读全文或学生齐诵全文,然后逐段指导学生练习诵读。可从用韵、句法、层次思路等方面进行指导,以提高记诵的速度。 第一段指导要点: 1、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 2、句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中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

9、 3、层次思路。首句点题,“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写景、议论的依托。次写泛舟所见景象,而以风、水、月为主,为下文“苏子曰”一段张本;写景虚实相生,先实后虚,虚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乐”字。 第二段指导要点: 1、韵脚。有两组:第一组是“光”“方”;第二组是“慕”“诉”“缕”“妇”。 2、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桨”“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 3、层次思路。“乐”字承上。由“乐”而“歌”,歌词暗写苏子胸襟,为下文“苏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写箫声,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苏子“问客”。 第三段指导要点: 1、韵

10、脚。有五组:第一组是“稀”“飞”“诗”;第二组是“昌”“苍”“郎”;第三组是“东”“空”“雄”;第四组是“鹿”“属”“粟”;第五组是“穷”“终”“风”。 2、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 3、层次思路。苏子问乃承上启下语。“客曰”一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这是主要的一问,为下文写“悲”做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着眼与曹公对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从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现,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

11、也”。 第四段指导要点: 1、韵脚。有四组:第一组是“往”“长”;第二组是“瞬”“尽”;第三组是“主”“取”;第四组“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 2、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 3、层次思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说明“变”和“不变”的道理,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因而生“哀”与“羡”;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之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况吾与子”。 第五段指导要点: 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结,最后两句意味隽永,主客“自在”之态跃然纸上。二、课文落实(1)学习第一节 重点字词 一词多义 (1)如 A纵一苇

12、之所如(往)B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好象)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比得上) D如期完成(按照) (2)属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通“嘱”,劝酒) 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C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D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亲属) E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F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通假字 (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内容分析本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 第二层

13、,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五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第一段,写了苏轼游历赤壁的时间、地点,并写了赤壁的山光水色。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这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作者的豪迈雄浑的气魄、简洁明快的文笔、朗朗上口的节奏。

14、 诵读指导: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其中的节奏。注意: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注意意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读出这种情感来。 例如:下列句子诵读时哪些地方需要延长?请同学找出来。 明确:“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话,是意境的基础,与下文一致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读,体会延长的作用,感受欣赏美景后的兴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诵读时,应体会延长所表现出的壮阔激荡的情感。) 从诵读中导出作者的

15、思想情感。 可以边诵读,边体会内容,边酝酿感情。例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得多么生动形象!月亮就好像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行动迟缓,常常在那里驻足,俯瞰人间。 纵一叶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个“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心情小船呀,小船,你就像我那久被压抑的心,在这大江里终于得到了解放,你随意前行,爱怎么漂就怎么漂吧!同样,那个“凌”字用得也是非常巧妙的,它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的主观心情: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和烦闷都让它见鬼去吧,我的小舟凌空飞翔,我的心情是激越壮美的。 在导读中,仔细理解作者此时的主观感情色彩,诵读时可用重读或延长读音等方法加以突出。3、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以喜悦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