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901647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3月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年3月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年3月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年3月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年3月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3月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3月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3月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0分)1(2012年3月汕头市质检17题)右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此可见,当时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2(2012年3月淮北市一模题)某国议员威廉格拉斯顿说道:“他们(中国政府)警告你们放弃走私贸易,你自己不愿停止,他们便有权把你们从他们的海岸驱逐,因为你固执地坚持这种不道德的残暴的贸易在我看来,正义在他们(中国人)那边。”该议员是就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哪一次战争

2、发表的言论?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2012年3月滁州市质检)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此表反映的共同问题不包括 A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B“弱国无外交”C各条约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D列强均实行炮舰外交政策4(2012年3月唐山市一模32题)1937年了月17日,蒋介石在某次谈话中谈到,“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蒋介石

3、的国民政府 A实行不抵抗政策 B准备抗日 C正式对日宣战 D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5(2012年3月宁波“十校”联考)“会战开始前,中国方面及时发现日军企图,正确判断日军进攻方向,采取了相应部署准备,在平汉路武胜关、广水段先发制敌,袭扰日军后方,威胁武汉,对日军进行战役侦察,破坏其企图。会战结束后,日军认为确保对该城的占领,可给重庆蒋政权以更大的威胁,战略价值极大。”这里的“会战”指的是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D枣宜会战6(2012年3月邯郸市一模)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2012年2月20日在会见友好城市南京市代表团时,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下列反驳河村的史料最直接的是 A东

4、京日日新闻(1937.12.13) B. 侵华日军七三一部 C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D电影南京!南京!7(2012年3月荆州市质检30题)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使其兵力不敷分配,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驻华北。中倭之战必先打破其侵占华北之政策,而后乃可毁灭其侵略全华之野心。”为实现这一战略意图,国民政府组织了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8(2012年3月蚌埠市二模)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痛骂义和团:“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1924年,陈独

5、秀却在向导中高度赞扬义和团:“还幸亏有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的一部荣誉”。造成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认识差距巨大的原因不包含 A事件性质变化 B时代背景变化 C作者立场变化 D主观动机变化9(2012年3月焦作市质检)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西拜祭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是:“维某年四月五日,苏维埃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该文中的“某年”可能是A.民国二十年 B.民国二十四年 C.民国二十六年 D.民国二十九年10(2012年3月鹰潭市一模)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

6、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 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 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 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11(2012年3月石家庄二模34题)朱德在实行对日作战一文中指出:“国际舆论一致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国内自从西安事变后,与中华民国有着同样长久生命的内战终于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在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

7、抗战的总目标迈进,都是在抗日阵线中的初步成绩。”其相关背景是 A西安事变的爆发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12(2012年3月大庆市一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1861年又成立了专门同外国打交道的机构“总理衙门”。从时代发展潮流看,这些外交机构的成立 A适应了列强统治的需要 B说明中国平等步入国际社会 C标志国家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13(2012年3月莆田市质检8题)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

8、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C日本侵略势力受有效遏制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14(2012年3月驻马店市一模11题)中共曾发表社论称赞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和苏联并为“民主世界的双壁”。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A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施 B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行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15(2012年3月开封市二模29题)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

9、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A国民党决定与共产党合作 B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C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D国民党统治中心开始转向农村16(2012年3月厦门市质检18题)图5是一枚名为“同盟胜利”的纪念章。对其所含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同盟”指的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中、美、英、苏四国为“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C“胜利”时代表中国的是南京国民政府 D“3492”指的是1934年9月2日17(2012年3月吉林市二模)广东省垣并各乡居民晓谕英夷示中这样写道:“为尔等抗拒天兵。强进内河目下尔等私行诈术於香港则冀取租粮,於定海则奸淫妇

10、女,种种不法,罪恶贯盈,我等兆民,岂肯坐视。”材料中“广东省垣并各乡居民”“岂肯坐视”的原因是A南京条约等条约签订 B英军烧杀淫掠的罪行 C民族觉悟的空前高涨 D国家主权的大量丧失18(2012年3月沈阳市质检5题)一位近代法国作家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这个奇迹现已消失。”与此相关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2012年3月广州一模)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

11、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0(2012年3月沈阳市质检7题)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片断,该片断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C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 D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21(2012年3月威海市一模)日本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称:“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间战争,从1938年到1941 年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

12、没有成功。”其实,当时的历史真A日本对中国华北、华东等地的进攻被击退,损失惨重B相持阶段日本希望与中国和平谈判,“化干戈为玉帛”C日本速决战破产,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中国开辟了境外战场,与盟军联合打击日军,日军被迫提出议和22(2012年3月漳州市质检11题)下图体现的历史事件是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台儿庄大捷 C台湾光复 D北平和平解放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0小题,共0分)2012年3月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A3C4B5D6A7B8A9C10A11B12D13B14B15C16D17B解析:这是鸦片战争期间,一个民间揭帖的内容。“省垣”指省城。根据题目中“省垣并乡”和“晓谕英夷”可知,是民间关于抵抗英军的一道命令。提炼材料的核心主题:英军在华烧杀抢掠,因此民众不能坐视。故选B18B19A20C21C22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