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7869785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空观念,【中外对比】,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背景:(1)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人们要求平 反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政治 基础; (2)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左”的指导 思想和“两个凡是”的行事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 不满;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实现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 础。,面对面“过”考点,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 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 略决

2、策; (3)经济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4)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 集体。 意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 大转折;2015.23,(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 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3)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 时期。,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2015.27(5)、2013.24 开始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底) 进程:(1)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 户,自负盈亏; (2)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包产到户、包 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随着农

3、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 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意义:(1)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 速发展起来,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014.27(4)、2013.24、2015.27(5) (2)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 条新路,也促进了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 2. 国有企业改革(城市) (1)1985年开始,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 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了企业责任制,增强了国有 企业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2)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 公

4、司制、股份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设立经济特区:(1)1980年,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 省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厦门是中国近代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改 革开放后首先设立的经济特区);深圳是经济特区 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夜崛起之城”; (2)1988年,建立海南省,决定将海南岛建成经济 特区。,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1)有利于吸引侨资、 外资; (2)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3)有利于现代化建设; (4)也为其他地区的开放发挥了示范性作用; (5)成为改革的试验场,为改革向全国推行提供 了经验。,【巧学速记】我国对外开放的五个

5、经济特区:生(深圳)猪(珠海)三(汕头)下(厦门)海(海南岛)。,1. 法制建设 主要任务: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护改革成果,切 实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成就:(1)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 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的 有关重大决策有了法律保障; (2)197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97年对刑法作了较大修订,有效地保证了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意义:(1)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初步实现了在政

6、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 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 (3)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 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2. 民主建设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密切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推 动了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2)1982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制定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 (3)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点是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

7、集中的问题,在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同时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认识启示】结合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 (1)民主与法制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展完善的;民主是法制的基石,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法制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2)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要不断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初步提出:(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1978年): 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中共十二

8、大(1982年):明确提出现代化建设 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 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基本形成:中共十三大(1987年):(1)系统地论述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3)作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体分“三步走” 的战略部署。 发展:1992年南方谈话,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 动摇,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系统概括:中共十四大(1992年):

9、(1)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创立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认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为中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 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2016.27(3),(2)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最终形成: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号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 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 推向21世纪。2013.23,【异同比较】 1.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拓展提升,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经济政策四次调整的比较。,3.近代对外开放和现代

10、对外开放的比较 。,【归纳总结】 1. 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使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迅速在世界复杂多变的经济格局中崛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使中国实现了几个伟大转折: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中国的对外经济地位从低到高的巨大转变。 (3)使中国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成果与实践 。,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表现是什

11、么?30多年来中国社会转型快速发展的国际因素有哪些? (1)表现:经济上,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对外开放,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城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民主政治得到大发展;思想上,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形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2)国际因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衡阳6年真题面对面(20122017),D,迅速增长的趋势;(1分)主要是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2.2014衡阳27(4)题材料四 建国后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亿吨)。 (1)观察材料四,从F到G我国粮食产量呈现怎样的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3分),邓小平;(1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改革等。(任答两点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