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5·2伶官传序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859444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9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5·2伶官传序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5·2伶官传序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5·2伶官传序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5·2伶官传序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5·2伶官传序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5·2伶官传序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5·2伶官传序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欧阳修,伶官传序,(中吕)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赏析 这首怀古小令通过对古代英雄成败历史的咏叹,抒发了作者对战争使生民涂炭的愤慨,是元曲中极具人民性的杰作。,曲文前三句,作者从我国历史长河中选取了三则典型事例。一是楚汉相争,项羽的宠妃虞姬自刎于乌江之畔。明写虞姬之死,实写项羽的失败。项羽是英雄末路的典型。二是三国赤壁之战,周瑜战绩辉煌。周瑜是英雄得志的典型。三是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是东汉的名将,他虽然一生战功赫赫,但他在西域长达三十一年之久,晚境凄凉,欲归而不可得。班超是英雄落寞的典型。通过这些事例,

2、作者意在表明: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得意也罢,失意也罢,都改变不了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命运。,曲文后三句直承上文,直抒胸臆。“伤心秦汉,生民涂炭”概括总结,因为三个事例都发生在秦汉。秦汉是如此,那么秦汉以后又如何呢?作者所处的元代又怎样呢? 自然都足以令人“伤心”,也都是“生民涂炭”啊!作为读书人的作者却无能为力,只有一声长叹:民生疾苦更甚于英雄末路。从而表现了作者鲜明的同情人民的政治态度。,三、一词多义,五、特殊句式 (1)梁,吾仇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以上为_句式。 (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以上为_句式。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以上为_句式。,【自我校对】 一、雠

3、仇 仇恨 二、(1)人为之事,人力 (2)推其根本。用作动词 (3)绳索 (4)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三、(1)归顺/与“所”结合,意为“回到哪里去”/返回,回去/归还 (2)容易/改变/轻视/交换 (3)禀告/告诉,告知/向天地或祖先祭告大事/告发,揭发 (4)给/和/结交 四、(1)名词作状语,向前 (2)名词作状语,向东 (3)名词用作动词,推究 (4)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兴 (5)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五、(1)判断 (2)被动 (3)省,一、作家档案 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 政治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 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 父

4、,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被起用。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谥文忠。,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曾就范仲淹被黜事,上书斥责谏官高若纳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因而遭到贬谪。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

5、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练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二、背景回放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乱国,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i y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

6、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一、重点突破 1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参考思路】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作者得出的结论

7、有三:国家成败兴衰“皆自于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述事理的? 【参考思路】 全文通过把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二段“盛、衰”“得、失”并举,第三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3文章写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作进一步议论,为什么? 【参考思路】 第四段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

8、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4本文又是一篇史论,与六国论相比,在写作上有何异同? 【参考思路】 相同点:,不同点:,二、疑难辨析 1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参考思路】 作者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

9、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对庄宗盛衰的史实的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思路】 (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文章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

10、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2)对比论证法。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一、文脉梳理,二、意旨探微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

11、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一唱三叹 酣畅淋漓 伶官传序的语言特色赏析 本文语言质朴生动、纯真自然,句式骈散错杂、灵活多变,既有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感慨,一唱三叹、委婉含蓄,显示出独特的美感。主要特色有:,1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就提出论点,既而落到立论的根据上,再转入“晋王三矢”的叙事,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

12、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的反问上。全文至此,戛然而止,给人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之感。,2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词,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3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

13、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都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关于“序” 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主要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序言,也不同于赠序,它和六国论一样都属于史论,通过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纳出道理,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14、 欧阳修名句 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 2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浪淘沙) 3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 4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蝶恋花) 5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 6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蝶恋花) 7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蝶恋花) 8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 欧阳修改文 宋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

15、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唆,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修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成“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欧阳修接诗 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不知道同路的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地来了两句: “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 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诉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

16、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渐有所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罢,感慨万千,因为他突然发现,就这么一加,他那棵色彩生命两无的“死树”就能立刻神采飞扬起来,春天长着青苔,那绿色的青苔就是它的生命;冬天落满雪花,那皑皑的白雪就是它的色彩。 这就叫点石成金! 某乙是个好卖弄的人,因崇拜欧阳修,曾风尘仆仆地前去求师,恰好途中遇到欧阳修,因不认识,便眉飞色舞地卖弄作诗之道,且要与欧阳修作诗,他先作上半句: “你我同登舟,去找欧阳修。” 欧阳修听罢,也就立即接了两句:“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羞)!”, 新五代史 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官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在已有薛居正等主编的五代史以后,欧阳修为什么独出心裁,重编出一部体例和写法不一样的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