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当代建筑理论论文--杨洁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842475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当代建筑理论论文--杨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方当代建筑理论论文--杨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方当代建筑理论论文--杨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方当代建筑理论论文--杨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方当代建筑理论论文--杨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当代建筑理论论文--杨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当代建筑理论论文--杨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西方建筑理论论文 班级: 城市规划0901姓名: 杨 洁学号: 20091230指导教师:顾 威 建筑大师贝聿铭摘要: On this vivid planet,some beautiful and famous architectures are from the same architectIeoh Ming Pei. Ieoh Ming Pei,the 1983 Laureate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is a founding partner of I. M. Pei & Partners based in New York

2、 City.As the last modernism architect,he like to use stone ,concrete ,glass and steel.he has designed some buildings in some countries.As a Chinese-American ,in his some architectures obtained Chinese humanistic spirit.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星球上,有许多建筑都出自同一位建筑师之手贝聿铭。贝聿铭,1983年普里茨克尔建筑奖的获得者,是纽约贝聿铭股份公司的创建人之一。作为一个晚期现代主义

3、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他在世界范围内设计了许多优秀作品。同时又作为一个美籍华人,中国人文精神也在他许多建筑中始终贯穿着。关键词:贝聿铭 杰出建筑师 晚期现代主义 作品比较 中国人文精神目录:.生平简介建筑风格的演变与形成及主要作品的比较建筑设计理念的比较总结 一 生平简介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生于苏州狮子林贝家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

4、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二 建筑风格的演变与形成及主要作品的比较贝聿铭,作为晚期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而他的建筑风格一般认为受W.格罗皮乌斯的影响,那是因为大多人在他的早期作品中看到了密斯的影子,不过在材料的运用中他不像密斯一样采用以玻璃为主,贝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

5、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以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分界线,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并且后来有了在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中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升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作为一个建筑师,他无疑是成功的。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理论,并以实践为主的创作道路,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视城市发展和纵观全局的建筑设计思想,更促进了他的作品的成熟化,使他拥有了承

6、先启后和不断创新的现代建筑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精确的几何性建筑构图,和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建筑造型,也能感受到充满明快活跃的时代气息。在他的一生中始终保持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而光则成了必不可少的元素,贝聿铭认为在他的作品中光一直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由于他喜爱早期的立体派雕塑,如果没有光的存在,就无法欣赏它们,建筑也一样。光对建筑太重要了,没有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特别是日光对建筑至关重要,世上没有无光空间,世上没有无光的形体。说光线是建筑设计的要素并不夸张。光是他在设计建筑时最先 问题之一。光来源于自然,他在建筑中利用光,其实是利用大自然力量。贝聿铭关于自然和

7、创意的关系时说:“人类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启发人类的创意,建筑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我的作品强烈体现了这一精神。” 如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一想到贝聿铭,就会联想到在他设计下堪称杰作的无数座建筑。他在作品设计中始终探讨建筑的本质,寻求空间与形式的关系,他曾经说过:“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如肯尼迪图书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等。肯尼迪图书馆被认为是他真正崛起的代表作品,与美术馆东馆一样都是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并

8、且都是鲜明精确的几何性建筑,充分地使建筑与环境空间结合在一起,体现形式与空间的本质。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这座建筑物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体现了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的特点。而美术馆东馆则是在空间与形式上更为成熟的作品,运用极难处理的不规则的四边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卢浮宫

9、院内的玻璃金字塔无疑则成了贝聿铭的代名词,一提到这个独特的建筑,就会想到这个伟大的华人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而玻璃金字塔则是玻璃与钢的结合体,其赋予的意义也是独特的。而最为奇特的是在这个充满古老建筑气息的院里,玻璃金字塔运用现代材料却完美地与其结合在一起了。它的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而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贝聿铭一

10、贯坚持的大胆创新独特的建筑风格。作为一个对中国有着独特感情的华人建筑师,他在香山兴建香山饭店,主要是为了寻找“现代中国建筑之路的探索性提案”,是为了“对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的探讨”。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中国式信仰与中国的人文精神。整个香山饭店延续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风格。采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结合地形的、高低错落的、院落式的多层建筑,在建筑物的设计创作中,贝聿铭放弃了古典式的大屋顶,而代之灰色的小坡。客房各翼的顶层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形式硬山和单坡屋顶。这使人们从地面上看上去时,客屋部分的屋顶形成一种韵律,体现了传统风格。这就是使建筑本身与文化传统结合的最好体现。对于香山饭店的设计,他

11、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在同一个理念下,他还设计了著名的苏州博物馆,虽然建筑的功能用途不同,但他认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真谛和重要构图元素是一个“虚”庭院,另一个“实”墙。所以这个理念一直贯通到设计的全过程。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与香山饭店同样的是结合了当地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风格,而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则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此之前对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做出探索,并为

12、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有效积累。从香山饭店白墙、丰露木结构的灰色分割线、菱形窗和自然式庭院;香港和北京中国银行中国古典园林元素运用;日本美秀博物馆用玻璃和钢架创造了新的歇山屋顶造型等这些都是为苏州博物馆新馆在技术上作了充分准备,力求做到“中而新、苏而新”。运用现代的科技材料给传统屋顶以新的诠释,并且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而在他所有的蕴含极大中国底蕴的建筑当中,自然采光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中庭在过光线的变化和人在空间中活动,人们的情绪反应更为强烈和激动了,那么它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贝聿铭虽然以现代建筑大师而闻名,对现代西方建筑理念有很深入的研究。然而

13、,贝聿铭大师的作品对中国文化精髓的体现和东西方风格的融合也有其非常独到的见解,如香港中银大厦,也借鉴了一些风水学中的做法,充分符合香港当地风水说。最后使其作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矗立在这颗东方明珠之上。三 建筑设计理念的比较在贝聿铭的一生当中始终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理论,并以实践为主的创作道路,与其他建筑师相比,贝聿铭完成的建筑作品数量无疑属于最多之列,他所获得的最高奖赏和荣誉也是以令人称羡,似乎他是重视实际设计,轻视理论研究。事实上贝聿铭在紧张而繁忙的建筑创作过程中, 无处不在思考创作理论依据,无时不在研究建筑创作理论和思潮。在大量的实践中,反映了决定建筑形态的因素决非仅仅是科学技术,很明

14、显还有文化传统。如从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中的对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的探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文精神的求知,都充分说明了建筑应与自然,与环境充分融为一体。“空间与形式”则是他的重要理念,这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真谛和重要构图元素是一个“虚”庭院,另一个“实”墙相统一。而在这一探索过程中,肯尼迪图书馆与美术馆东馆无疑是最好的体现。根据地形的限制,结合他那鲜明精确的几何性建筑构图,及充分运用在建筑里的雕塑性,再配上自然光线的变化,使空间更富有层次感,使形式与空间更加完美结合。在建筑材料与几何形式结合上,运用独特的处理手法。玻璃幕与大面积的实墙结合时,采用玻璃幕与实墙的强烈对比效果,如肯

15、尼迪图书馆、曼切斯特大学威尔逊公共中心等。全部采用玻璃幕墙时,采用玻璃幕本身局部分切削成斜面、凹凸槽等处理手法,改变整片玻璃幕的视觉比例,达到预期效果。如波士顿约翰·汉考克大厦、达拉斯中心、新加坡双塔办公楼和纽约公园大街499号高层办公楼等。纵观贝聿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与自然的融合,象征着回归自然。而在自然意境的构造上,我们看到了他在约束下的杰作,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如秀美美术馆的建造,既最大限度保存了原有的自然风光,又引入了苏州园林的记忆,在构造上又与周围的群山合为一体,成为群山律动中的一波。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

16、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这入门建筑、不分前墙后壁,一片透明。天窗设计的独到之处是邢玻璃下边的“遮阳帽”。贝聿铭的建筑中常常使用遮阳的处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铝合金,这一次则是全部使用木质材料,光线通过根子的折反射之后散入空间,使室内出现一种温暖柔和的情调。进入正门之后,透过像广角银幕一样的玻璃开窗。可以看见窗外的青松以及层层叠叠的山峦,像一幅透明的屏风画,迎接着前来的观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独特的 建筑风格。四 总结作为一个享誉中外的华人建筑师,他无疑是所有华人的骄傲。作为晚期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他坚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