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107750416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一):站在间谍卫星的高度作者 | 虚竹1环境决定论的是与非:论演化中的环境因素(一)假如时光可以倒回,哪怕只倒回一点点,倒回到我接触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之前,我肯定会和绝大多数朋友一样,对环境决定论嗤之以鼻:TOO YOUNG TOO SIMPLE!睿智如我们中国人,最善长辩证思维,怎么会认同如此片面主观的观点呢?!但是看完此书之后,我已经被作者所深深影响。作者博采诸学科之长的丰富知识和朴实无华却极具说服力的论证打动了我。虽然我仍然认为环境决定论这个提法本身还有很大问题,但是关于环境对人类社会曾经产生的无与伦比的影响,我已不再怀疑。(二)环境决定论及地缘政治学,是在西方

2、有着悠久传统的思潮。从古希腊开始,缘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不同于东方思想家主要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都有关于环境决定民族和社会特质的论断。近代以降,孟德斯鸠、黑格尔和马克思等著名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接受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如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的气质性格,人们的气质性格又决定他们采用何种法律和政治制度。黑格尔视地理环境为历史的地理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则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并非一派胡言。相反地,人类从古至今深深地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本书中提到了影响各大陆间社会文明水平的四组环境差异:可驯

3、化的野生动植物数量;影响文明传播和迁移速度的因素,如主轴线、地理障碍等;影响大陆间文明传播的因素,如孤立程度等;各大陆的面积和人口。由于这些环境差异,导致了各大陆进入农业文明的时间顺序和发达程度各不相同。比如欧亚大陆很早就全面进入了农耕时代,但是澳洲大陆在近代被西方征服前仍然没有农业发生。居于中间的美洲和非洲,则由于水平相对较低,也逃脱不了被征服或殖民的命运。这正是由于农业文明的差异,导致落后的一方对病菌的抵抗力、军事技术、政治组织和文化水平都不能很好地发展,以至于在两种文明发生冲突时完全居于下风。至于人类社会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告诉我们,想

4、观察历史的方向,重点在于要用哪种高度要看更长期整体的趋势,鸟瞰高度便有不足,必须拉高到类似太空间谍卫星的高度,看的不是几世纪,而是几千年的跨度。(P161)要论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就必须站在这样的间谍卫星的高度。从这个高度看来,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不能说是决定性的,也应该说是无与伦比的。总的来说,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自身能力的低下,环境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很多时候往往是关键性的。由于环境是一个长期变量,在近现代人类历史进入加速发展轨道之后,就相对不那么明显了。随着人类能力的增长,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消退。但是环境因素是否已经不重要了呢?笔者认为下此结论尚且为时过早。现代科技的进步,全球帝国(赫拉

5、利语)的形成,信息时代的来临,确实抹平了很多环境上的差异。但是以资本主义(市场)为基本逻辑的当代社会,便利性的反面就是比较优势的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一点点微小的成本就可能造成全球资本对该地区的放弃,而地理环境因素在当代经济中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市场的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恐怕还远远不是表面上的那样简单。(三)任何带有决定论色彩的理论,往往带有宿命的倾向,更有片面的弱点,因而也往往成为他人所攻击的目标。与环境决定论类似的还有文化决定论、基因决定论等等。但是环境决定论本身是否就是对手的一种标签化攻击策略?先把你标签化,使你具备可攻击的狭隘性,然后再狠狠予以攻击。其实很多思想家

6、或学者只是注意到了或者强调环境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本不应该被狭隘地标签化为环境决定论.本书作者也是这样,他的核心观点是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前言P15),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拥有发明才能的人。事情恰恰是有些环境比另一些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起始物种和利用发明的更有利的条件(P436)。这样的观点和论述当然不能简单粗暴地归于环境决定论,然而恐怕也较难完全摆脱被标签化的命运。2民以食为天:论粮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读完此书的另一个体会是:民以食为天古人诚不欺我也!在人类的需求层次中,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在生存这个层次中,填饱肚子又是

7、最基本的一个子层,是最最基础的需求。但是基础的含义往往不是人们所直观感受到的那么简单。比如粮食,在满足人类填饱肚子之外,还有着更深刻的意义。粮食生产技术的差异本身就是环境差异的直接结果。必须有合适的野生物种,供人们驯化出作物和家畜,人类社会才能从狩猎采集社会转变到农耕社会。然而,世界上至少有140多种大型食草类野生哺乳动物,最后只有14种被人类驯化成功。野生植物方面,被驯化的比例就更少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地区发展出了粮食生产,而其他地区大多是从这些地区学习来的。但是一旦拥有了粮食生产能力,人类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使得数万年的狩猎采集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粮食生产带来定居生活

8、,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形成规模更大的社会。粮食剩余导致食利阶层和专业人士的产生,从而发展出技术、行政组织、文字,甚至还有对流行病菌的抵抗力。或许,农耕时代的食物是单一而缺乏营养的,农耕时代的农民是更加辛苦终身而无所依傍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当代的一切文明,都是基于粮食这个人类与大自然的中介。在近代工业革命和当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已经摆脱了生理性贫困,农业也被边缘化而逐渐脱离大多数人的视野。可能以后很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真切地体会到食不果腹的滋味。但无论如何,填饱肚子仍旧是人类这种动物的头等大事。而我们曾经的和未来的文明,都离不开粮食这一普普通通的物质。3语言:人类社会的活化

9、石生在南方山区方言繁杂之地,又曾经阴差阳错地修过语言学的课程,因此对于我来说,语言学的相关知识都是既有趣又贴近实际的。而这本书中,戴蒙德教授关于语言学的精彩论述,又让我禁不住要击节赞赏。戴蒙德教授自述从小受语言学影响,甚至在取得生理学博士之后还差点放弃科学而去做一个语言学家(前言P16)。正是这样的积累,使得他在写作本书时对语言学的成果手到擒来、运用自如。比如新几内亚语言占全球6000种语言的六分之一,比如中国的四大语族八大方言,比如南岛语系所包含的四个语族有三个在台湾,又比如非洲的五大语系。资料如此丰富,纵横分析又鞭辟入里,让我对语言学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分。人类的语言是随着人类的繁衍和迁徙而同

10、步扩散与演化的。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人类的语言。人类每个个体的语言,都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个差异的形成,则归于各种历史和环境因素的结果。但是人类总体的语言,又可以根据语音语法划为不同的语系语族语支,而这种划分的系谱,还有诸多可挖掘利用之处。比如本书中作者在分析语言的亲属关系时所指出的,语言的起源地会拥有更多更高阶的语支,这是因为语言的流变与时间密切相关。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的扩张如同走马灯一般,除了杀戮之外,原住民被驱赶流放到蛮荒之地,又造成了更边远地区的人口更替。这种现象的频繁往复,造成了人与土地的断裂。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每个人都不是纯正的原住民血统,语言则更是既受了外来语言的冲击,又在自身内

11、部发生了变化。但是语言的变化是需要时间的。只有经历越久远的年代,才能发生更大的变异。而相对晚近的变异,基本上只产生较低语阶的变化。正是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推断出:南岛语系的起源在土著已经非常少的台湾,而不在占领了跨度达大半个地球的那些广阔岛屿上(虽然他们的语言占了南岛语系959种语言中的945种);而占非洲最广阔面积的班图语,起源于西部一小块地区。基因与语言作为跟随人类足迹而占领全球的两大特征,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反向推演出历史的演变进程。对于语言学来说,词源统计分析就是这样一种方法。潘悟云教授曾说过,语言是人类文明活的化石。潘教授认为他所从事的对各种方言的大数据统计分析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

12、工作,那时听到还不曾有深刻的领会。如今看来,确实如此。4历史研究的走向:论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历史是怎样的一门学科?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历史爱好者可能会津津乐道于历史的迷人之处,其他人文学科的爱好者估计会不置可否若即若离,科学迷则可能对于历史不屑一顾。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一说法虽然是以讹传讹(胡适原话本是针对实在这一哲学概念而言的),但是却成为一个广泛流传而且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历史往往被众人当作一种谈资,而忘记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古训。这实在是国人的悲哀。中国是有着一个优秀史学传统的国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

13、发达。太史公不畏权势秉公写史,虽身遭酷刑而不改其志,堪称万世师表。但是这种精神在后代史家就没落了:与太史公齐名的司马光,修史却只敢修到前朝;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实录,后世被多次颠覆重修,反复如儿戏;清代统治者更是大肆篡改前朝史料到了几近疯狂的地步。或许是过早地认识到了文字的巨大魔力,中国历代统治者越来越重视作为意识形态的官方史学,于是正直的史家精神就沦落了,历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低。历史是可以被正确认识的,这首先需要的是科学中立的态度。不偏不倚,价值中立,只做事实判断,而不作价值判断,正如本书作者一样。事实判断越多,历史的真相就越近。而价值判断越多,历史就越来越朦胧。历史研究应该坚持

14、中立的态度。历史也可以成为一门科学。诚然,历史并不能像数学、物理之类的理工类学科一样,用类似于E=mc?这样简洁清晰的公式来描述道理,也不能在实验室进行试验。但是,历史和科学一样,都在做着不断逼近真理的努力,方法论上的差异并不足以构成根本性的差别。历史研究的是更复杂和更广阔的时空,这就注定了它不能用一些简易的方法,而必须寻找更为合适的模式,比如比较法和自然实验法。另外,当代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融合,为新的历史研究方法提供了可能性。正如作者在这本书中所尝试的,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地理学、行为生态学、遗传学、流行病学、语言学和考古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历史。正因为历史的博大,所以诸多学科都可以为我

15、所用。也因为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精确化、大数据化的发展趋势,溢出效应明显,直接对历史等学科有所助益。历史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历史并不就是一个又一个讨厌的事实,就像一个愤世嫉俗者说的那样。的确存在着适用于历史的广泛模式,而寻找对这些模式的解释不但令人陶醉,也是大有裨益的(前言P22)。为了追寻这个价值,我想我们应该在历史研究科学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一些。5辽阔的星球家里的地球仪被小朋友不小心碰落而摔断了底座之后,它就一直呆在一个角落里,如今已经积满了灰尘。但其实不论怎么样,我想我都没有足够认真地观察过它。是枪炮、病菌与钢铁,是戴蒙德教授,让我再次把目光凝视在这个蓝色的模型

16、上,久久地、细细地察看每个角落。从新月沃地到安第斯山,从澳洲大陆到新内几亚大岛,从不列颠、日本到新西兰,还有吕宋、爪哇、苏门答腊、马达加斯加这一连串大岛,以及所罗门、斐济、萨摩亚、库克、复活节等等这些数量众多、遥远而迷你的太平洋小岛,无论成片的大陆还是星星点点的岛屿,都开始鲜活起来。很少外出旅游的人,还是第一次发现孤悬在深深太平洋当中的蕞尔小岛夏威夷居然也有四千多米的高山。以前只有简单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念,不曾细细想过这辽阔的星球是如此的千差万别。在这千差万别之中,人类的足迹跨越了数万年,跨越了茫茫大洋,却又因为环境的阻隔而进入了各自不同的进化轨迹。戴蒙德教授还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态的地球。冰川时代与当代的差别如此之大,是令我们这些古史门外汉所不曾预料到的。当今全球变暖,尚未造成海平面哪怕分米级别的上涨。然而古冰川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