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因材施教”-万艳霞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748281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因材施教”-万艳霞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因材施教”-万艳霞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因材施教”-万艳霞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因材施教”-万艳霞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因材施教”-万艳霞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因材施教”-万艳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因材施教”-万艳霞(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因材施教”肖港镇中心小学 万艳霞内容提要:第一部分,用典型事例引题并阐述因材施教的概念。第二部分,从学生的多层次,社会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以人为本的思想,素质教育等方面来体现因材施教的意义。第三部分,从察材,激趣,因势利导,孵化生成,循序渐进,全面和谐发展等方面阐明怎样实施因材施教。关键词:多层次 多元化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察材 激趣 因势利导 孵化 循序渐进 全面和谐发展 引言 :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一、因材施教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

2、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人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探索因材施教的地位和作用,以期引起人们对因材施教原则的高度重视,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好因材施教原则。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就是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特点。因此,欲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认真反思,找出其不足之处。学生成绩不佳,除了教师的教学活

3、动仍然偏重于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智能发展等因素有关外,漠视学生在知识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对“因材施教”原则贯彻不力,恐怕也是主要原因。“因材施教”的原则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既受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艺术、教育手段的影响,也与教育教学目标的一刀切密切相关,还与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的限制有联系。因此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而改革的最好方法是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分层次教学能真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的目的,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和

4、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促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办学目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就要使全体学生全面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方法与原则。而现实情况往往是把学生主要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重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的评价(按学习成绩将学生归为好、中、差),忽视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性,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儿童要同园丁一样,

5、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的配料、水份、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由于先天条件如遗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所受教育等后天造就各不相同。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潜在性、独特性与差异性,不将学生看死,定型化,为学生发展可能的实现提供,创造各种条件,注意克服教育中追求趋向,整齐划一的弊病,是每一位教育工作乃至家长、全社会都应注意的。因为每一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积极的态度发现差异、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真正实现我样教育的最终目标人尽其才。 首先,多层

6、次的学生群体要求因材施教。遗传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人的资质千差万别,这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人先天的资质(天赋)的形成与其遗传基因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有些方面才是与生俱有,这种天赋就决定他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如有人天生对色彩敏感,有人天生节奏感强,有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有人天生长于计算,有人天生有适于运动的身体结构等,此外,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教育,使人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情感表达,审美观和生活观念等等,这就是后天形成的材,可见人的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材,这两项本身就千差万别,因而由其构成的人的资质也就千差万别,

7、所以对如这样一个复杂的学生群体,我们的教学显然不能整体划一,简单机械,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其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因材施教。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日趋势繁杂的分工,必然需要有不同特长的人来完成。要培养出这些不同特长的人,我们必须“因材施教”。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对教育必然带来深刻的变革,只有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的产业才能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为社会尽快和尽可能多的培养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资质,因材施教。其三,“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具体落实的重要措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就是

8、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成才。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尊重人的个性、理想和愿望,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尽量满足人的教育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展挥教育“关照和促进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 的功能。其四,因材施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提高民族素质,也就是要极大地、最有效地使人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和发展,使人在人格、道德、智力、身体等诸方面健康发展,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高素质的人。可是人的素质不是可以“硬”造出来的,而是在先天具有的资质和后天自然、半自

9、然中形成的材的基础上,由教育者去开发、引导、培养或孵化出来的。即教育是生长生成而不是制造或铸造,就是说教育应使受教育者能够充分地自由地生长发展。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由”,不是无政府状态的自生自灭,而是顺应人的资质发展的自由,是保护人的自身的与生俱有的或后天形成的可以发展的智力、人格、志趣、道德、审美、情感等等的自由。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与教育的实质完成吻合,与“因材施教”根据人的资质进行相应的教育也是一致的。二、因材施教的事例及概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于一个发育正常,没有脑疾病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方法恰当是可教的,他们也是可以学有进步的。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18681

10、940),曾经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后来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美育的提倡和实践,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致力研究西方美学和教育,而且对中国传统的教育遗产,也进行了认真的批判继承。他同样重视因材施教,曾经明确指出:“总须活用为妙。就是遇有特别的天才的,总宜施以特别的教练。在学生方面,也要自省,我于那几科觉得很困难的,须格外用功些,那几科觉得特别喜欢的,也不妨多学些。总之,教授求学,切不可呆板。”蔡元培先生主张对“特别的”和“天才的”学生,都分别“施以特别的教练”,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如果把视野扩展到国门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世界著名教育

11、经典,同样不乏因材施教的记录。 例如,大约与我国汉代教育家王充同时的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6),也注意到学生才能存在的差异,指出:“一个青年比别人更适合于研究历史;一个人宜于写诗,另一个人适合于研究法律;有些人也许只宜于送去干庄稼活。”因此,他主张根据学生的能力、资质,区别对待,进行教学。例如,他注意到:“有些孩子是懒惰的,除非你激励他;有些孩子一听到吩咐就发怒;恐吓能约束某些孩子,却使另一些孩子失去生气;有些孩子由于持续的勤劳而得到陶冶,另一些孩子因短期的努力而成就更好”,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他最有才能的方面得到发展。以上事例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应该有点启发吧?应能说

12、明一个人只要他发育正常,没有影响智力的疾病,不管多么“鲁钝”都是可以教的,甚至还可以教好。因此,学生能否被教好关键不在学生而在教师,你会不会教,教不教得好,会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其实已经有这方面成功的经验,那就是“因材施教”以上事例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既然“因材施教”可以解决我们教学中的难题,那么我们有必要谈谈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受制约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主观努力诸方面的差异,使每个年龄阶段中的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

13、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所以教学必须充分考虑这种个别差异,既有利于大多数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有利于造就一批优秀人才,并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然而,在现阶段的学校教学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因材施教还不够重视或没有正确理解。有的把“材 ”理解为“天才”,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的教育,放弃对差生的培养,大大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的在教学上强求统一,搞一刀切,只承认共性,不承认个性,用一个固定的尺度去衡量所有学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这两种做法都是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三、因材施教的步骤和方法“

14、因材施教”既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来实施因材施教呢?我们应该分两步,第一步,“察材”;第二步,“施教”。(一)察 材“察材”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因材施教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不能察材,便会像马说里指出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最终使出许多学生没有显现于外的资质被埋没。而察材本身就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工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工作粗糙,职业责任感不强,不讲教学方法等等,都会影响他正确识才,所以了解一个学生,如果只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或只看其作业,就判断其是否有可造之

15、才,这几乎是武断的。比如上文提的和尚,他连“苕帚”这样简单两个字,读熟记忆住,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不是佛祖了解他的优点,该和尚怎么成为口惹悬河的辩才呢?所以察材要全面、辩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武断,不能唯心,不能片面。察材的方法多种多样,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察材的方法值得借鉴,其方法是:“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后来又补充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家访既是先辈留下的优良传统,也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是很有道理的。父母对子女的评价虽然有偏心的成分,但毕竟对孩子的历史了解,访问家长是能够获得许多学生的情况。常言道:

16、“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种说法,看似唯心,但也折射出一定的道理,孩子除相貌和父母相似以外,性格、思想、观点、喜好和习惯等也与父母相关,父母的言行、观念和习惯等与学生是因果关系,所以家访对了解学生是很有帮助的。此外,我们可以采取和利用问卷调查和一系列测验来察材。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审美、情趣等等,设计一些小测验如拿一首小诗让学生读;听一支乐曲让学生谈想到了什么;画一幅画让学生说出,所见所想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平时教学教师只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教学,也能了解学生。我们要善于通过观察看本质,从小处了解学生,并将观察、了解到的信息积累、整理,并会拼画出一个学生的大致面貌。作为老师还要加强心理学的学习,一个老师如果同时又是一个心理医生是最完美的。在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