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教材的思考与建议--——人美版美术实验教材七年级十四册第二课、第三课教学有感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7459 上传时间:2017-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新教材的思考与建议--——人美版美术实验教材七年级十四册第二课、第三课教学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新教材的思考与建议--——人美版美术实验教材七年级十四册第二课、第三课教学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新教材的思考与建议--——人美版美术实验教材七年级十四册第二课、第三课教学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新教材的思考与建议--——人美版美术实验教材七年级十四册第二课、第三课教学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新教材的思考与建议--——人美版美术实验教材七年级十四册第二课、第三课教学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新教材的思考与建议--——人美版美术实验教材七年级十四册第二课、第三课教学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新教材的思考与建议--——人美版美术实验教材七年级十四册第二课、第三课教学有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对新教材的思考与建议- 人美版美术实验教材七年级十四册第二课、第三课教学有感【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实践与比较,认为原教材中好的内容应该借鉴或保留,建议将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物像空间的表达两课整合为一课,有利于学生整体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课题文字表述上应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使知识连贯,让学生易学易懂,并教会学生正确运用个性化空间表现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摘 要 题】教材研究 【关 键 词】知识点/文字表述 【正 文】在初中美术课程改革中,手绘线条图像课程的设置,成为了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很受师生们的喜爱。之所以备受师生喜爱,笔者理解是因为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生活出发,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具有非常强

2、的实用性,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和认识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用途、价值,并掌握一定的描绘技能、透视知识、立体图像和物象间空间的表达方法,以及个性化的空间表达方法。但是,笔者在第二轮讲授此课后,通过教学总结、反思和对教材教参的研究,却发现有些知识点不清晰,不连贯,甚至文字表述不2准确。一首先,笔者认为,教材在编写时,不应该将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物象空间的表达分别编写为两课,因为, 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物象空间的表达两课的知识点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我们看看词典里是怎样解释立体、空间这两个词的:“立体具有长、宽、厚的(物体) 。空间物质

3、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 ”我们在讲授此课时就会发现,教师在讲述立体的概念时,要借助空间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立体物象的空间占有,而在讲空间概念的时候也要讲立体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那么,教材将一个有机整体的知识,剥离开来教给学生,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理解和掌握。相反,笔者认为,原人美版(1999 年版)美术教材,初中第二册第三课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对现行的实验教材中立体图像的表达 物象空间的表达两课的相关知识就处理得非常好,如透视规律、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二维空间、三维空间等。知识点清楚,文字表达准确,学生易学易懂。当然,笔者也理解编写者的苦衷,怕将一些知识点写

4、得让人感觉过于学科性、专业化,而采取回避躲闪一些知识点的做法。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编写者应该考虑到一线教师在讲授这两课时,需要给学3生交待的知识点,有很多是不仅不能回避,不能不讲,而且要讲透、讲活。所以,笔者认为,原教材中好的东西还是应该借鉴和保留。因此,笔者建议将十四册第二课和第三课整合为一课,设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立体图像的表达以及主体、空间概念、透视知识,而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则为物象间的空间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两课的知识。这里为什么要说物象间的空间表达呢?笔者认为现教材第三课的课题物象空间的表达 ,在文字表达上,就上一课的课题立体图像的表达而言是不确切的,不仅比

5、学生不好懂,就是教师也不好讲清。从教材选用的图片、使用的图例和编写的文字、教参中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学生课业建议来看,教学目标都应该是很明确的,即让学生学会表达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但现在第三课的课题文字表述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将课题板书为:手绘线条图像物象间的空间表达 。看起来仅一字之差,但多一字,少一字其意义就不相同了,多一字表述就很明确,该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空间”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有着深刻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是解决学生能够运用空间表达的方法,画出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而少一字就全然没有了表达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这层意思。这就是笔者所指的文字表述不准确之处

6、。二教材十四册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第4三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在一些相同的知识点上,也存在文字表达上有些使人疑惑的地方,感觉知识脱节不连贯。如第二课中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几种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 “一、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与第三课中物象空间的表达方式之一“前后遮挡表达方法” ,两方法之间并没有什么知识的根本不同,为什么不能将第二课的表述与第三课相同?难道说在描绘立体物象时就不存在物体自身的局部遮挡,而只有在描绘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时才存在前后遮挡关系?而这种前后遮挡的表达就不是靠直观感受吗?此其一。又如:第二课的“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 ,与第三课的“透视表达方法” ,教材中

7、文字分别是这样阐述的:“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按照物体和视觉现象予以表达,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这种方法能较真实地再现各种立体形象。 ”“透视的表达方法。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规规律来表现空间关系,是符合人们直观感受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两种方法的文字表述,并无知识原则上的矛盾与冲突,然而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不能将两种方法的文字表述统一为一种相对科学、准确的说法两课兼用呢?此其二。再如:第二课中“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与第三课中的“平摆式的方法” ,同样,笔者认为,同是表达描绘者对立体图像或物象空间的一种主观认识和理解,知识和表达方法是直接可迁移的,为什么在教材编写时不能考虑到前后知识的衔接、连贯、整体性呢?

8、这样教师教、学生学都简单、容易多了,这也是笔者认为它们原本该是一课,应该将两课合二为一的理由,只是在讲授两课时对知识点分别有所侧重罢了。5三笔者认为,在第三课中的“游移式的表达方法” ,文字表述也欠妥. 为什么不沿用原人美版初中美术第二册第三课绘画中的空间表现中“多视点综合空间”这一提法, “多视点综合空间:以画画空间作为绘画语言,为了表现丰富而鲜明的视觉感受,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固定视点,而是需要采用多视点综合空间的表现方法。 ”这种提法,学生无论从字面上还是知识表述上理解起来都比“游移式”好理解得多, “多视点”这么简单一个(问题)说法,却被“游移式”搞复杂了。笔者在讲这一知识点时,直接切

9、入了对中西绘画空间表现的对比,即西方传统绘画中是如何运用焦点透视的,其画面空间表现的特点是什么(图 1)?中国传统绘画又是如何运用散点透视(多视点综合空间)的,其画面空间表现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图2)?在讲述的同时,举一些实例,这样讲学生很感兴趣,也更符合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教学反馈信息告诉笔者,这样讲学生易学易懂。更有一点让笔者不好理解,课本上文字是这样阐述的:“游移式的表达方法 有时要表现很大的空间,不是站在一个地方能看得到的,如表达街道从东到西,山底下到山上的景物,这时可采取边走边画的方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经常采取此表达方法,如长江万里图表现了超视域的广阔空间。 ”那么,我们众

10、多的万水千山、重6峦叠障、气势磅礴的中国山水画是可以用边走边画的方法来完成的吗?这种表述显然不利于我们的学生理解中国画家泼墨挥洒,抒发情怀,将祖国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那宽广的胸襟和艺术境界,以及领悟祖国传统绘画的博大精深。我们的教材是在教给学生知识,教材的文字表述应注意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因此,笔者建议采用“多视点综合空间”这一提法,同时,它也能将“平摆式表达方法”或“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概于一类,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认识和掌握。四笔者再次通过对第十四册第二课的授课后,总结时发现,教材对个性化空间表现的强调,尤其是对学生课业要求,教参书中提到:“要鼓励学生表现出有个性的空间世界” 。在笔者

11、批改学生课堂作业和留意更多的学生课外创作作品时,不难发现,无论是教材中所提到的“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 ,还是“平摆式空间表达方法” ,这类个性化的空间表达作品很多,有的也很有趣,这种画面空间的表达通常很原始、稚拙、天真,就是我们常见的幼儿画中对空间的认识、理解与表达,非常幼稚可爱。这样的信息反馈多了,使笔者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的初一、初二、甚至初三的学生在他们的画面上反映出这种空间表达方法的时候,纯属是下意识的,根本不是为了给画面增加什么装饰性而有意识地运用这种个性化空间表达方法,而7是实属不能正确地描绘表达透视现象, (图 3、图 4)如图 3 中没有一个固定视点,电冰箱没有空间感、体积感是

12、显而易见的。图 4 中将家乡的金沙江画成瀑布,江岸护堤画成水库大堤,致使我们看到的金沙江成了决堤的水库大坝。两图画面中存在的问题,显然是没有透视知识支撑所致。因此,通过这课知识的学习,教师应给学生明确地指出那些幼稚、原始的图像空间表达方法,就一种现象来讲,应该让它从此课后成为过去,而使自己对空间的绘画表达语言成熟起来。但就一种个性化空间表现方法来讲,应该做到有意识地用,且采用得当,要有利于画面获得某种艺术效果,否则,就会总是幼稚,更显无知。教学中应向学生强调指出,通过本课的学习,应更多地掌握透视规律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物象空间的描绘技能和更多的物象空间表达方法,使自己在这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明显增强,提高素养,进而提高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以及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评价、审美等综合能力,成为一个有艺术素质的公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