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成功案例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7739490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下经济成功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林下经济成功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林下经济成功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林下经济成功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林下经济成功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下经济成功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下经济成功案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 大力发展林下后续产业 做足退耕农户增收文章河北省临漳县 临漳县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古时称“邺”,曾是“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县域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是一个传统的平原农业大县。全县有林地面积21.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3%。2007年林权改革后,林农对树木的管护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林木生产周期长,林农短期内只是管护而见不到收益,特别是在平原地区,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出现了“林木生长周期长农户近期见不到利不愿植树、林木受市场波动较大价格偏低林农不愿管理、林木后续产业不活林农不敢发展”等现象和问题,导致农户植树和管护积极性有所降低。针对上述现象和

2、问题,临漳县着眼于破解退耕农户远期得林与近期得利的矛盾,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多种林下种养新模式,开辟林下后续产业新渠道,使“国家远期得林、农户近期得利、远近互惠互利”得到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以发展林下经济,带动林业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发展以林菌、林药、林畜、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总面积2万余亩,年实现产值1.5亿元,直接带动农户增收5000万元。一、制定规划,多措并举,真正让林下产业“活”起来紧紧围绕“以林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实现近期得利与远期得林的优势互补。一是规划引领。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林下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林业及林下产业的推进意

3、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林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又聘请高资质单位,编制完成了临漳县林业及林下产业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总体布局分为四大块,即在县域东部重点发展林药间作,县域中部重点发展林菌间作,县域南部重点发展林禽(畜)养殖,县域西部重点发展林农间作。分别新建四个1万亩以上的林下中药材基地、林下食用菌基地、林下畜禽养殖基地、林下农业种植基地作为突破口,激活林下产业发展。二是政策扶持。重点做到“两延长两优先”,“两延长”,就是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延长林地经营权至5070年不变,真正让林农放心放开经营。“两优先”,就是将林下经济重点村优先列入国家巩固

4、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对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较高的乡镇、村户优先进行资金扶持。同时,公开扶持标准,对林下食用菌棚室每平方米补助10元,林下种植药材、牧草每亩补助150元,林下舍施养殖每平方米补助200元,特别是对林下经济发展快、规模大、效果好的村和企业,县政府积极协调贴息贷款给予支持,以此带动林下经济发展。三是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算帐对比,每年定期组织群众外出到安徽亳州、保定安国等地参观学习,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二、创新机制,多种模式,真正让林下产业“壮”起来紧密结合临漳实际,因乡因地制宜,强化技术保障,发展

5、多种模式的林下产业,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壮大。一是龙头带动。以培育省级林果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扶持发展壮大以林下养殖为主的河北森旺生态农牧有限公司、以林下食用菌为主的临漳县华森生态菌专业合作社、以林下中药材为主的临漳县望邺林木有限公司等10家大型林下种养企业,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从业人员2000余人,带动农户1000余个,带动增收5000余万元。临漳县华森生态菌专业合作社是河北省林果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利用合作社+农户形式,发展林下食用菌,同林农签订收购合同1000余份,回收产品1200吨。该合作社已与农户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也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通过龙头带动

6、成功的实现了同大市场的对接。二是基地带动。在每个乡镇培育一个50100亩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引导农户发展。重点培育发展了临漳镇东五岔口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等10个面积分别在300亩以上的林下种养示范基地。目前,全县形成了林农、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草等“六种”林下经济模式,发展白芍、牡丹、双孢菇、鸡腿菇等种植品种22个,发展牛、羊、鸡、鸭、鹅、狐狸、驼鸟等养殖品种16个,建成林药基地6个,林菌基地5个,林农基地13个,林下养殖基地26个等。临漳镇东五岔口村地处漳河北故道,是2005年国家重点退耕还林项目村,2007年开始从安国购进荆芥、射干、丹参等品种在林下进行试种,截止2010年底

7、,全村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亩余,实现产值350万元,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余元,比2007年没有种植药材之前增长了37%。三是典型带动。鼓励家庭承包经营,培育发展林下种养大户,以其现身实例增强说服力,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林下经济。岗陵城农民孙俊光承包50亩林地发展林下食用菌,亩效益在4000元左右;协王村农民胡海庆承包200亩荒地,发展林果种植和林下养牛,综合效益在上百万元。诸如此类的林下种养大户,全县已拥有40余个,年种养效益在2300万元左右。四是技术保障。重点做好“三抓”:一抓技术推广。县林业、农业、畜牧等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小分队定期开展种养技术培训,近年来,共举办技术培训

8、班200多期,推广食用菌、药材、养鸡等种养技术16项,培训农民1.2万人次。二抓技术示范。从适宜林下发展的品种抓起,以林下种养基地为依托,抓好种养品种的试验示范,重点对白芍、药牡丹等20余个药材品种和双孢菇、鸡腿菇等10余种食用菌在林下进行示范试种,筛选查找适合郁闭林下种植品种,并逐步推广。三抓技术创新。长期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奥瑞食用菌研究所、邯郸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常年聘请教授、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林下种养新技术、新方案,不断创新林下产业新品种。三、多方得利,多重效益,真正让林下经济“富”起来通过近10年来的探索实践表明,发展林下后续产业是促进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它已显现出多重

9、效益。一是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调查发现,林下种养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以种植食用菌双孢菇为例,一亩林地中有半亩可用于发展林下种植,每平方米需材料、人工费用等投入20元,按每平方米产菇10公斤、每公斤3.5元计算,效益不低于35元,纯收入在15元以上,亩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且食用菌生产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即使每年按3茬计算,年效益也在1.2万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二是显著的生态效益。农户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在作物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的过程中,林木也得到了管护;在发展鸡、鹅、鸵鸟等林下养殖的过程中,畜禽粪便增强了林地的肥力,促进了树木生长。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不仅使林

10、下种养的农产品实现了无公害、纯生态,而且树木长势较好,改善了自然环境。三是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让退耕农户不仅近期得到了实惠,而且使整个后续产业不断集聚壮大,全县已涌现西羊羔乡千亩林药种植、临漳镇千亩林菌栽培、砖寨营乡千头林下奶牛和鸵鸟养殖等多个示范种养基地,带动周边乡村3000余个农户发展林下种养。实践证明,农户在发展林下后续产业的同时,管护和造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真正实现了近期得利和远期得林的双赢。1.7千方百计为林下经济铺路搭桥河北省邱县 邱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辖4镇3乡218个行政村,面积455平方公里,耕地58万亩,人口26万,是一个平原农业县。2003年以来,基于宜

11、林沙荒地多的实际,邱县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每年都在春秋两季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9年来累计植树1700余万株,林地面积达25万亩,林业及相关加工业成为全县第一主导产业。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提高农民即期收益,邱县县委、政府积极探索林下肉鸭、柴鸡、野兔、鸵鸟、金蝉等多种养殖模式,全县林下经济面积突破3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008年,河北省发展林下经济现场会在邱县召开,2009年5月,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试点经验交流会在邱县参观现场,邱县已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一、多元给力促发展,林下经济风生水起林下经济对于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开辟农民增收

12、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传统的“平面单样”的棉粮种植模式影响,在发展林下经济之初,农民普遍有所顾虑。为此,邱县从激发内在动力、破解外在制约等各方面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一是换脑+示范,破解思想障碍。为了让农民接受林下经济模式,邱县由县财政出资,从养殖基础较好的东锚寨等村中挑选头脑灵活、思想解放的能手100余人,分期分批先后到武安、涉县、景县等地参观林下柴鸡养殖,使农户切身体验到林下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林下养殖的“要我搞”到“我要搞”。同时,县林业局着力培树了一批林下经济先进典型,发挥标杆作用。通过优先培养的谈振山等63家示范户带动,消除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思想障碍。二是政策优惠+贷

13、款扶持,激发发展热情。邱县成立了林下经济开发办公室,负责做好群众政策咨询、技术辅导和协调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群众发展林下复合经济的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凡发展林下种养的群众由县、镇、村出面优先协调用地;在资金上有缺口的,帮助协调低息贷款,先后帮助60户协调贷款560万元,同时随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三是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破除技术制约。为解决起步阶段农民不懂技术的难题,邱县加大了技术支持力度,采取开办种养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放映技术指导录像、派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搞示范基地等多种举措,使农民熟练掌握了林下经济种养技术。同时,从农牧、林业、科技等

14、部门抽调农艺师组成服务小分队,入村到户,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通过树典型、定政策、给技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合力。以东锚寨村为例,2004年,该村被确定为林下柴鸡养殖试点后,当年发展养殖示范户10户,在探索成功后带动全村规模发展,2010年底全村已发展40余户,成为辐射周边2公里的核心林下养殖示范区。二、基地带动扩增量,林下经济规模初具为形成规模效应,邱县规划建设了林下经济基地,推广“基地+农户”的运营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一是科学规划谋长远。着眼林下经济长远发展,聘请省市林业、畜牧等技术人员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先后规划建设了“一带

15、四廊十基地”,“一带”即以老沙河沿岸各村为核心的百万只蛋鸡养殖产业带;“四廊”即以106国道、311省道、邱新路、邱广路为主框架的四条林下经济长廊;“十基地”即东锚寨、霍赵屯林下30万只肉鸭养殖、郭吕庄万头生态猪养殖等共计10个林下经济发展基地,通过科学规划和强力实施,邱县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二是外向拓展增效益。东锚寨林下柴鸡养殖基地与邯郸美食林集团签订了购销协议,所创锚寨牌柴鸡蛋畅销各大中城市。2006年该基地柴鸡养殖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规模化生态放养鸡示范基地”。2008年开始,林下肉鸭与山东六和农牧开发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六和集团负责技术指导,防病防疫、饲料供应、成鸭回收,

16、养殖户负责鸭棚建设、喂养两个环节,降低了农户养殖风险,增加了养殖效益,以此带动160余户群众发展林下肉鸡肉鸭。通过发展订单经济,建设大公司的后方基地,先后建成了东锚寨等一批精养殖小区,今年郭吕庄林下养殖小区又被河北省农业厅确定为养殖试验示范基地。三是丰富内涵扩规模。邱县在林下养殖柴鸡、肉鸭成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种养模式,在霍赵屯村林下发展金蝉埋植300亩,建成了金蝉养殖专业村。在郭吕庄、程二寨两个村分别建成千头林下养猪厂,程二寨村建成了百亩鲇鱼养殖基地,陈村的林下肉鸽养殖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邱县已形成以鸡、鸭、鹅、猪、灵芝、蘑菇等林下多元化种养大格局,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三、内引外联催提升,林下经济纵深推进随着林下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邱县把培育壮大专业协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经济纵深发展的突破口。一是专业协会促联合。针对以家庭为单位的林下种养模式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问题,邱县通过扶持专业协会形式有效地化解了这一难题。2006年以来,先后组建了柴鸡、肉鸭、肉鹅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