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荣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31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723548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荣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3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荣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3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荣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3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荣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3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荣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3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荣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3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荣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3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隋唐时期(581907年)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2、。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2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二、唐朝中期的藩镇割据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2概况: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

3、,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3影响(1)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2)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教材补缺安史之乱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至763年2月)由唐朝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事件因叛军指挥官安禄山、史思明命名,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三、选官制度的发展1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2)

4、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2科举制(1)形成与完善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唐太宗时期,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2)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图示构史科举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四、监

5、察机构1汉代以后各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2作用(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五、民族大融合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晋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4)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任

6、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1)政治: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2)经济:强调民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3)法律:慎用刑罚,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4)思想: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5)民族关系: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6)对外关系: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3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

7、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考点隋唐的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弊端(1)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

8、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弊端:相权分属三个部门,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局面,及至中唐,出现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弊政。针对练1(2018广州一模,25)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

9、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宰相意见一致性实际上赋予了宰相赞同或否定的权力,这是各宰相间权力平等且互相制约的体现,D项正确。“宰相一致原则”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但要达到意见一致则需要时间讨论,不利于提高行政决策效率,A项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而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的滥用,C项错误。2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

10、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

11、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针对练2(2018荆州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题,3)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C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D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答案B解析材料提到,薛元超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由“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入仕的观念受到重视,说明科举制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B项正确。材料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

12、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要求:分析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信息:_答案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隋唐五代史论集发现问题:九品中正制使选拔人才的权力操纵在地方豪强地主势力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13、的加强。思考:如何理解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的现象?试答:_答案九品中正制使豪强地主操纵了人才选拔,他们推荐的上品官员均是世家大族子弟。材料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

14、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要求:结合材料论证秦至隋唐中枢机构的演变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这一结论。论证:_答案秦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亲信参与国家大事,尚书一职地位日渐重要,成为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分割相权,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转化为执行机构。以上内容表明:尚书省由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丧失了决策职能;秦至隋朝通过分割相权及任用亲信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全国卷考题统计年份考题2018年卷,25唐朝时期的藩镇割据卷,26武则天加强君主专制2017年卷,26唐朝统一与历史叙述卷,25官修史书与加强中央集权2016年卷,25科举制1(2018课标全国,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