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汉语文化词教学初探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7229 上传时间:2017-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俄汉语文化词教学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俄汉语文化词教学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俄汉语文化词教学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俄汉语文化词教学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俄汉语文化词教学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俄汉语文化词教学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俄汉语文化词教学初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对俄汉语文化词教学初探摘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汉语与俄语文化词的对应关系,认为对俄汉语的文化词教学必须重视文化差异,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汉语 俄语 文化词 教学 众所周知,汉语与俄语是相差较大的两种语言。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上,更体现在文化方面。在对俄罗斯学生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文化词” 。归根结底,这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那么,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如何深入地研究这种文化差异以提高对具体国家学生的汉语教学水平?这是我们应该好好考虑的一个问题。 一 文化意义是“社会赋予词或短语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比喻意义、借代意义以及特有的概念意义。

2、”按照文化意义的对应关系,汉俄文化词语的关系可以归纳出三种情况。 (1)同一类文化词,代表不同的文化意义。 (2)不同类文化词,代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义。 (3)不同类文化词,代表的文化意义也不同。 第一种情况,俄语里的文化词,在汉语中代表另一种文化意义 2如,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令人生畏的动物, 圣经中把龙看成妖魔鬼怪,龙在俄罗斯文化中是一种怪兽(神话中生有双翅能喷吐火焰的蛇形怪物) 。俄罗斯人用它比喻残酷的人。在汉语中,龙的文化意义是截然相反的。龙的意识大概在古代中国先人的图腾崇拜中就开始了。伏羲之母华胥在雷泽因脚踏龙身人面的雷神祖基,感孕而生伏羲。伏羲女娲“蛇身人面,牛首蛇鼻。 ”(列

3、子黄帝篇 。在商代,龙成了占卜的重要动物, “云从龙, 风从虎” (周易乾卦 文言 ) 。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可以看出,龙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古代社会里有很多与龙有关的文化词语: 龙颜:帝王的脸色、面部表情。 龙驭:亦作“龙御” ,指天子车驾。白居易长恨歌:“天地旋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也借指皇帝。韦庄喻东军诗:“四年龙驭守峨嵋,铁马西来步步迟。 ” 龙潜:帝王未即位之时。 龙飞:帝王即位之时,后也比喻升官提职。傅咸赠何劭王济:“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 ” 龙衮:绣龙纹的古代帝王服。 礼记礼器:“礼有以文为

4、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 ” 龙床:皇帝所用的床。旧题唐冯贽云仙杂记:“韩志和有道术,宪宗时,献一龙床,坐则鳞、鬣爪、角皆动。 ” 3龙战:本谓阴阳二气交战。 易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后遂以喻群雄争夺天下。 龙庭:皇帝施政传旨的殿堂。 龙兴:新王朝兴起。 龙种:帝王的子孙。 龙脉:指那些出过帝王(或有可能出帝王) ,或能够安葬帝王、护佑王室后裔的山水之脉。 可以看出,以上均是为古代帝王所造的词,真龙天子指古代帝王,可以称得上是当之无愧了。 在现代社会里,中国人仍爱以龙作为比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自比为“东方巨龙” ,中国的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 。汉语与“

5、龙”相搭配的成语也非常多,又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并经常被运用到各种社会生活中。如:卧虎藏龙、车水马龙、乘龙快婿、二龙戏珠、龙争虎斗、虎踞龙盘、龙潭虎穴、画龙点睛、矫若惊龙、来龙去脉、老态龙钟、麟凤龟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生龙活虎、降龙伏虎、叶公好龙、一世龙门、鱼龙混杂 第二种情况,俄语中的文化词,在汉语中具有相同的文化意义 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这其中包含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中国人十分喜爱竹,所谓“岁寒三友” ,即松树、翠竹、梅4花。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气节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

6、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 “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古往今来的文人也都喜欢用竹子象征高洁的品格。宋人苏东坡曾做题画诗曰:“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 。后又将石换成松,“松逾霜雪而高洁”,其后文人常用此三物自喻。清人郑板桥在题墨竹图赞颂到:“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竹也比君子,刘禹锡庭竹诗云:“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在中国南方,竹在雨后成长的特别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唐杜甫咏春笋 ) ,所以有了“雨后春笋”这一比喻。而

7、俄罗斯人则是用另一种事物“蘑菇”来表示类似的说法,即“如雨后的蘑菇” 。蘑菇是俄罗斯人喜爱的食物,因此俄罗斯人用喜闻乐见的蘑菇来表达跟汉语相似的这一说法。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蘑菇是大森林送给俄罗斯人的礼物,俄语中有很多与森林有关的谚语,而中国森林资源相对较少,却盛产竹子,所以很多成语与竹子有关,如“胸有成竹” 、 “势如破竹” ,等等。 第三种情况,汉语中的文化词,在俄语中属于“文化局限词”例如, “松柏长青” 、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是中国人祝寿时喜欢说的话。中国人视松为吉祥物,松被视作“百木之长” ,称作“木公” 、 “大夫” 。松的特点是凌霜不凋、冬夏常青。5因此,古人视

8、松作长青之树,古代有“长生不老松”之说,人们赋予其延年益寿、长青不老的吉祥寓意。松更是普遍地被视作祝颂、祈盼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象征物。松还可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岁寒,然后知松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建安七子之一刘桢在赠从弟(其二) 中也赞颂松的品格:“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而松树在俄语中则没有这些比喻意义。俄罗斯人更喜欢以桦树象征“故土”和“祖国” ,也可以比喻俄罗斯少女的苗条美丽。对俄罗斯人来说,松树只是普普通通的树,没有其他寓意。 二 以上仅仅是文化词的一个极为宽泛的对应情况。根据这三种对应情况,我们探讨

9、对俄汉语文化词的教学方法。 1.文化意义阐释法 即教授一个文化词时,一定要将这个词的文化意义阐释到位,否则可能引起学生的误解。如第一种情况,龙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意义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在中国文化中,龙至少附带了两个文化意义:(1)象征帝王。 ( 2)象征整个中国民族。对于西方学生,尤其是对俄罗斯学生来说,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龙这样一种凶狠残忍的动物居然会是中国人的祖先。或者他们误解为,中国帝王因为是6“真龙天子” ,所以全部是冷酷、残忍的人。另如,冰和玉的概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如果不结合中国文化来理解,外国人不可能知道“冰心”是什么意义,甚至会理解为“一个

10、冰冷的心在玉石的瓶子里” 。 然则,对文化意义的强调不能超过语言意义,应该采取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并重的做法。否则,整个词汇教学变成了讲解文化,那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倾盆大雨”式的讲解,因为那样会把学生吓跑。 2.对比带出法 这种办法适用于第二种情况,即两种文化词代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义时,可以使用其中一种文化中的词语带出另一种文化中的词语。如前文阐述过的:汉语中的“雨后春笋” ,在俄语中用“如雨后的蘑菇”来表达。在教学当中,如果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用“如雨后的蘑菇”来带出“雨后春笋” ,无疑是更易令人明白的。类似的情况,汉语中的“瓢泼大雨” ,在

11、俄语里相应的说法是“如桶泼的大雨” 。一瓢、一桶看出两个国家的地域文化,地处北温带和北寒带的俄罗斯人盛水的工具是桶,中国人盛水的工具是瓢。汉语中的“脚踏两只船,早晚得翻船” ,俄语里相应的说法是“两只兔子都抓,一个也抓不到” 。同样表示分心做两件事可能导致失败的意思,汉民族与俄罗斯人采用两个不同的文化词语。中国南方水网交错,船只特别多,而俄罗斯森林、草原多,经常有兔子出没。另7外,汉语里的“胆小如鼠” ,在俄语里用“胆小如兔”表达同一个意思。 因此,可利用文化意义间的正迁移带出词语,如: “如桶泼的大雨” (俄语)“瓢泼大雨” (汉语) “两只兔子都抓,一个也抓不到” (俄语)“脚踏两只船,早

12、晚得翻船” (汉语) “胆小如兔” (俄语)“胆小如鼠” (汉语) 当然,这要建立在我们的老师的外语水平基础上,这也是我们强调对外汉语教师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的原因。 3.语境法 这种方法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最大限度地创造词语使用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锻炼猜词的能力。 利用语境讲解文化词有两种方式。 (1)利用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最丰富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应选择一些最能体现本族语言文化特点的文学作品。比如一名高级水平的俄罗斯留学生曾问过老师这样一个问题,李商隐的诗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中为什么以杜鹃来象征爱情(杜鹃在俄语中

13、是贬义词)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关于杜鹃的诗歌找出来,让学生在自然的语料中体会我国古代文人为何用杜鹃寄托孤独哀怨、凄凉感伤之情。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8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唐白居易琵琶行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料阳残。 (宋秦观踏莎行 )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宋辛弃疾贺新郎 )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宋文天祥金陵驿 )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近代秋瑾杜鹃花 ) 然后我们再告诉学生,杜鹃的嘴是鲜红色的,古代中国人以为杜鹃啼至滴血,

14、所以用杜鹃来象征孤独、凄凉的爱情就不足为奇了。 (2)利用“类化”的语境 我们尽量把代表类似文化意义的词语归纳到相同的文化专题当中去,以加深学生对该词文化意义的理解。如我们在介绍中国的家族观念时,把有关的亲属称谓词如“叔叔” 、 “伯伯”等收集到一起,并告诉学生,因为中国文化强调血缘关系、强调伦理,所以有9了很多的亲属称谓词。而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叔叔与伯伯用的是一个词。我们在讲解民俗时,把有关民俗的文化词收集到一起,如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 重阳节、腊八节、除夕 讲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时,可以重点介绍佛教、道教等等。这样留学生在学习文化的语境中掌握了一定的词汇,既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又能增加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语文出版社,1996 年 3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A,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4吴国华俄语文化背景知识辞典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5王还由编汉语汉英双解词典看到的词典释义问题 世界汉语教学预刊,198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