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综合质量测评(一)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709722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综合质量测评(一)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综合质量测评(一)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综合质量测评(一)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综合质量测评(一)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综合质量测评(一)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综合质量测评(一)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综合质量测评(一)新人教版必修2(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质量测评(一)(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网络热词与社会热点网络热词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件当事人的话,比如“打酱油”、“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一种是网友的发挥创造,比如“山寨”、“猪坚强”、“范跑跑”。无论是否网友原创,这些语言之所以流行,皆有赖于网友的认可与传播。在传播中,网友发挥聪明智慧,或戏谑,或嘲讽,或借题发挥,或添油加醋,或曲径通幽,都是一种表达,在表达中完成了自己的好恶与爱憎。曾有学者称,在五花八门的网络热词中,时政类语词的喷吐量最大,它已成为体现世情民心的一个维度和观测点

2、。事实上,通过忖度网络热词,我们同样可以窥视到网友乃至民众的所思所想。进一步说,网络热词其实是社会热词每个网络热词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这种连接一方面昭示了网络热词滥觞于现实,具有丰富的现实主义风格。没有现实的纷繁芜杂,就没有网络热词的风生水起;没有一起起社会热点事件,就很难惊动网友,网友也就无意于传播网络热词。另一方面则说明,网友不单纯是当年那些只会聊天、玩游戏的少年,他们关注现实,介入现实,不吝于表达,而且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怀。 同时,从侧面也说明,这些社会热点事件,不是孤立的,不是凭空而成的,他们具有共性,让每个人都为之唏嘘或慨叹,对世道人心造成了强大的冲撞与影响,因此

3、让网友产生共鸣。诚然,没有谁是一片孤岛,那些不幸的人,那些忍无可忍的表情,乃至那些骄横的权力,那些张牙舞爪的身体语言,无不让我们刻骨铭心。在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现实面前,网友怎能装作视而不见,又怎能心平气和? 学者认为,以前公众的表达渠道很少,知情渠道也未必通畅,因此网络的巨大传播能力使之成为了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和普遍的方式。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网友才不放弃表达,义无反顾地参与与干预。比如,贵州瓮安事件新闻发布会上,有官员抛出“做俯卧撑”后,原本成为网友口头禅的“打酱油”失宠了,“酱油族”迅速改口,“以后不打酱油了,改做俯卧撑”。更耐人寻味的是,以后凡是表达对权力不信任或对官方说法

4、存疑,网友皆用“俯卧撑”、“做了三个俯卧撑”来戏谑之,这种戏谑何尝不是一种表达?值得注意的是,网友聚焦的社会热点,多是关系到公共利益,因此网友乐此不疲地运用这些网络热词,一定程度而言,既是公民表达权的运用,也是公民监督权的具体化。 有人追问,目前正以迅雷之势蔓延的网络热词,究竟能沸腾多久呢?哲人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可以断言,只要社会热点事件不断,只要现实主义不被边缘化,最关键的是,只要公民的权利意识依然蓬勃,网络热词就会沸腾,即便有些词语消失了,肯定还会有更富意味的热词出现。1根据文意,下列对“网络热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热词可以是事件当事人说的话,也可以是网友凭空发挥创造

5、的话。B网络热词无论是否网友原创,之所以流行,皆有赖于网友的认可与传播。C网络热词在流行的过程中,能够表达网友强烈的好恶与爱憎情感。D通过忖度网络热词,我们可以窥视到网友乃至民众的所思所想。2结合原文,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热词“背后的故事”基本上是能够对人心产生巨大冲撞与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B网络热词“背后的故事”大多与公共利益相关,并且能让人产生共鸣。C网络热词不断地被网友传播,体现了网友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积极关注程度。D网络热词的风生水起,使得社会现实繁芜丛杂,产生了一起起社会热点事件。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具有巨大的传播能力,使得网友们能

6、及时地传播网络热词,表达对社会的看法。B五花八门的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体现世情民心的一个维度。C网络热词起源于现实,它的出现与传播都体现了网友的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怀。D网络热词能否有持久的生命力,最关键的是公民权利意识是否依然强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戆 子 记【清】谢济世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一觞乎?”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

7、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一夕,然烛酌酒校书。天寒,瓶已罄,颜未酡,黠者眴朴者再沽。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主人强颔之。主既而改御史。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足曰:“不吉!”主人怒,命朴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主人迁怒曰:“尔欲沽直邪?市恩邪?”应曰:“恩自主出,仆何有焉!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之

8、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糵,劝主人逐之。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于是主人喟然叹曰:“吾向以为黠者有用,朴者可用也。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戆者可用也;朴者可用而实无用,而戆者有用也。”养以为子,名曰戆子云。 【注】谢济世:字石霖,号梅庄,广西全州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雍正年间官御史,因上书弹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而流放戍边。后来又因注释大学不遵循程朱理学,几乎处以死罪。清高宗乾隆登

9、位后,曾做过地方官,不久遭谗言解任。一生仕途坎坷。戆(zhung):刚直,憨直。侑(yu):劝人饮酒进食。司阍(hn):守门。酡(tu):酒后脸红。眴(xun):用目光示意。媒糵(ni):酝酿,比喻诬构陷害。粱糗(qi):干粮。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吾辈兴阑矣 阑:残尽。B主人强颔之 颔:点头同意。C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 伺:伺候。D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 果:实现。5下列句子都能表现戆者“忠直”的一组是(3分) ( )召未至,戆者已归 挥拳逐去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 多酤伤费,多饮伤生谢之,而心颇衔之 即吾侪报主之时也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10、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借戆子厉斥歌者、夺酒劝主、沽直之辩这三件事情,描写了主人由不开心、勉强接受到心中感佩的情感转变,阐明了明辨忠奸的重要意义。B文章善用对比手法,戆子与黠者的言行对比,黠者自身前后的行为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仆人的“可用”与“不可用”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C本文是一篇文字简练、带有寓言性质的传记文。其中黠、朴二人是朝中奸佞小人和平庸俗人的化身,而戆子则是忠诚正直官吏的写照。D作者为“戆子”作记,其实是借戆子宣泄心中的郁愤,剖示耿直忠诚之心,也是对朝廷吏治、君主视听等弊端的一种讽刺与揭露。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1)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

11、烛然须不动声色者。(3分) (2)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3分) (3)一梦耳,唯恐其非梦,又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8.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九 日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1)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分)答: (2)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每空1分)9.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恰同学少年, ,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3)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归园田居(其一)(4) 或取诸怀抱,_;或因寄所托,_。(兰亭集序)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贫困却不潦倒的风度天歌张罗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很自觉很有风格地把费用划为三等:混得一般的交;混得不好的,一分钱都不用出;混得好的,聚会缺多少,补多少,兜底。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儿,不想让自家兄弟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