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课 故都的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709476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二课 故都的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二课 故都的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二课 故都的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二课 故都的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二课 故都的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二课 故都的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二课 故都的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学习目标 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3.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幼年贫困而发愤读书。1912年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涉猎外国文学。1921年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2年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归国。1923年至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广东大学等处任教。1926年底返沪主编创造月刊。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移居杭州,写了不少山

2、水游记。抗战爆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做抗日工作。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失踪。 郁达夫的作品文笔优美,抒情浓烈,风格清新,有那个时代的感伤情调。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罪恶,表露了内心苦闷。二、背景资料: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联”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到处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遣了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

3、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千里迢迢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方法练习一、字音识记: 一椽(chun) 落蕊(ru) 细腻(n) 梧桐(w) 椭圆(tu) 颓废 (tu) 驯鸽(xn) 平仄(z) 鲈鱼(l) 萧索(xio) 潭柘寺(zh) 廿四桥(nin) 散文钞(cho) 普陀山(tu)二、字形辨析椽:一椽 缀:点缀 蕊:落蕊 歧:歧韵缘:缘分 辍:辍学 沁:沁人心脾 岐:岐山掾:掾吏 啜:啜泣 芯:灯芯 跂:跂望喇:喇叭 陪:陪衬 槐:槐树 凋:凋落嗽:

4、咳嗽 赔:赔款 魁:魁梧 稠:稠密漱:漱口 倍:加倍 愧:愧疚 啁:啁啾嫩:嫩绿 蓓:蓓蕾 瑰:玫瑰 绸:绸缪三、词语释义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 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远千里:不认为千里遥远,不怕路途遥远。四、词义辨析1清闲悠闲 同:都含有“空闲、闲适”的意思。 异:“清闲”是指清静闲暇,侧重指无事做,有闲空。“悠闲”是指闲适自得,侧重指心态上怡然自得,了无牵挂。(1)神木县投资亿元造福乡亲的八旬老人訾贵林,1993年离休后,他不甘_,抓住神府煤田大开发的机遇,

5、兴办煤矿企业。(2)他会在早晨骑山地自行车进行锻炼,聆听清脆的鸟声,在胡桃树、枫树、橡树和山核桃树中间_地散步。2幽远悠远 同:都含有深幽的意思。 异:“幽远”是(山水、树木、宫室等)深而幽静。“悠远”指离现在时间长;距离远。(1)望着那_的夜空,他又回想起那_的童年,因为每一颗星都闪烁着小时候妈妈讲给他的许多动人的故事。(2)当年读再别康桥,总觉得酸什么河边的金柳是晚霞中的新娘,什么在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总爱仗着自己情感丰富的语言,把一个世俗之地渲染得宛如天堂。然而我真的误会徐志摩了,甚至连他,都不能够完全描绘剑桥那种宁静_的华美。3萧条萧索 同:都含有“无生机”的意思。 异:“萧条”指寂寞

6、冷落,毫无生气;(经济)衰微,不景气。“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1)对于春天的感觉一向寥寥,我更喜欢秋风沁骨的寒意,冬雨敲窗的落寞,感慨于它们的_和寥廓,似乎拓展了生命的深度,增加了生命的厚度。(2)即使是在全球性经济_的背景下,包装饮用水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答案:1.(1)清闲(2)悠闲;2.(1)幽远悠远(2)幽远;3.(1)萧索 (2)萧条)课文解析一、要点赏析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作者将故都的秋色与个人的情思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写出了北国之秋特有的品格,也抒发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秋“清”“静”“悲凉”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

7、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二、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本文在写作手法上,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

8、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能,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2语言晓畅、简洁清丽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锤炼,认真琢磨,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如下面两段对槐树和秋雨的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

9、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课时训练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散文钞(cho)一椽(chn) 嘶叫(s) 耗子(ho)B潭柘寺(zh) 落蕊(ru) 橄榄(ln) 落寞(m)C普陀山(tu) 房檩(ln) 陪衬(chn) 夹袄(ji)D廿四桥(nin) 着衣(zhu) 混沌(dn) 椭圆(tu)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姿态 赏玩 即使 黄城人海B细腻 清闲 啼唱 尘沙灰土C田圆 深沉 严厉 不能自已D蓑弱 悠闲 陶然 回味不永3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夜的草原是这么_而安详。四面是_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

10、夜幕中,草原在繁星的闪烁下或者在月光的披照中该发生多少动人的情景,但人们却在_的睡眠中疏忽过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生动的笔触表现出北国的秋_、悲凉的特点。A宁静静寂安静清静B幽静安静宁静寂静C宁静平静幽静清静D幽静平静安静寂静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

11、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C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6对下面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比喻)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

12、比、比喻)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是悲凉。(排比、对比)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79题。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7“落寞”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_8“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引自何处?_9这段主要写了槐树的什么?还写到了什么?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