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705446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永远的烛之武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

2、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3、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

4、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1. 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 )A. 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

5、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 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C.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D. 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B. 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C. 运用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爱国者。D. 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3. 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

6、A. 身处逆境要不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B. 能言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自己的口才训练,有时口才可以解救危难。C. 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D. 有才有德的人才是令人们敬仰的人。【答案】1. C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A项,“他爱发牢骚”错误,他爱发牢骚是因为他怀才不遇,郑伯请他

7、时的牢骚与后文的出面说秦伯更能突出他的深明大义。B项,“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错误,文章第四段“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第五段“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第六段“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多处显示他不是不想过问政治,而是没有机会。D项,“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错误,烛之武为官三朝,仍未被发

8、现,不是官职太小的原因,从第一段佚之狐的推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和烛之武的牢骚中可以看出,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等才是真正原因。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B项,“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错误,语文第3段“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可见此处是突出钱学森的力量之大。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

9、容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C项,“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错误,文章第5段“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可见烛之武的牢骚是有条件、有资本的,如果无才一味牢骚满腹,只能让人生厌。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

10、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地苍茫一根骨庞进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

11、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

12、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

13、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

14、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 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好一根骨头啊!

15、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4.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形象。B. 文章活用鲁迅的诗句“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史记。C. 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是为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D. 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5. 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

16、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6. 分析文章开头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案】4. D 5. 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当他面对专制强权,勇敢地站出来说公道话时,他就必然遭遇灾祸。(强权社会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 6. 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展现了老百姓对司马迁的评价;总领下文,介绍李陵之祸的缘由;呼应文章标题,突显司马迁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形象;表现文章的主题,并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文。【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