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重点班201801230399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703713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重点班201801230399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重点班201801230399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重点班201801230399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重点班201801230399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重点班201801230399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重点班20180123039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重点班201801230399(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重点班)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庄子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期

2、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责任和能力的考量,试图建立一个有法可依、责权分明的公共社会。慎子君臣中提出“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慎子威德中强调,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而不能以天子、国君、官长自身的私权为本。先秦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遴选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圣贤之人,但他们却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执掌者,肩负起规范社会运行的责任。在君主制官僚体系下,官员的本职角色只能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多在上向君主负责,少在下向民众负责。先秦法家吸收了道家思想,提倡君王垂

3、拱,官员任事,慎子民杂论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更是用摇木、张纲及救火三事为例,肯定了官员在君民之间的过渡作用。尽管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君王手中,但官职是因其客观必要性而存在的,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必须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官员行使职权时,要废私立公,明于公私之分,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是官员的公共责任。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批评“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不过,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官员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承担应做的社会事务,

4、还有一层涵义是在没有处理好时,官员要受到谴责和制裁。先秦法家完全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凡事一决于法,由君王对官员察言、任事、观行、考功,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官员问责机制的早期简单形态,问责的原则是法,问责的主体是君王,问责的方法是赏罚制度。(选自天下责任与先秦诸子学说的内在差异,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法家并不崇尚圣贤,前者对其理性抵制,后者对其有暴力抑制的倾向。B法家强调对于人才选拔问题,不用考虑备选者的道德,要考虑其责任和能力。C君主制下官员主要向君主负责,在君民

5、间起过渡作用,而其执事则相对独立。D法家认为官员要公私分明,认为其一旦结交私人关系,极易与公共责任冲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强调了法家不尚贤而尚法、以法律为唯一标准衡量人际关系的看法。B文章大量引用古籍,主要是为作者的观点提供支撑,比单纯的分析更有力度。C文章由总到分进行论证,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介绍法家的法理思想。D全文用对比、举例等方法,阐述法家、儒家体系内涵,意在引出“问责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和法家的不尚贤,目的都是使社会恢复到原始初朴、更有秩序的状态。B认为“官不私亲”,要求治国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这

6、在当时是客观、进步的。C必须惩戒未承担相应社会事务或为政有所不妥的官员,是问责机制的雏形。D法家要求行使职责的官员废私立公、分清公私,对当今治政有一定的启发。(2) 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4分) 超 人冰心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他不轻易和人打招呼,也永远没得到过一封信。他不但是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他从局里低头独步回来,关上门,便坐在书桌旁边。偶然疲倦了,拉开帘幕望一望,但不多一会儿,便又闭上了。程姥姥总算是他另眼看待的一个人,她端进饭去,有时便站在一边,絮絮叨叨,也问他为何这样孤零。何彬

7、偶然答应几句:“人和人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上了台是父子母女,亲密的了不得;下了台,摘了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尼采说得好,爱和怜悯都是恶”这一夜他忽然醒了。听得对面楼下凄惨的呻吟,这痛苦的声音,断断续续,在这沉寂的黑夜里只管颤动。他虽然毫不动心,却也搅得他一夜睡不着。月光如水,从窗纱外泻将进来,他想起了许多幼年的事情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极力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直到天明,才微微的合一合眼。他听了三夜的呻吟,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他每天还是机械似的做他的事,然而在他空洞洞的脑子里,凭空添了一个深夜的病人。第七天早起,他忽然问程姥姥对面楼下的病人是谁

8、?程姥姥一面惊讶着,一面说:“那是厨房里跑街的孩子禄儿,腿摔坏了,每夜呻吟。这孩子真可怜,今年才十二岁呢”何彬自己只管穿衣戴帽,好像没有听见似的,走到门边,却慢慢的从袋里拿出一张钞票来:“给那禄儿罢,叫他请大夫治一治。”说完了,头也不回,径自走了。程姥姥一看那巨大的数目,不禁愕然,何先生也会动起慈悲念头来! 呻吟的声音,渐渐的轻了,月儿也渐渐的缺了。何彬还是朦朦胧胧的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竭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程姥姥带着禄儿几次来叩门,要跟他道谢;他好像忘记了似的,冷冷的抬起头来看了一看,又摇了摇头,仍去看他的书。禄儿仰着黑胖的脸,在门外张着

9、,几乎要哭了出来。这一天晚饭的时候,何彬告诉程姥姥说他要调到别的局了,后天早晨便要起身,请她将房租饭钱,都清算一下。 他觉得很疲倦,一会儿便睡下了。忽然听得自己的门钮动了几下,接着又听见似乎有人用手推的样子。他不言不动,只静静的卧着,一会儿也便渺无声息。第二天他自己又关着门忙时,忽然想起绳子忘了买了。他打开门,只见人影儿一闪,再看时,禄儿在对面门后藏着呢。他踌躇着四围看了一看,一个仆人都没有,便唤:“禄儿,你替我买几根绳子来。”禄儿趑趄的走过来,欢天喜地的接了钱,如飞走下楼去。不一会儿,禄儿跑的通红的脸,喘息着走上来,一只手拿着绳子,一只手背在身后,微微露着一两点金黄色的星儿。他递过了绳子,仰

10、着头似乎要说话,何彬却不理会,拿着绳子自己进屋去了。累了两天了,何彬闭上双眼,又想起了深夜的病人慈爱的母亲,满天的繁星,院子里的花十几年来隐藏起来的爱的神情,又呈露在何彬的脸上;十几年来不见点滴的泪儿,也珍珠般散落了下来。微微睁开眼,四面的白壁,一天的微光,屡屡清香,一个小人儿,蹑手蹑脚的走了出去,临到门口,还回过小脸儿来,望了一望。何彬竭力的坐起来。那边捆好了的书籍上面,放着一篮金黄色的花儿,花篮底下还压着一张纸: 这篮子里的花,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名字,是我自己种的,倒是香得很,我最爱它。我想先生一定是不要的。然而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这

11、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所以先生必要收下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禄儿叩上 何彬看完了,捧着花儿,回到床前,不禁呜呜咽咽的痛哭起来。 清香还在。窗内窗外,互相辉映的,只有月光,星光,泪光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三段从人际交往、生活细节和人物语言等方面形象地刻画了何彬“冷心肠”的形象,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B何彬外表是冷的,但内心是热的,这从他主动帮助禄儿可以看出,他的冷是为了掩饰对生活的希望和失望。C小说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描写何彬对慈爱的母亲的回忆,就表现了何彬内心的矛盾冲突和由此带来的痛苦。D小说谋篇布局颇具匠心,三次写“慈爱的母亲”,既

12、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使小说脉络清晰,主题突出。5小说以“超人”为题有什么含意?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说明。(5分)6小说以对“窗内窗外”的描写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三)实用类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

13、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达到了35种组

14、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7到8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新高考改革

15、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材料二:“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一年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革目的基本达到了。B. 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C. “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发展。D. “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8. 下列对材料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