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标准化带来的挑战[1]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703609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应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标准化带来的挑战[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国应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标准化带来的挑战[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国应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标准化带来的挑战[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应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标准化带来的挑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应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标准化带来的挑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标准化带来的挑战在我国应对标准壁垒的整体体系构建中,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密切配合、各有分工的有机整体。如果把这个整体系统比作一颗参天大树的话,那么政府即为大树的根系部分。政府在应对标准壁垒的体系中作为公共管理者具有指导、总体政策制定和协调的功能。政府利用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的机制为企业跨越壁垒提供良好的体制和政策支持,构成企业跨越壁垒的强有力的力量源泉。而企业是大树的繁茂树枝部分。企业在整体系统中是作为跨越标准壁垒的主体,是否能成功跨越关键要靠企业的整体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行业协会是大树的树干部分,作为整体系统中的企业与政府相互沟通合作的桥梁。那么

2、我国应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标准化带来的挑战呢?一、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该做到:(一)推广国际标准,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世贸组织明确规定,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都应以国际标准机构制定的国际标准为基础。(二)根据标准运行规律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技术标准战略根据标准运行规律,笔者认为,我国作为竞争者,既有人口众多、市场容量巨大的优势,但也存在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中小企业居多等劣势,对应技术标准的三个不同阶段,可供选择的技术标准竞争战略也有三种,即标准挑战战略、标准跟进战略和标准创新战略。1标准挑战战略:当一国并不拥有现有标准,或有相关技术但在争夺技术标准制定权过程中失利,却拥有最强大的用户安装基础

3、时,一国可以借助用户安装基础的优势,发起对现有标准的挑战,使其专有技术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或与原标准并存,在并存中赢得市场竞争。2标准跟进战略:当一国既不拥有标准,又不具备用户安装基础上的优势,也不具备技术创新优势时,其唯一所能做的选择便是寻求标准升级,通过标准的升级或采用该国标准,以获得与标准的兼容,从而分享该标准的市场潜量。3标准创新战略:一国并不拥有现有标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该国却拥有强大的用户安装基础和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则可以在原有技术水平基础上,通过技术革新和创新,赢得新产品的标准制订权,并借助潜在的用户安装基础优势,尽快淘汰原有产品,从而占得市场先机。(三)有效利用WTO/

4、TBT有利条款WTO对发展中国家成员国执行贸易性技术壁垒协议给予了有差别的和更优惠的政策。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应该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根据WTO的规定,我国可以不采用不适应我国气候、地理条件和基础技术要求的国际标准。我国应利用WTO/TBT有利条款,完善我国的合格评定程序和认证制度,建立我国的内生性技术壁垒。设置内生性技术壁垒,可以提高外国产品的成本,限制进口流量。它不是保护落后,而是有原则、有步骤地保护,是以增加出口,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为最终目的。(四)大力推行国际认证,取得国际市场“通行证”我国应在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推行合格认证与安全认证制度。我国应积极推行国际上权威的认证体系,

5、如ISO14000、IS09000和SA8000系列标准的认证工作,这将有利于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突破国外标准壁垒、开拓国际市场。(五)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建立本行业研究、跟踪国际标准和先进国家标准的信息网络。主要包括:建立标准壁垒预警机制;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建立国际国外标准跟踪制度;建立国家级国际标准信息平台。通过这些数据平台,可以及时发布国际国外标准化最新动态;每个季度发布一次国际标准分析报告;每年发布国际国外标准化发展报告。全面掌握国际国外标准核心动向,为重点参与、实力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提供依据、指明方向。 (六)加快国际标准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培养熟悉ISO

6、/IEC的国际标准审议规则并具有专业知识的国际标准化人才,并对国际标准化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英语水平高,是该领域的技术或标准化的专家;掌握整个国际技术和经济状况的动向;知道自己所属企业、产业在国内及业界的竞争能力与位置,以及与该技术有关的国外产业动向;懂得该领域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战略及有关国家的政策等;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要采取多种形式,尽快培养大批熟悉世贸组织规则,精通外语,并具有技术标准与法规、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国际经贸方面知识和经验,能够参与贸易争端解决的专门人才,这对于我们参与国际标准竞争至关重要。为此,要按照国际标准化人才的要求,对我国在标准化组织和

7、标准化管理机构的相关人员进行有组织的专项培训;而从长远来看,则需要建立相应的高等院校及专业,开展相应的学校专业教育。通过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和专业培训体系,来满足我国对国际标准化专门人才的需求。二从行业协会层面来说: (一)制定完善的行业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广各行业标准是政府的职能,而政府行使这些职能必须依靠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力量,行业协会的一个很大优势在于比政府部门更了解产业情况,操作更为有效。我国各级行业协会要积极参与进来,在各行业标准的制定和规范化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组织实施采用国际标准计划,全面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工作。 (二)认真研究并组织国内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和纠纷。行

8、业协会要认真研究国外的技术壁垒,组织国内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和纠纷,采用有效的手段突破绿色壁垒,并在必要的时候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进行贸易报复,维护我国外贸企业的利益。 (三)为企业提供信息,建立行业协会预警机制。行业协会应收集、跟踪、了解进口国的最新情况,认真研究、分析各主要贸易伙伴有关的标准与法规,并通过建立相关信息中心和咨询服务机构,或定期发表报告、鉴定,发行刊物、报纸,举办报告会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将信息传递给企业,帮助企业提出具体对策,应对标准壁垒。同时,还要组织国内本行业企业与国际同一行业企业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并有针对性地缩小差距;行业协会应该成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合作的中介,通

9、过市场化运作,组织企业进行联合攻关,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国际竞争力;行业协会应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动态,正确预见事态发展,逐步建立产品生产、消费、价格变化和标准壁垒预警系统,对可能发生的贸易争端提前预警并及时制定对策,积极防范技术壁垒。 (四)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加强行业标准在标准化体系运作中的作用。只有行业标准化管理部门承担国家标准(本行业内的)和行业标准实质性管理职能,才可能实现国际标准、先进国家标准最大限度的为我所用,并能直接了解国外同行利用标准控制国际贸易的手段和做法,迅速制订对策,化弊为利。三、

10、从企业层面来说:(一)重视对外贸易的标准化工作,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投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的主管部门到各企业,都必须认识到标准化工作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各类外贸企业,要强化标准化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以产品质量法和标准化法为主体的有关法规文件,严格依法经营。(二)积极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加快采标进度,寻求国际认证国际标准主要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三大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采用国际标准是一种打破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捷径。(三)转变观念,生产服务实施标准化。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加大了技术壁垒的力度,对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

11、产品的技术标准要求甚至达到了苛求的地步,我国企业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安全标准不过硬,在外国先进的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面前现了原形。因此,企业要实行标准化战略,即从原料生产到最终产品生产的技术标准都实行了一体化管理,引进先进的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按照国际标准对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规范的监督和检验。(四)加强标准化管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迎接国际市场挑战。(案例:温州打火机行业不惧欧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内提高产品质量,对外积极参与打火机国际标准制定,成功促成有关方面修改了打火机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打火机行业迈出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实质性一步。(五)树立清洁生产意识,发展绿色产品发展绿色产品,不仅

12、是超越绿色壁垒的需要,还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绿色产品是以生态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绿色管理机制生产绿色产品,以绿色营销理念开辟国内外绿色市场。企业生产的绿色产品要逐步达到国际标准化,按照国际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并且贴有“环境标签”,争取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国际认证,突破技术标准壁垒,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使中国成为绿色产品出口国。在我国应对标准壁垒的整体体系构建中,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密切配合、各有分工的有机整体,只有这三者共同发挥着作用,才能积极应对国际标准化带给我国的挑战。我们学习的国贸实务、国际贸易标准理论以及国际商法和国际结算,都是以将我们培养成为符合国际标准化人才的要求为目标的,可以说,我们肩上,担负着重大的经济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