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 一 专二二 秦国的崛起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701806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 一 专二二 秦国的崛起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选修 一 专二二 秦国的崛起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选修 一 专二二 秦国的崛起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选修 一 专二二 秦国的崛起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选修 一 专二二 秦国的崛起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 一 专二二 秦国的崛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 一 专二二 秦国的崛起(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 秦国的崛起,下图是商鞅被杀后车裂示众的场景。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结果被杀并车裂示众。车裂是古代的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就是把人的四肢和头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让马车向不同的方向奔跑,撕裂人的肢体,俗称五马分尸。,1“世卿世禄”制 (1)基础:与宗法制和 联系在一起。 (2)特点:各级贵族按照 世袭高官厚禄和享有特权。 (3)作用: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分封制,等级,2军功爵制 (1)背景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 与地位。 战国时已开始实行 ,并和官制紧密联系。 (2)内容 制定 爵,按功授爵。 无军功不得授爵,有功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政

2、治权利,赐爵制,二十级,宗室贵族,(3)作用 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批军功地主。 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 ,创造了灵活用人机制。 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世袭制,学习思考(教材P22)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提示: (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从奴隶制逐渐进入封建制,奴隶制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也必将被废除。世卿世禄制是与宗法制和分封制联系在一起的,伴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世卿世禄制也必然被废除。 (2)世卿世禄制是新兴地主阶级谋求政治权利的巨大障碍。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与地位,而世卿世禄制使他们无法得到官职爵位。 因此,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世卿世

3、禄制必然被废除。,为什么“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提示: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1“夷狄遇之” (1)起源:秦国最初是从“戎狄”中分化出来的。 (2)建国:公元前771年, 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为诸侯,至此秦才成为诸侯国。 (3)地位: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经济文化上落后于 诸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秦襄公,中原,2“虎狼之国” (1)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综合国力大增。 (2)表现:公元前341至前340年打败魏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3)影响 六国采取“ ”运动。 秦完成统一的大势已经不可抵挡。,合纵,学习思考(教材

4、P22)秦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得到大发展。,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 B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 C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 答案: D,1商鞅之死 (1)原因 变法侵犯了 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商鞅采用铁腕手段,加强 ,打击旧贵族,加剧了二者的矛盾。 公元前338年, 去世,商鞅失去支持。,贵族们,思想统治,秦孝公,(2)过程 保守势力诬陷商鞅“谋反”。 商鞅被迫起兵反抗,被秦惠王大兵击败。,2秦法未败 (1)表现 秦国基本上建立起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变法

5、使秦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变法时期形成的 的风气得以延续。 (2)影响:秦国实力增强,兼并战争开始演变为 统一六国的战争。,封建专制,崇尚耕战,秦国,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之所以“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 A变法彻底 B赢得民心 C与时俱进 D仁义致远 答案: C,商鞅变法中规定的“二十级爵制”,意味着“世卿世禄”制度的废除,促进了军功地主的崛起,使他们勇于作战,成为秦国维护统治的重要支柱。秦国很快从一个“夷狄遇之”的西部边陲小国变成傲视群雄的“虎狼之国”。商鞅因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而遭杀害,但是他的变法措施却在秦国得以贯彻,促使秦国完成了统一。,1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

6、地位的变化方面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 (1)实行按才能或功劳大小选任官吏的赐爵制,使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统治的重要支柱,改变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构成。,(2)提高了秦国的综合国力和政治威望,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使其成为傲视群雄的强国。 (3)使秦建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经济不断发展,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2)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变法中严惩了一些旧贵族,从而确保了新法的推

7、行。 (4)秦孝公重用并支持商鞅变法。 (5)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6)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是商鞅遇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1.右图是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右图能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答案: (1)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 (2)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等措施,激发了人们的积极参战热情。,1如何理解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提示: 变法的根本目的和措施在于继续剥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保护和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建立起一套统治和剥削农民

8、的制度。,2从商鞅变法中我们有何认识? 提示: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发展,必须根据现实的需要适时地进行改革,绝不能因循古代的传统。 (2)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可能遭受挫折,甚至中途夭折。这就要求改革者有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大无畏精神,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引导改革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将取得成功。,(2011曲师大附中期末考试)商鞅变法功勋卓著,但最终却车裂而死的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变法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B商鞅变法遭到守旧贵族势力的反对 C商鞅变法激化了阶级矛盾 D商鞅变法没有坚持一

9、贯的宗旨和立场,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现史实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回顾相关史实可知: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但遭到守旧贵族的坚决反对,商鞅虽以严酷的法律打击了反对派,但又激化了矛盾,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诬告商鞅谋反并杀害商鞅,由此可见守旧势力反对商鞅变法是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 答案: B,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史记张仪列传,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

10、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商鞅变法的效果。 (2)依据材料二说明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围绕材料思考。 答案: (1)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 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改革道路上布满荆棘。因此,改革者不仅要有远见卓识,而且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

11、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按军功授爵打破了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答案: D,2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解析: 公元前361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的变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 答案

12、: C,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上述现象说明( )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该题中符合要求的是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但并不意味着变法者大多没有好的结果以及变法者会自食其果。 答案: C,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的诗歌)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

13、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路?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梭伦改革的最重大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之后,“秦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3)两个变法都涉及“法治”,两者内涵是否相同?各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解析: 本题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为切入点,从整体上考查梭伦改革

14、和商鞅变法。第(1)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改革的思路(特点),成果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第(2)问需要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第(3)问需要从两个变法的特点和影响入手分析回答。,答案: (1)思路:抑制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依法治理国家。 成果: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原因: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增加了政府收入,发展了封建经济;废井田,“决裂阡陌”,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农业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教民耕战”既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又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秦能无敌于天下。,(3)内涵不同:梭伦立法,开辟民主;商鞅立法,建立专制。 影响:梭伦的法治,使雅典走向民主化道路;商鞅的“法治”,激化了国内矛盾。,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