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石柱中学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701031127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700819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石柱中学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701031127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重庆市石柱中学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701031127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重庆市石柱中学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701031127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重庆市石柱中学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701031127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重庆市石柱中学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701031127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石柱中学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70103112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石柱中学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701031127(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石柱中学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总分:150(全卷共四个大题,考试时间120分钟)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镂空(lu)粗犷(gung)铁锹(qio)惟妙惟肖(xio)B呵斥(h) 哺育(b) 酝酿(ning) 叱咤风云(ch)C庇佑(b) 殷红(yn) 磨蹭(cng) 大煞风景(sh)D吮吸(shn)侮辱(w) 氛围 (fn) 尽态极妍(yn)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愧作执拗赃款戛然而止B狼狈 晦暗沧海 淋漓尽致C雇佣 懈待 麻痹 戊戌变法D闸门 逞强 褪色 相德益彰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3分)A广袤无垠的璀璨星空和扎根在人们心中的道德法则,永远值得我们仰望。B南滨路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开业了,明星们的雕像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C感受落英缤纷,感受繁木成荫,你一定会读懂孕育在自然变化中的美丽。D重庆天气周而复始:时而骄阳似火,炽热难耐,时而乌云密布,暴雨浇城。4下列文学常识或作品内容理解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A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政治形势,提出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方针,表现了诸葛亮的卓越的才能。B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了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他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C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通过秦王与唐

3、雎两次针锋相对的斗争,可以看出秦王是一个体恤长者,随机应变的统治者。D陈涉世家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他是史学家,文学家,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乡愁是一杯余味悠长的酒,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历久弥坚。B人与人不同的相逢,才让彼此的生活轨迹相交,编织成大干世界纷繁的生活C勤奋、努力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是每个渴望成功的学子需具备。D在激烈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自觉性不够,二是意志力不足;6仿照下列语句,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分)初三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歌曲,拼搏奋进是它的主旋律;初三是一幅五颜六色

4、的油画,自勉帮扶是它的暖色调;_7综合性学习(11分) 红军长征胜利已经80年,长征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行渐远,然而它离我们似乎又那么近,说不完道不尽。其中一个重要缘由,就是长征这一伟大史诗及其所蕴涵的精神具有无穷的魅力。为此,你班准备开展一个“长征精神大家谈”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纪念活动 (3分)以下是活动中将要回放的一则新闻,请结合新闻内容,为之拟写一个标题,字数在20字以内。 (2016年11月07日人民网)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是中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重大纪念活动中,与群众见面最早

5、的一项,持续时间长,受众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展览由原定的10月31日结束,延长至11月6日,以满足广大观众的参观需求。从9月24日正式接待观众至11月6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吸引了社会各界群众的关注。据统计,观众总数达526876人,平均每天11709人,最高单日观众量为10月28日的32715人_ (2)感动时刻(4分)长征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顽强奋斗史。“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是红军在长征中勇于将一切困难踩在脚下的真实写照。长征中无数革命烈士和无数动人事件折射出来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成为一

6、代一代人成长进步中的无穷动力。 请你从你所知道的长征故事中的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话,在“感动时刻”这一环节中为大家描述一个令人感动的画面。(要求运用至少一种修辞)_(3)我看长征(4分)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砥砺忠于信仰、献身理想的高尚品格。长征是漫漫长夜中的一次艰难跋涉,更是中国精神的一次光明书写。尽管不知最后落脚点在哪里、到何时才能结束,但红军将士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今天,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你谈谈你的见解。_二、古诗词默写与积累(30分)(一)、古诗词默写(10分)8、默写。今夜偏知春气暖,_ 。(刘方平

7、月夜)(1分)鸡声茅店月,_ 。(温庭筠商山早行)(1分)_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1分)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立一两声,_ 。(晏殊破阵子)(1分)_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_,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1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_ ,_ 。(2分)四面边声连角起,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分)(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2题。唐雎不辱使命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

8、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9、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1)以头抢地耳 ( ) (2)长跪而谢之( ) (3)休

9、祲降于天 ( ) (4)秦王色挠(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4分)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A、渔人甚异之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大楚兴,陈胜王 D、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11、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文: (2分)原文: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译文: (2分)12、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3分) 三、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共20分)智慧人生 品味舍得曹南才有一句电视广告词:“智

10、慧人生,品味舍得”。我常想,为何把“舍得”提到“智慧人生”那么高?其实把这个词拆开为“舍”与“得”两个方面,“舍”与“得”的辩证统一,有舍有得,舍中有得,先舍后得,小舍大得,就是智慧的体现。得到和获取,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常常事与愿违,不是想得即得。当条件不具备时,或机会未相遇时,能否有所舍弃、有所退让,是能否向“得”转化的关键。条件不具不如舍。博大精深的易经有一个“屯”卦。“屯”的意思是聚集、储存。此卦告诫人们,人生与事业初起,就如草芽初长,被磐石压住,“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困难重重,条件不备,动则遇险。这就“不如舍”,不宜贸然前往,先要聚存和囤积。历史上这类事屡见不鲜,最为人熟知的

11、是项羽刘邦的楚汉相争。按约定,谁先入关谁为王。刘邦先行占领了咸阳,但因羽毛未丰,自忖无法与项羽抗衡,便主动舍弃,让出关中。连“王”都能舍弃,可见刘邦是何等睿智。如不这样,历史会否重写又有谁知?大得不得取小得。有段子说:师父问,烧壶开水,火烧未半柴不够了怎么办?弟子或说去找、去借、去买,众说纷纭。师父说,“何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世事总不能万般如意,有舍才有得呀。”这说明,当目标定得太高,超乎能力和条件,实在难以为继,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一下,同样可以达到“得”的效果。先予后取获大得。“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就是付出、贡献、投入。没有舍而得是不实际的。不舍得下种施肥喂饲灌食,何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不舍得辛勤劳作、出力流汗,何能成就事业?乐善好施、周济穷人更是一种高尚的舍得,散掉千金却换来快乐无比精神富有,才是大“得”。随便读一本名人传记,成功之前,他们谁没有无数的付出、代价乃至牺牲?相反,这也“不舍得”,那也“舍不得”,总是不愿施予投入,不想牺牲丁点,老想不劳而获,不予而取,就只能自寻烦恼、于事无补。不该得者而舍之。按你的主客观条件确实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是不义之财,或者是不切实际过分追求的金钱地位名誉,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负累等等,都只能放弃,无须惋惜。社会上很多贪财、贪权、贪色的人,看似得到很多,最后却连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