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律程制度.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697230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产权法律程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知识产权法律程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知识产权法律程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知识产权法律程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知识产权法律程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产权法律程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产权法律程制度.(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第一节 知识产权法概述 一、知识产权概述 (一)知识产权概念 知识产权是指智力成果的创造人对所创造的智力成果和工商活动的行为人对所拥有的标记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总称。 (二)知识产权的特征 (1)无形性:没有形体的财富,是本质属性、与其他财产所有权最根本的区别 (2)法定性:范围和产生有法律规定。多个主体共同占有,很难控制 (3)专有性:排他性、权利人独占、同一项知识产品唯一性 (4)地域性:本国境内 (5)时间性:民事权利、在一定期限受保护。,(三)知识产权的分类 1、著作权和工业产权-对知识的消费方式 著作权:精神需要和审美要求(文学艺术、科学作品、录音制品、广播电

2、视节目) 工业产权:物质需要、符号、标记类型 2、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权-知识产权的价值来源 二、知识产权法的概念 1、概念:主体因知识产权的归属、利用、保护、而产生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狭义: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广义: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第二节 著作权法 一、著作权 1、概念: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及其相关主体 依法对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总称。 在我国,著作权即版权 2、特有的特征 (1)自动产生 (2)保护人身权,二、著作权的主体与权利归属 (一)著作权的主体 1、概念:著作权主体,也称著作权人,是指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

3、法享有著作权的人。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主体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1)原始主体与继受主体 原始主体:在作品创作完成时,直接享有著作权 成为著作权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者 其他组织。称原始(第一)著作权人 继受主体:通过受让、继承、受赠或法律规定 的其他方式取得全部或一部分著作 权的人。称为继受著作权人。,2、完整主体与不完整主体 完整主体:就是依法享有著作财产权与著作人身 权之全部的人。 不完整主体:就是依法享有著作财产权或者著 作人身权之部分的人。 (三)原始主体作者的认定 1、自然人作为作者 创作作品的公民为作者。 作者推定原则 2、法人或其他组织(单位)被视为作者 在法人

4、或其他组织主持下,代表法人或其他组织意志,并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来承担责任,(二)著作权的归属 著作权归属的一般原则:归属于作者 (1)演绎作品: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 (2)合作作品:共同享有,一方无正当理由不得阻止他方享有除转让之外的权利,但分收益。 (3)汇编作品:汇编人 (4)电影作品:制片人,其他人具有署名权和获得报酬权。 (5)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代表著作权转移,但展览权转移。 (6)职务作品:公民享有,单位有优先使用权,两年内不得允许第三人,两年后分报酬。,(7)委托作品:无约定的,归受托人。 (8)自传体作品:归传主所有。 (9)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原件所有人行使署名权以

5、外的权利,作者身份确定后,由作者或其继承人享有。,三、著作权的客体-作品 一、作品的定义 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二、作品的要件 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 表现一定的思想或情感; 有一定的表达形式; 具有独创性; 具有可复制性。 2.无著作权的作品:立法、行政、司法文件及其他官方正式译文;时事新闻;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公式 3.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四、著作权的内容 1、概念:著作权的内容是著作权主体享有的具体权利,著作权主要包括人身权(也称精神权利)和财产权(也称经济权益)两种。 (一)著作人身权(精神权利)

6、特点:永久性、不可分割性、不可剥夺性 具体内容:(1)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2)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3)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4)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二)著作财产权(自己使用或授权他人使用而获得财产利益的权利) 具体内容:1、使用权 (1)复制权,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2)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3)出租权,即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

7、利,计算机软件不是出租的主要标的的除外; (4)展览权,即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5)表演权,即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 (6)放映权,即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的权利; (7)广播权,即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 (8)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9)摄制权,即以摄

8、制电影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将作品固定在载体上的权利; (10)改编权,即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 (11)翻译权,即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 (12)汇编权,即将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2、许可使用权 3、转让权 4、获得报酬权 五 著作权的保护期限和限制 (一)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我国著作权法将著作人身权的保护期分为两种:(1)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时间限制;(2)发表权的保护期与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相同。 (二)著作财产权(与发表权)的保护期限 一般原则(一般作品):作者终生+死亡后50年

9、,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特殊规定(特殊作品):权利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1、一般作品的著作财产权(与发表权)保护期 (1)公民作品 适用“一般原则” a 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 b 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 50年的12月31日。 (2)法人作品、职务作品 适用“特殊规定” 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发表后第50年的12 月31日。 “但书”规定: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 表的,法律不再保护。,2、特殊作品的著作财产权(与发表权)保护期 (1)计算机软件 a 公民的计算机软件:适用“一般规定” b 法人或其他组织

10、的软件:适用“特殊规定” 还有“但是”规定 (2)假名作品、匿名作品 a 假名作品:如果作者所签署的假名为公众所知,其作品为作者身份明确的作品,适用“一般原则”;如果作者签署的假名不为公众所知,其作品为作者身份不明确的作品,适用“特殊规定”。 b 匿名作品:因作者未在作品上署名,所以作者身份不明,只能适用“特殊规定”。 待作者身份确定后,改适用“一般原则,(二)著作权的限制 1合理使用 根据我国2001年著作权法第22条的规定,合理使用的范围包括: (1)个人使用; (2)适当引用; (3)新闻使用; (4)教学使用; (5)公务使用; (6)图书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使用; (7)免费表演;

11、(8)室外陈列作品的使用; (9)翻译汉文字作品; (10)盲文出版,2法定许可 法定许可是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可以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以特定的方式使用作品,但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使用费。 (1)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的需要。 (2)报刊转载法定许可等等 3 强制许可 强制许可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作品的使用者经申请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授权,可以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无需征得著作权人同意,但应当向其支付报酬的制度。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没有规定强制许可制度。,六、邻接权 (一)邻接权的定义 邻接权(neighboring rights)也称作品传播者权,是指与著作权相邻、相近

12、或类似的权利。邻接权不同于著作权,其权利主体的劳动不产生新的作品,而是基于对作品的某种使用,即再现、复制和传播他人的作品。 (二)邻接权的主要内容 1表演者权 2录音录像制作者权 3广播电视组织权 4出版者权,三、邻接权与著作权的关系 (一)联系 1、都与作品相联系。 2、都是法律规定的权利。 3、都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二)区别 1、主体不同: 2、权利内容不同: 3、权利对象不同:,第三节 专利法 一、专利的概念 专利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指专利权,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其发明创造依法取得的在一定期限内的专有权。 第二,专利技术,指主管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审查批准并赋予专有权的发明创造。

13、二、专利权的主体 1、发明人或设计人 (1)概念:实质性特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2)特征:自然人 无行为能力限制 实质性特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二)职务发明创造的单位 1、概念:执行本单位的任务、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 2、职务发明创造的条件:4点 (三)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 1、情况办理:3点,二 专利权的客体 1、概念: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 (一)发明-技术方案(产品和方法) 形式:产品发明、方法发明 保护期限:20年 (二)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形状和构造) 特征:新的技术方案、发明的一部分 仅限产品 具有固定的形状 保护期限:10年 (三)外观设计-(色彩

14、与形状、图案的结合) 特征:与产品相结合、 工业上应用 富有美感 保护期限:10年,(四)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不授予专利权: 1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和妨害公共利益 2不授予专利权的技术领域 根据我国专利法第25条的规定,下列技术领域不适用专利法: (1)科学发现; (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3)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4)动物或植物品种 (5)用原子核变方法获得的物质,三、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一)新颖性 (二)创造性 (三)实用性 四、专利权的取得 (一)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的归属 专利申请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法律或者合同的规定享有的就发明

15、创造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专利申请的权利。这是一项独立的财产权。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归属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确定:一是依法律规定,二是依合同约定。 (二)取得专利权的程序 1专利申请和受理 2初步审查 3实质审查 4授权决定、登记和公告,五 专利权的内容和限制 (一)专利权人的权利 1独占实施权 2进口权 3转让权 4实施许可权 5放弃权 6标记权 7其他权利 (二)专利权人的义务 1缴纳专利年费 2实施已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六、对专利权的限制 专利权是政府授予发明者就其研究开发的新技术在一定期限期内的专有权。 我国专利法对专利权的限制主要有两项: (一)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16、 1权利用尽 2先用权 3临时过境 4专为科学试验目的的使用 (二)强行许可 1拒绝许可 2紧急状态和公共利益需要 3从属专利的强制许可,第四节 商标法 一 商标 (一)商标的概念及其特征 1、概念:商标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者提供的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或者服务上采用的,由文字、图形、颜色、三维标志或者其组合构成的显著标记,商标是区别不同生产者或经营者的标记,同时,也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一项重要依据。 2、特征: 商标标记 标记的显著性 专用符号 简洁符号,(二)商标的分类 1、对象: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 2、注册:注册商标、未注册商标 3、构成:文字商标、图形商标、字幕商标、数字商标等 4、作用: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 5、目的:等级商标和防卫商标 6、知名度: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二、商标权 1、概念:商标权,又称商标专用权,是商标所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