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6月(第三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691793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6月(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6月(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6月(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6月(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6月(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6月(第三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6月(第三次)月考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6月(第三次)月考试题24. 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人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A社会地位B职业分工C道德品质 D知识水平25. 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 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 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2、D 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26. 宋代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明代中后期则称“湖广熟,天下足”,民谚的变化实际上折射了(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江浙地区的经济衰退C.湖广经济超越了江浙 D.江浙经济结构的变动27.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B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C甲午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D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28.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中指出:“整体而

3、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是从两个层面逐渐展开的,即以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和以市镇为核心的农村城市化。”中国历史上“两个层面”的城市化划分最恰当的时期( )A.隋唐时期 B.唐宋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29.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B.致良知 C.心外无物 D.天人感应30. 庸庵笔记记载,胡林翼围攻安庆时,曾视察军情,策马登山,瞻盼形势,既复驰至江滨,忽见二洋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胡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

4、胡前已得疾,自是益笃,不数月,薨于军中。盖贼之必灭,胡已有成算。只是见洋人之势方炽,则膏盲之症,着手为难,虽欲不忧而不可得矣。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 )A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严重威胁清王朝统治B以传统办法来对抗太平天国是断然行不通的C晚清士人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无力D胡林翼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忧国情怀3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

5、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32.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33. 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D )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34. 明朝各种商税如盐、茶、坑冶、酒、醋等依旧照征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工商

6、税种。例如,洪武、永乐年间,在南京和北京征收塌房税(政府建造的供商人贮藏货物的房屋,称塌房。商人贮货于此,需按规定纳税)。洪熙元年为了流通钞币(发行纸币)而开征的市肆门摊税,征税对象是以贩卖为主的蔬果园、塌房、库房、店舍、受雇运货的骡马车等。对材料内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明朝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B.明朝国内的工商业十分发达C.明朝开始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D.明朝海外贸易十分发达35. “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 佯儒实法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的统治真相 )材料中“儒家强调的习惯法”的含义是( )A.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B.以仁政为核心的

7、政治理念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41.(25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订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

8、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处。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装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9、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入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请回答:(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理由。(12分)(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战。”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7分)(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42.(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凌蒙

10、初材料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摘编自明清史散论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摘编自明清史散论材料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摘编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加以评析。43. (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

11、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宋太宗雍熙年间,国家派出官员,携带皇帝的敕书和金帛,分四路出使,欢迎东南亚各国商人前来贸易,使国家增加商税收入达五十贯的,可以补官。广州作为进出口最盛的港口,每当商船启航出海时,市舶使官员和当地长官要设宴欢送。泉州市舶使在外商扬帆回国时,要动用三百贯钱办筵席宴请。材料三 王安石市易法规定,政府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青苗法规定: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请回答:(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政策、措施的导向上有什么不同?就材料二提供的信息

12、看,产生这种不同导向的原因是什么,这种不同在科技上的最大反映是什么?(6分)(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政府职能上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9分)历史参考答案:2429:BAACBD 30-35:CADDBA41.答案:(1)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订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12)(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7分

13、)(3)甲午战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人民进一步向西方学习,掀起爱国救亡运动。(6分)42. 答案: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解答应紧扣材料中的经营现象,围绕自己选取的诚信经营或掺假经营现象,并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评析。参考答案一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历史主题明确贴切即可得分)第一种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信誉。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社会上轻视商人的观念也有所改变,一些商人遵守文化传统,合法经营,赢得了良好的信誉。评价:这种经营现象的出现有利于推动

14、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诚信经营、顾客至上、重视产品质量与服务的商业文化氛围。(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均可给分)参考答案二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第二种经营现象:掺假造假、骗取钱财。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更加热切,但部分人缺乏应有的文化素质和相应的法制观念,投机钻营,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均可给分)评价:这种经营现象有损商人的形象,造成不良的影响,影响正常经济秩序的运行。43. 答案:(1)不同;前者以国家政策方式提倡重农抑工商,后者以政府行为方式鼓励商业的发展。(2分)不同的原因:宋家财政困难,通过发展商业增加税收。(2分)在科技上的反映:适应海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指南针被广泛运用于航海。(2分)(2)变化:材料二中,政府是以鼓励方式为海外贸易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以发展经济,材料三中,政府由政策导向者变成了商业经营者,政府职能由调控转变为实际参与。(3分) 影响:这种改变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起了限制高利贷盘剥的作用,但由于其着眼点不是发展商品经济,而是跟大商人争利,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作用很明显,同时滋生腐败。(6分)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