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3191172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689892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319117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甘肃省武威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319117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甘肃省武威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319117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甘肃省武威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319117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甘肃省武威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319117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319117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319117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武威市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6年7月11日台风“尼伯特”造成福建、江西、广东等省63.4万人受灾,1.4万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2.5千公顷。气象部门预测“尼伯特”登陆地点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AGISGPS BRSGPSCGISRS DGIS 数字地球22016年5月12日11时17分,台湾宜兰县海域(24.71N,122E)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台北震感强烈,震动持续十几秒,新北市有大楼瓷砖掉落砸伤路人。福建省福州、泉州均有震感。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获取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物破坏图像情况

2、,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系统“大风呼呼刮,平地起黄沙,无风三尺土,沙撵人搬家”,甚至造成“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景观,这是几年前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真实写照。回答34题。3吉林省西部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荒漠化 B水土流失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4下列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该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该地荒漠化的主要途径D1949年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目前已经通过国务院核准审批。下

3、图为肯斯瓦特水利枢纽位置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回答57题。5下列关于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流域面积广,植被覆盖率高B流域内地形雨丰富、蒸发量小C地处温带非季风区内,降水稀少D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6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建成后,对下游水电站的影响为()A发电量减小 B冬季发电量增大C利用率降低 D夏季发电量增大7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的建设,对当地的影响有()满足当地对电力的新要求有效控制和调蓄山区洪水,降低洪灾的发生频率和对下游的危害程度使下游灌区水资源配置量减小改善玛纳斯河的航运条件A BC D珠江三角洲目前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包

4、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8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变化是()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D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9推动珠江三角洲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C大量来自内地流动人口的涌入D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下图为某企业空间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企业可能为()A技术导向型企业 B劳动力导向型企业C原料导向型企业 D动力导向型企业11关于该企业空间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为发达国家,乙国

5、为发展中国家B该类型企业的转移可能会导致乙国劳动力流向甲国C当企业处于阶段时,甲国吸引该企业转入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原料和技术D当企业处于阶段时,该企业产品一般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的衰退期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业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快速增长点,也是近年兴起的“假日经济”的一个亮点。据此回答1215题。12.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结构的时间是( )A.18世纪40年代 B.19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13.20世纪50年代以后,促使现代旅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因素有( )A.旅行社的诞生 B.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发展C.产业革命使世界经济大

6、发展 D.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14.下列内容中,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完成的有( )A.发展教育 B.发展农业 C.回笼货币 D.提高科技力15.现代旅游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经济 B.丰富物质生活 C.娱乐和享受 D.丰富文化生活16. 下列旅游点既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是( ) A.南极中山站 B.陕西延安 C.深圳的“世界之窗” D.北京故宫 17. 下列有关旅游资源特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旅游资源有地表类、水体类、生物类、气象和气候类、历史类、游乐类、体育类等,这说明旅游资源具有非凡性 B.深圳附近原没有旅游资源,现在有“锦绣中华”景观,这说

7、明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 C.埃及金字塔每年吸引大量游客,这说明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 D.我国北方海滨浴场夏季游客比冬季多,这说明旅游资源具有长存性18. 有关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或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一定高 B.旅游活动区的规模是由当地开发部门决定的 C.具备了较高的美学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其游览价值一般较高 D.旅游地的旅游经济价值大小,与其游览价值成正比19旅游景观欣赏位置的选择主要包括( )距离 角度 俯仰 时机A B C D20欣赏下列哪些景观必须把握好时机( )吉林雾凇 峨眉“金顶佛光“ 钱塘江大潮 路南石林 本溪水洞A B

8、C D二、综合题(共40分)2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具体一点就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保定今后要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下图示意京津冀城市群分布。材料二保定西倚太行山,东有白洋淀,集山区、平原、湿地等多种地理地貌于一身,水、土地等资源条件较为充足。此外保定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具有较强的人才支撑能力。保定市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该市原有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他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发展迅速,形成了

9、较为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京广高铁和保津城际铁路,从保定到达京津仅需半小时左右。(1)分析北京进行城市功能疏解的主要原因及由此带来的主要影响。(影响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方面分析8分)(2)根据材料,简述保定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有利条件,并分析本次承接过程中对保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只强调对产业机构调整的影响6分)(3)据图说出京津冀地区特大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简述该区域城市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从自然与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区位条件8分)22、读我国南方某区域旅游资源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由图可知,该地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哪些?(4分) (2)该区域打算成立风景区管理委

10、员会,如果聘请你为管委会主任,你如何评价此地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优势和不利条件?(10分) (3)为发展旅游业,拟在图中新建一条公路。该公路的新建对旅游业发展有何影响?(从有利及不利两方面作答6分) 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5、CCABC 6-10、BADDB 11-15、DCDCC 16-20、DBCAA二、综合题(共40分)21题(共20分)(1)原因:北京城市发展问题突出,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造成交通拥堵;公共资源配置短缺;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环境恶劣;人口就业压力过大等。影响:迁出地:改善北京人口密度过大的问题;改善北京空气质量,提升生态环境;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达到最

11、优配置。迁入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8分)(2)有利条件:交通便利;保定水、土地资源充足;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国家政策的支持。影响:本次承接过程,(升级)保定的三大产业结构比重将发生变化,第三产业结构将大幅提高,而第一及第二产业结构比重则有所下降。(优化)使三大产业比例趋于合理;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等。(6分)(3)人口在100万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分布在该区域的东南及南部地区。京津冀地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该区域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类居住。本区域人类历史发展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本区域海运、空运、铁路、公路交通都很发达,对外联系便捷。(8分)22题(共20分)(1)溶洞高山佛塔古民居湖泊(4分) (2)优势:景观独特,游览价值大;集群状况好;种类多样,自然与人文景观兼备。不利:市场距离大(或经济距离大);交通不便,通达性较差。(10分) (3)有利:提高景区、景点通达度;不利:可能破坏景区的环境。(6分)-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