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甘地传观后感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107687298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甘地传观后感(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影甘地传观后感(一):愈平凡,愈伟大因为上了一堂关于love主题的英语课,当英语教授在讲台上慷概激昂地用英语说一些关于爱的故事时,在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了一些人,印度圣雄甘地,中国的圣人孔子,南非的良心曼德拉。说到爱我想不单只是爱情友情亲情,还有一些爱被我们称为大爱。那是一种对全人类的爱,超越了种族,肤色,狭隘。电影甘地传讲述的是甘地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讲述的就是甘地从伦敦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南非最后又回到印度的故事。他原来是一名律师,却处处碰壁,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种族问题。他被白人称为印度阿三。新约上不是说:敌人打你的右脸颊,左脸也让他打我常想到这句话,我想这个可能是指,人必须有勇气,

2、愿意接受打击,多次的打击,以证明自己不还手但也不退让,这样做就能唤起人类的本性,减少对方的恨意,使对方能有尊敬之心。甘地甘地的一生都在奉行非暴力不合作,为此他经常以惊人的意志去抵抗敌人的暴力,可是暴力永远都不会使他屈服,他忠诚地信奉着神,他相信以他的执着与坚持会离神越来越近,而不是去接受神的惩罚。当我绝望时,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如此。甘地在甘地的心里,包含着一种对全人类的悲悯,他不恨暴力而凶恶的英国殖民者,他不恨那些曾今用言语和暴力侮辱他的人,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内心里惧怕而恰恰是因为他足够勇敢,

3、足够的宽容。容得下人类一切的恨意,狭隘,自私,恐惧。影片中甘地曾经两次绝食,就是因为愤怒的民众被仇恨蒙住了眼睛,他们以牙还牙,互相伤害。甘地很自责,他当面向群众认错,并且以绝食这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来感悟红了眼的印度民众。其实如果站在甘地的立场上,我们根本不需要对他感悟民众的方式感到奇怪,正如影片中西方政界对他的称呼,他就是一个行走在印度大地上的半裸的苦行僧。可是他也曾在面对强大的英国时感到绝望,是什么支持着他一步一步实现了印度的独立?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唯有真理和爱不可战胜。我知道,物质享受不能带来幸福,即使是20世纪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工作和你的所作所为。甘地历史发展到今天,今日的世界也

4、早已不是那时的世界,20世纪是甘地说物质享受并不能带来幸福,而今的我们还依然坚信着吗?虽然在我们看来甘地很像一个禁欲的苦行僧,可是我真的不该承认一下,幸福不是我们用物质的充盈去填满欲望的空洞,幸福不是我们被很多人爱着,而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爱所有的人,幸福不是因为我是被人称赞的某某某,而是我有所为。这就够了。电影甘地传观后感(二):触摸人类最高尚的灵魂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恶棍,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会失败。好好想想,永远是这样。甘地传引言:影片简介这部史诗级的影片讲述了圣雄甘地伟大一生:从甘地作为律师赴南非遭歧视而决心斗争开始,甘地奋斗

5、一生,直至被极端分子刺杀。上映于1982年的影片甘地传一举获得第五十五届奥斯卡八项大奖,其中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金斯利为英印混血儿,其扮演的甘地神形兼备,十分出彩,尤其是绝食时那浑浊的眼神,愁苦的面容。而影片的对白、音乐、服饰等设计也皆为上乘。值得一提的是,甘地葬礼那场戏动用了30万群众演员,其中约20万人为无偿参加,可见甘地影响之大。一、又一位伟大的法学院逃逸者在法学界,常常喜欢将法律人出身的名家或伟人称为法学院的逃逸者,如果试图把他们列在一份名单,我们不仅将会发现难以穷尽,而且将会为列入此份名单的许多人震惊不已,而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无疑是这份名单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这个甘地早年冲破家

6、族阻挠,远渡重洋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求学并取得律师资格,然而回国后在孟买的执业却十分艰难,似乎注定他不属于法律帝国。但法律帝国却为他开启了另一扇门,1893年二十四岁的甘地接到案件前往南非办案,但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严重的英国殖民地,获得大英帝国律师资格的甘地却因为是有色人种被驱逐出只能白人乘坐的头等车厢,意气风发的甘地受到如此奇耻大辱后,他开始对自己曾经崇拜的大英帝国产生怀疑。于是,他决心与侨居南非的印度人为争取平等权利而斗争,二十一年的斗争就此开始。为了反对南非殖民当局要求印度人出门须带通行证的政策,甘地带头焚烧通行证以示态度,却遭到当局军警的阻挠与殴打,令人惊讶的是,鲜血直流的甘地没有暴力

7、反抗,而是继续焚烧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此开始萌芽。甘地深入群众,对群众宣传,运动逐渐形成声势。但在南非的斗争是艰难的,甘地为此多次被捕入狱,但并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他主张说:人们应该为了他们的信念随时准备进监狱,而不是拿起武器去战斗.在运动中,甘地逐渐学会掌握群众的方法,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而最可贵的是,甘地始终身体力行,深入最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亲自参与和平示威游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逐渐成熟。不过,这种忍受暴力的主张也曾受到很大质疑,但甘地与其信徒用实践证明其是可行有效的,并最终获得了胜利。他在一次演讲谈道:只要我们坚持,他们夺不走我们的尊严他们可以杀了我,但他

8、们得到的只是一具尸体,而我绝不会屈服,让我们以神的名义发誓,绝不向此法律屈服!这里,显然还是可以看到甘地的法学教育经历使他能够更深刻的体悟到恶法非法的古老法理。需要指出的是,甘地在南非时实际上仍然对英国抱有幻想,他希望作为一名大英帝国的公民,能够拥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所以在游行示威时,他带领群众高呼:同样的国王,同样的法律。然而,接下来残酷的斗争现实无疑将打破他的幻想。南非的见闻与实践不仅使得甘地逐渐形成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而且初步使其明确了印度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其一,是种族平等问题,此点毋庸赘述。其二,是森严的印度等级制度引发的贱民问题、男女不平等问题。在南非期间,甘地高级种姓出身的妻子

9、不愿在甘地主办的南非印度人新型社区打扫厕所,她认为那是贱民才做的事,但甘地却说:当你清洗厕所时,你会发现它比法律更重要劳动无贫贱之分。其三,可能是甘地后来才意识到的即宗教矛盾问题,这也是甘地生命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1915年,甘地踏上归途,等待他的将是更加艰苦而伟大的斗争!从此,世界与历史可能少了一位优秀律师,却多了一位被誉为圣雄的伟大自由斗士。二、印度的巴布(父亲)甘地在南非的事迹传到了印度,因而当再次踏上故土时,他受到了国家英雄般的欢迎。但他很快就发现:印度对自己来说就是外国。的确,出身婆罗门贵族的甘地阔别故土多年,印度对他来说实在陌生,于是他决定乘火车去认识真实的印度。回到印度的甘地脱下

10、西装,穿上简陋的印度平民衣服,与一般平民坐在三等车厢上观察与感受古老的印度:在悠久文明与殖民统治的历史碰撞下,印度到处是触目惊心的贫穷与深重的苦难在对印度有了深刻的认识后,他一针见血的指出:资产阶级不过是借自由之名取英国而代之,代表印度的不能只是新德里和孟买,因为印度有70万村落。接着,在甘地的努力下,作为资产阶级政党的国大党逐渐从一个代表少数上层人士的党派,成为一个拥有较好群众基础的党派。在印度,甘地过着苦行生活,严格践行仁爱、默想、素食、禁欲等思想,并深入疾苦百姓群众中间:要想成为他们的一分子,就要像他们一样生活。于是,甘地吃穿住行从简,简单到无以复加,并坚持长期劳动纺织。1919年,为抗

11、议反动的罗拉特法,甘地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尽管甘地一再强调非暴力,但在当局镇压下还是出现了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对此十分不满,便宣布暂停运动:或许我错了,印度人没有准备好,我从来不主张暴力。这时,国大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并不愿因此放弃良机,试图劝说甘地却无果而终。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的行为指导内容,即不仅不能主动使用暴力,而且不能因为遭受暴力而进行暴力还击,这对于常人来说实际上很难做到,遑论群情激奋的人民群众。这种主张,在世界范围看,也是极为罕见的,相反还不乏革命者故意激怒当局以暴力镇压引发群众暴力革命的事例。正因为如此,甘地的此种主张不仅受到一些印度人的质疑,而且受到国

12、外的质疑。这种质疑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不理解甚至无法想象,从文化传统看,至少大多中国人无法接受这样的主张。而后来一位来自西方的记者对甘地表示:我很难理解这是20世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历史却证明了此种方式的有效性,甘地带领印度人民以一种几乎完全和平的方式进行斗争,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并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这在世界史上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关于非暴力思想的内涵,影片借助一位作演讲的甘地信徒之口进行了深刻阐释:如果我们还击,我们就是破坏者,他们就成了合法者;如果我们不还击,他们就是破坏者,神与法律站在我们这边,我们要有承受其愤怒的勇气.似乎是为了将这样一种理念进行最深刻、最震撼的阐释,影片在该演讲后

13、再现了殖民当局对集会群众开枪屠杀的惨案。惨案发生后局势进一步恶化,殖民当局被迫与甘地等人谈判,此时甘地明显已经抛弃幻想而具备了民族国家独立意识,为反驳英国殖民当局印度离不开英国的谬论:你们(英国)应该认识到,你们是在别人家做主人世界任何人宁愿一个自己的坏政府,也不要一个外国的好政府。此时,印度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也逐渐浮现在甘地面前:印度内部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矛盾成为殖民当局印度离不开英国谬论的依据:保护作为少数派的伊斯兰教。甘地对此雄辩的指出:世界上很多国家内部都有少数派,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接着,甘地又领导了食盐长征等多次运动,他本人亦多次被捕,但因惮于使威望日盛的甘地成为印度的殉道者和其他

14、的考虑,当局始终没有迫害或者杀死甘地。1940年代初,独立运动出现转机,英国在压力下被迫作出退让,邀请甘地前往伦敦参加有关印度独立的会议,受到一些英国人乃至西方人的追捧的追捧。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们希望趁势给予当局压力以尽快获得独立,但甘地却不愿趁人之危(二战爆发),他觉得这也是一种还击。他认为,印度与英国同舟共济多年,希望送别友人一样送别殖民者此种对待奴役自己民族数百年的殖民者的态度实在难得可贵,因而可以看出非暴力思想中还应当包括一种博大的宽容:你们最终一定会走出印度,因为十万英国人无法控制三亿五千万印度人,如果印度人不合作的话,和平的、不合作的、非暴力的措施,直到你们离开。经过艰苦的努力,

15、1948年1月印度终于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甘地也被誉为印度国父,印度人民亲切的称他为巴布(父亲).三、世界的圣雄二战结束后,末代总督蒙巴顿到任,印度终于独立在望,但英国殖民者却包藏祸心企图分裂印度。而印度内部的教派和权力之争也骤起,曾经携手对外的兄弟的合作之路终于还是走到了尽头。甘地对伊斯兰教领导人吉纳明确表示:二者(两教)如印度的左右眼,没有主奴之分。但伊斯兰教派却仍担心印度教将会奴役伊斯兰教,并强烈质疑甘地的理想主义,提出印巴分治的方案伊斯兰教民众占多数的地方独立为巴基斯坦,其他地方则独立为印度。为了防止印度分裂,甘地向吉纳作出重大让步,同意由其牵头组阁,并可任命伊斯兰教人为阁僚然而,作为

16、多数派的印度教却决不允许如此让步,因而不顾甘地反对,甚至在多地发动暴力袭击。吉纳道出眼前的严峻现实,他对甘地说:由你决定,你是要独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是印度的内战?结果印巴分治,曾经的兄弟分道扬镳,而两教的暴力血腥冲突却仍然不可避免的在多地爆发。不恋权力而未进入政府的平民甘地最终因无力阻止印度分裂而肝肠寸断。关于教派冲突,影片也在后半部分用了大量篇幅为我们再现这了一让人痛心而唏嘘场景。1947年的印巴边境,两教人民相向而行走向自己选择的国家,却爆发了大规模冲突。整个印度陷入了教派仇杀中,印度政府陷入无奈。甘地为了平息冲突,主动住进加尔各答的伊斯兰教徒家里,却引起印度教徒的极大不满,甚至有人高喊:杀死甘地!78岁高龄的甘地选择再次绝食,甘地身体越来越虚弱的消息传开后,奇迹发生了:两教民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