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687262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辛弃疾词两首 第一课时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课标要求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理解诗歌中重要意象的含义。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4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学习目标】(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把握诗歌中用典的用法【预习案】【任务一】阅读知识链接相关部分,勾画重点信息。【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

2、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 投奔南宋王朝。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 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他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2注

3、音: 玉簪( ) 螺髻 (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遥岑( ) 玉簪( ) 螺髻( ) 鲈( )鱼 堪脍( ) 倩( ) 揾( ) 舞榭( ) 狼居胥( ) 佛狸祠( )( )( )3解释下列词语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断鸿: 风流: 脍: 北顾: 倩: 可堪: 揾: 烽火扬州路:我的疑惑:【探究案】一、阅读全词,结合注释,回答下列问题。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 2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意思是什么吗? 二、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

4、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1 作者写了哪几个典故?结合这三个典故,说说 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 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2通读全词,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词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我的收获、总结: 【训练案】根据对本词的理解,填空。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运用了_。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_。“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_。3“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_,“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_。第二课时

5、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目标】 1分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2背诵并默写永遇乐 【知识链接】 一、背景介绍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 ,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

6、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二、大声诵读全词,依据提示,用原文词句填空并尝试背诵。 1紧扣词题“怀古”,词的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古代英雄。 首先想到孙权:_ ,_ 。_ ,_ 。 然后想到刘裕:_ ,_ ,_ 。_ ,_ ,_ 。 2词的下片开头三句“_ ,_ ,_ 。”写的是_(人名)北伐失败的典故。 “_ ,_ ,_ 。”三句写的是四十三年前作者率部从北归南时的战斗情景。“_ ,_ ,_ 。”三句写的是眼前所

7、见长江北岸的生活情景。我的疑惑:【探究案】 【探究案】一、思考回答: 1追忆孙权,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提示:注意关健词“无觅”)? 2追忆刘裕,作者满怀赞美之情,暗示出作者怎样的心思? 3本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 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二、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思考:(一)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全词用了哪

8、几个典故?明确: (二)分析典故上阙: 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下阙:1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2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3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当堂总结】 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 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辛弃疾的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训练案】 背诵或默写永遇乐。【自主区】【使用说明】教师书写二次备课,学生书写收获与总结。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