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682289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尽(di) 暴霜露(bo) B.思厥先祖父(ju) 胜负之数(sh) C.弊在赂秦(l) 为国者(wi) D.不得下咽(yn) 洎牧以谗诛(z)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2、( )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 然后得一夕安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 B. C. D.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 B. C. D.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

3、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

4、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5、破灭之道也(规律) 率赂秦耶(全都) 固不在战矣(所以) 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诸侯之所亡(灭亡) 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 B. C. D.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暴秦之欲

6、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12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引用论

7、证 A. B. C. D.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4“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15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伶官传序 1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仓皇东出”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17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18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9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

9、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身:身体。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楚人一炬,可怜

10、焦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22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

11、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24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25.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

12、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

13、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

14、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 27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为哉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未可专以罪秦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子孙视之不甚惜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 A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15、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2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3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译文:_ (2)彼秦者将何为哉? 译文:_ (3)惟其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