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基本原理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667197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ri基本原理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mri基本原理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mri基本原理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mri基本原理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mri基本原理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ri基本原理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ri基本原理剖析(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RI基本构成,N,S,主磁场,射频场,一、MRI仪器的基本硬件构成主要由: 1、主磁体:产生磁场的装置,根据主磁体产生磁场的不同分为永磁型和电磁型。电磁型主磁体分为常导磁体及超导磁体;根据磁场的高低分为低场(0.5T)、中场(0.5-1.0T)、高场 (1.0-2.0T)及超高场(2.0T)。 主磁场的场强可采用高斯(Gauss,G)或特斯拉(Tesla,T)来表示,特斯拉是目前磁场强度的国际单位。 高场强MRI仪的主要优势表现为:1、具有高质子磁化率和图像信噪比;2、在保证足够信噪比的前提下,可缩短MRI的信号采集时间;3、磁共振频谱(MRS)对代谢产物的分辨能力提高;4、更容易实现脂肪饱

2、和技术;5、增强磁敏感效应,使基于血氧饱和度水平依赖(BOLD)效应增加,脑功能成像的信号变化更为明显。,但MRI仪场强增高也带来以下问题:设备成本增加 ,价格提 高;2、噪声水平增加,虽然可采用静音技术降低噪声,但反过 来又增加了成本;3、因为射频的特殊吸收率(SAR)与主磁场 场强的平方成正比,高场强下射频脉冲的能量在人体内累积明显 增大, SAR值问题在3.0T超高场强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4、运 动、化学位移和磁化率伪影更为明显。 2、梯度系统:由梯度线圈、梯度放大器、数模转换器、梯度控 制器、梯度冷却装置等构成,梯度线圈安装于主磁体内。 梯度系统主要作用:1、进行MRI信号的空间定位编

3、码;2、产生 MR回波(梯度回波);3、施加扩散加权梯度场;4、进行流动 补偿;5、进行流动液体的流速相位编码。 3、射频系统:由射频发生器、射频放大器和射频线圈构成。 射频线圈有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分。 4、 计算机系统:控制着MRI仪的脉冲激发、信号采集、数据运 算和图像显示。 5、其它辅助设备:检查床、液氮及水冷却系统、空调、图像存 储和打印等。,人体的水分子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静止的质子,杂乱排列,主磁场作用下,质子规则排列,射频场终止,振动的质子释放能量,射频场作用下,质子进动、共振,计算机运算,磁共振图像,MRI工作原理,磁共振成像的物质基础,一、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位于其

4、周围轨道中的电 子构成,电子带有负电荷,原子核由中子 和质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荷,质子带有正 电荷。,二、自旋和核磁的概念 任何磁性原子核都具有以一定频率绕自身轴进 行高速旋转的特性,该特性称为自旋。 由于原子核带有正电荷,磁性原子核的自旋就 形成电流环路,产生具有一定大小和方向的磁 化矢量。我们把这种由带正电荷原子核自旋产 生的磁场称为核磁。,三、磁性和非磁性原子核 并非所有原子核都有自旋,如果原子核内的质 子和中子数均为偶数,则该种原子核无自旋和 核磁,被称之为非磁性原子核。反之,有自旋 和核磁的原子核称为磁性原子核。磁性原子核 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中子和质子均为奇 数;(2)中子为奇数

5、,质子为偶数;(3)中 子为偶数,质子为奇数。,四、用于人体磁共振成像的原子 通常所指的MRI为氢质子的MR图像。 原因有:1、1H的磁化率很高; 2、1H占人体原子的绝大多数。 决定MRI图像的参数是: 质子密度 横向(T2)弛豫时间 纵向(T1)弛豫时间 这是MRI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的基础。,五、人体组织MRI信号的主要来源 需要指出:并非所有质子都产生MRI信号,常 规MRI信号主要来源于水分子的质子(简称水 质子),部分组织的信号也可来源于脂肪中的 质子(简称脂质子)。 人体内的水分子可以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 前者指蛋白质大分子周围水化层中的水分子, 这些水分子黏附于蛋白质大分子的

6、部分基团 上,与蛋白质大分子不同程度的结合在一起, 其运动受限。后者是指未与蛋白质结合,能自 由活动的水分子。,地球自转产生磁场 氢质子总是不停地按一定频率绕着自身的轴发生自旋 ( Spin ),氢质子带正电荷,其自旋产生的磁场称为核磁,因而以前把磁共振成像称为核磁共振成像(NMRI)。,进入主磁场前后人体内质子核磁状态的改变,一、进入主磁场前人体内质子的核磁状态 人体所含质子不计其数,每个质子自旋均 能产生一个小磁场,由于这种小磁场的排 列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使每个质子产生 的磁化矢量相互抵消,因此人体在自然状 态下并无磁性,即没有宏观磁化矢量的产 生。,通常情况下,尽管每个质子自旋均产生一

7、个小的磁场,但呈随机无序排列,磁化矢量相互抵消,人体并不表现出宏观磁化矢量。,二、进入主磁场后人体内质子的核磁状态 当人体位于主磁场中时,体内质子产生的小 磁场呈有规律排列,主要有两种排列方式:一 是与主磁场方向平行,另一种是与主磁场方向 相反。从量子物理学的角度而言,二者代表质 子的能量差别。与主磁场平行同向的质子处于 低能级,其磁化矢量方向与主磁场一致;平行 反向的质子处于高能级,其磁化矢量与主磁场 相反。由于低能级质子略多,使人体产生一个 与主磁场方向一致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把人体放进大磁场,进入主磁场前后人体组织质子的核磁状态,进入主磁场后人体被磁化了,产生纵向宏观磁化矢量,磁共振接

8、收线圈不能检测出纵向磁化矢量,但接收线圈能检测到旋转的横向磁化矢量。即此时主磁场内氢质子仍处于低能状态。,给低能的氢质子能量,氢质子获得能量进入高能状态,释放能量的过程即核磁共振。 怎样才能使低能氢质子获得能量,进入高能状态,产生共振?由射频线圈发射射频脉冲即可。,90度脉冲由射频线圈产生,90度脉冲激发后产生的宏观和微观效应,低能的氢质子有一半获得能量进入高能状态,高能和低能质子数相等,纵向磁化矢量相互抵消而等于零,质子的微观横向磁化矢量相加,产生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射频脉冲停止后,在主磁场的作用下,横向宏观磁化矢量逐渐缩小到零,纵向宏观磁化矢量从零逐渐回到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核磁弛豫。

9、核磁弛豫又可分解为两个部分: 横向弛豫 纵向弛豫,横向弛豫,也称为T2弛豫,简单地说,T2弛豫就是横向磁化矢量减少的过程,能量衰减2/3所需要的时间即T2弛豫时间。横向弛豫过程使质子群由相位一致变为互异,所以又称自旋-自旋弛豫。,纵向弛豫,也称为T1弛豫,是指90度脉冲关闭后,在主磁场的作用下,纵向磁化矢量开始恢复,直至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到原能量2/3时所需时间即T1弛豫时间。在纵向弛豫过程中高能态的质子将其能量扩散到周围环境,所以又称为自旋晶格弛豫。,不同的组织横向弛豫速度不同 不同的组织T2值不同 T2值小 横向磁化矢量减少快 MR信号低(黑) T2值大 横向磁化矢量减

10、少慢 MR信号高(白) 水T2值约为3000毫秒 MR信号高 脑T2值约为100毫秒 MR信号低,不同组织有不同的纵向弛豫速度 不同组织T1值不同 T1值越小 纵向磁化矢量恢复越快 MR信号强度越高(白) T1值越大 纵向磁化矢量恢复越慢 MR信号强度越低(黑) 脂肪的T1值约为250毫秒 MR信号高(白) 水的T1值约为3000毫秒 ,MR信号低(黑),磁共振“加权成像”,T1WI,T2WI,何为加权?,所谓的加权就是“重点突出”的意思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突出组织氢质

11、子含量差别,T2加权成像(T2WI),反映组织横向弛豫的快慢!,T1加权成像(T1WI),反映组织纵向 弛豫的快慢!,如何区分T1WI、T2WI,1、看TR、TE T2WI: 长TR(2000毫秒)、 长TE(50毫秒) T1WI : 短TR (400-800毫秒) 短TE(10-15毫秒),T2WI,T1WI,如何区分T1WI、T2WI,2、看水和脂肪 T1WI: 水(如脑脊液、胃液、肠液、尿液)呈低信号(黑) 脂肪呈很高信号(很白) T2WI: 水呈很高信号(很白) 脂肪信号有所降低(灰白),T2WI,T1WI,如何区分T1WI、T2WI,3、看其他结构 脑组织: T1WI:白质比灰质信号

12、高 T2WI:白质比灰质信号低 腹部: T1WI:肝脏比脾脏信号高 T2WI:肝脏比脾脏信号低,T2WI,T1WI,T1WI,T2WI,三、MRI的基本技术和新技术,常规MRI MRA 扩散成像 灌注成像 MR水成像,脑功能成像 MRI电影 MR频谱分析 介入性MRI,MRI信号含义(中低场),信 号 程 度 T1WI T2WI 极 低 信 号 骨皮质、水 骨皮质 低/稍低信号 介于等信号和极低信号之间 等 信 号 与背景实质脏器信号相仿 高/稍高信号 介于等信号和极高信号之间 极 高 信 号 脂肪 水、血管瘤,不同组织MRI信号特点(中低场),分 类 代表组织 T1WI PDWI T2WI 硬组织 骨皮质、结石、肌腱、疤痕 游离水 水肿、尿液、脑脊液 等信号 结合水 实质脏器、肿瘤 等信号 临界水 脓液、滑液 等信号 等信号 脂 肪 脂肪组织、黄骨髓 血 液 依流动速度、存在形式、出血时间而异,常见组织的T1,T2值及信号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