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月光曲第2课时 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658168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月光曲第2课时 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月光曲第2课时 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月光曲第2课时 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月光曲第2课时 人教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月光曲第2课时 人教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月光曲第2课时 人教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月光曲第2课时 人教部编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二 课时,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重点) 2.培养自己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3.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难点),学习目标,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代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

2、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姑娘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有什么表达效果?,姑娘所说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一是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二是表达自己对弹好这首曲子的渴望,从中可以看出姑娘对音乐的痴迷。,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为什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由此可见姑娘家境贫穷,她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月光曲是一首非常动人心弦的天籁之音,让我们用心灵去倾听、感悟!和盲姑娘兄妹俩一同感受这优美的意境!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认真研读第六至十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

3、发现?,?,讨论交流:,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 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为什么这么激动?她是怎么知道弹奏曲子的人是贝多芬的?,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纯熟的琴技,再联系到贝多芬在附近演出,这让懂音乐的盲姑娘断定这个人就是贝多芬。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盲姑娘的激动之情自然溢于言表。,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是课后第1题哦!,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一首?,贝多芬了解到盲姑娘在贫困的生活中热爱音乐,渴望听到他的演奏,并在琴声中辨认出了自己,贝多芬为遇到这样的知音而激动,于是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首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油

4、然而生。,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讨论交流:,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把月光比喻成“银纱”,准确、形象。,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贝多芬看到了什么?,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概念:环境描写

5、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以及民风民俗等。作用: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为,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运用:仔细阅读本课第4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部分,想象贝多芬见到的茅屋里的景象,体会贝多芬弹琴时的心理状态。,环境描写,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讨论交流:,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

6、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贝多芬此时琴声的曲调是,舒缓、柔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微:薄。,贝多芬此时琴声的曲调是,平静柔和、逐渐增强,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波涛汹涌,贝多芬此时琴声的曲调是,急骤奔放,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是由于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琴声而产生的。,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

7、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能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用“”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_”画出联想的语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

8、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小练习:, 听一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这是课后选做题哦!,我喜欢的一首钢琴曲名叫吻雨。当旋律响起的时候,优美而舒缓的旋律与清脆有力的钢琴声融合在一起,悠悠扬扬地弥漫在空气里,这让我想起曾经只是单纯听雨的那段日子。雨洒在树叶上,叶下有虫在避雨,雨落教材课后习题在屋檐上,汇聚成大滴滴在瓷砖上,雨落上伞的面颊,伞下的人依旧坚定地向前这首曲子完全把我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这是雨的世界,纯洁不含一点杂质,没有黑暗,没有压抑,没有寂寞。钢琴声活泼地跳动着,跳进我的心坎,像单纯的孩子,高兴地和同

9、伴嬉戏。原来雨也可以是这样的,并不只是孤单和寂寞,也可以快乐,可以旷达。我想这钢琴声营造的雨的世界,若有颜色,一定是绿色的,象征着春天,象征着新生。乐曲结束了,我点了循环播放,一遍遍地听着。,月 光 曲,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运用联想描写事物,本文作者描写月光曲的旋律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现出来的,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即使我们没有亲耳聆听,也能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 的基本旋律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这种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

10、表现了贝多芬高超的琴技。 常见的联想方式有: 1. 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 2. 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举例:,回家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大爷用焦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眼睛看酸了,用手背擦一擦;脚冻麻了,用力跺一跺;站得太累了,就稍稍坐一坐。从红日初升的早晨,到暮色降临的傍晚,一天、三天、五天这时,我觉得老大爷给我的不是五个鸡蛋,而是一颗朴实火热的心。,这段文字中“我”看到手中的五个鸡蛋,联想到这些天来,老大爷寻找“我”的情景,突出了老人忠厚诚实的形象。,练一练:,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景物?仔细想一想身处其中的美妙之处,这让你想到了些什么?试着把你的感受写下

11、来。,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穷兄妹俩完全陶醉在音乐之中了。贝多芬悄悄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温馨的人间之爱和美妙的艺术享受。他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他们是这么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觉得遇到了知音,激动万分,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了月光曲。,课堂小结,读了本文,我也仿佛听到了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联想到了海上月亮升起的景象。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自己平日里接触艺术作品时的感受吧。,主题延伸,我喜爱听音乐,音乐能带给人精神上的慰藉。激动时,它使你快乐;焦躁时,它使你平静;苦闷时,它使你开朗;悲伤时,它使你振作。我愿在音乐中成长,脱去一切的伪装,卸下沉重的

12、行囊,洗尽铅华,依偎在音乐博大而温暖的怀抱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后来,这首歌词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发起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

13、。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1935年7月,电影风云儿女上映,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爱国志士唱着它,走上抗日救亡前线,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热情地唱起这首歌,并灌制了唱片。于是,这首歌又传遍世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一首高

14、昂的战歌。 1949年9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国政协讨论国歌时,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力荐用这首歌作为新中国的国歌。毛主席、周总理都支持他们的意见。这时有人提出:歌词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眼下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是否应该把这句改一下。周总理说:“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的建设越有进展,敌人越嫉恨我们,就越想法破坏我们,你能说不危险了吗?倒不如留下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一席话使人豁然开朗,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后来,经过岁月的检验,这首歌被正式定为国歌。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今天,我们唱起它,就会想起祖国

15、被侵略、受压迫的历史,想起前辈们不怕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唱起它,就会居安思危,振奋精神,为保卫伟大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的原名是什么?这首歌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1944年6月,反法西斯盟军集结了280余万兵力,在法国诺曼底地区发起了登陆战役,与德军进行了一场罕见的殊死搏斗。位于登陆中心位置的格朗康迈西海滩,硝烟弥漫,炮声震天,战斗极为惨烈。 60年后的今天,阳光洒在这座鲜花盛开的海边小城,来自世界各地的官员、老兵及近千名当地居民会聚一堂,隆重举行和平女神像揭幕仪式。这座雕像是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赠送给法国和世界人民的珍

16、贵礼物。,和平女神像,鼓点声中,仪仗队高举着当年盟军的旗帜,将各国代表团引领入场。广场上空,中、法、美、英等国国旗迎风飘扬。雕像背后,红色绸布横幅上写着:欢迎和平女神登陆诺曼底。法国官员在揭幕式上发表了意味深长的讲话:“在这里,诺曼底,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和平和自由的价值,我们知道作了多少牺牲才重新赢得了和平和自由。这座雕像将向世界各地来这里凭吊历史的人们传递和平的信息。” 在一群戎装笔挺的军人护卫下,在欢乐祥和的乐曲声中,和平女神像紫红色的布幕揭开了。宽阔的海滩,顿时安静下来,人们庄严肃穆,翘首凝望,像在倾听和平女神的呼唤,思绪在海风中飞扬。,“和平女神”舒展着双臂,高抬的左手上有一只展翅欲飞的和平鸽。那似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看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似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 “和平女神”如一位纯情的少女,展开天使般美丽的翅膀,在放飞圣洁的白鸽。她以中国传统写意的雕塑语言,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