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注释、译文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643223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注释、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注释、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注释、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注释、译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注释、译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注释、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注释、译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译文】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注释】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

2、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些(s):句末语助词。平冈:平坦的小山坡。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这里隐括其句。青旗:卖酒的招牌。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创作背景】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乡村生活欣赏流连对上层社会鄙弃故作此词。【赏析】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

3、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

4、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

5、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词中用了反衬手法,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

6、句可以见出词人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阅读训练】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3分)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3.请展开想像,描写“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所表现的田园春光。(2分)4.词中加点的一个“破”字,用

7、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力。(2分)5.这首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6.“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8.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9.“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0.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3分)11.词的最后两句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12.该词上阕中加点的三个词用得非常传神,请自选一个说说它的表达效果。(2分)1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8、)(2分)A.“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是借助自然物象和农事,表现初春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并用一个“破”字非常传神的写出了桑叶逐渐萌发、膨胀的过程。B.“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基调。C.“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岗,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D.“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14.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15.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9、请简要说明。(6分)【参考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1分)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2分)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1分)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1分)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2分)3.示例:乡村小路边柔嫩的桑枝上有了点点绿色,吃草的小黄牛在山坡上时不时哞哞的叫着,太阳偏西,回巢的乌鸦点缀着有几分春寒的树林。4.一个“破”字,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

10、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5.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力刻画,(1分)同时词人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生动传神,(1分)如写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一个“鸣”字又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无比,用“点”写寒鸦让人不觉得伤感、凄凉。(1分)词人用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入笔下,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读来情味盎然。(1分)6.运用衬托之法,把“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着写,(2分)反衬出作者对农

11、村生活的欣赏、留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充满活力的农村、农村春色的热烈赞美之情。(2分)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7.农村(田园、乡村)风光8.破、鸣、点。9.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10.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欢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枝头栖息。(3分)11.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3分)12.“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

12、力量和速度;“鸣”字虽写声音,但可以令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得意神态。“点”字写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精确地写出了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乌鸦黑色,在林中历历可见。13.B14.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本词上阕“柔桑”“嫩芽”“蚕种”“细草”“黄犊”“寒林”“暮鸦”等意象既点明描写的是农村景物,也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蓬勃的物候特征。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征,然后对所有意

13、象特征进行归纳概括。15.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第一问要特别留意“最后两句”这个限制条件,很明显,“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构成对比。首先要回答词作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次要回答是怎样运用的。第二问要联系全词考虑,知人论世,留意词后注释,又要仔细分析最后两句。单看注解容易理解为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但只要联系上阕所写早春景物的特点及最后两句的对比分析,就会发现表达了词人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第三问难度较大,关键是答题角度的选择,理解“代人赋”言在此而意在彼,明为“代人”,实则“为己”,以默默无闻而又生机勃勃的荠菜花自比。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