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原文、译文及赏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643156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原文、译文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原文、译文及赏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江仙临江仙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唐教坊曲,双调小令,用作词调。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最初是咏水仙的,调见花间集,以后作一般词牌用。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高咏:朗声吟咏。楚词:亦作“楚辞”,本为楚地歌谣。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午日: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酬:指过、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节序:节令。“榴花”句:言

2、舞裙比石榴更红更美。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榴花,指石榴花。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花开五色,似木槿,有向阳特性。凝笑:长时间含笑。湘中,湘江水中。这里指屈原殉难处。【译文】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创作背景】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宋朝南渡后,

3、高宗听信奸臣,实行屈辱投降的卖国政策,以致国事日衰。词人在屈原投江的湘水一带漂流,正好赶上了端午节,深刻的家国之恨让他感事生怀,挥笔写下了这首词。【作品鉴赏】词一开头,吐语挺拔,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他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

4、。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没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这一声长叹

5、,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的悲叹,与词同调。“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

6、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元好问在自题

7、乐府引中说:“世所传乐府多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以此词而论,吐言天拔,豪情壮志,意在言外,确如遗山所说“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读者从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黄升说无住词“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句妙词选卷一),指的也是这种悲壮激烈的深沉格调。【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

8、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

9、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有了改变,转学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宋人也有称他崇

10、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

11、、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陈与义亦擅词作。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总的说来,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卷,早佚。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稚笺注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陈简斋诗外集。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陈与义一生的主要贡献在诗词方面。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宋书本传说他的诗词“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渊明)、谢(灵运、胱)、韦(应物)、柳(永)

12、之间”。他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他是专学杜甫的,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对前贤的作品是博览约取,善于变化。他还特别推崇苏轼和黄庭坚、陈师道,但并不墨守成规,而能参合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所以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的成就较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诗人还写了不少怀念故乡洛阳的作品,如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二十余年如

13、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虞美人是写虽然到了春天(“又东风”),洛阳的桃花未必开得和往年一样红妍。其原因是被战乱践踏得连花儿也一改旧时的俏容,给洛阳蒙上一层耻辱的阴影。临江仙是写在洛阳午桥相约饮酒,在座的都是同学少年,英雄豪杰。当时陈与义才二十多岁,金榜题名(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又二十多年过去了,简直像一场恶梦,虽然还活在世上,确实叫人日日夜夜提心吊胆,担惊害怕。其原因又是朝纲败坏,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所造成的。再如法驾导引中的“归路碧迢迢”。点绛唇(紫阳寒食)中的“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木兰花慢中的“北归人未老,喜依旧,著南冠”。等等都是写对故乡的怀念。归途遥远,又一定是杂草丛生,无路可寻,欲归

14、而不可得。即是回去,由于长期在外难解乡音,父老子弟们对我会是什么看法呢?年龄不算大(逝世时才四十九岁),依然喜爱北方衣着,无不流露出怀恋故乡之情,任何一个羁旅它乡的人读了都会产生共鸣。【阅读训练】(1)词的上阕,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2)与苏轼的“一樽还酹江月”相比,本词中词人“试浇桥下水”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3)试析“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4)试分析本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4分)【参考答案】(1)直接抒情:“无人知此意”,直接表达无人理解的凄凉;“天涯”二字深表漂泊之苦,“节序匆匆”,表达了时光流逝,自己却报国无门的无奈。(2分)间接抒情:借事抒情:适逢端午,诗人高歌楚辞来表达对屈原的凭吊和自己的爱国情怀。(2分)借景(物)抒情:榴花不似舞裙红,表达如今的失意与痛苦;“满帘风”显示出作者无人理解的痛苦悲凉之情。(2分)(2)不同:表达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与敬仰;表达真挚强烈的爱国情感;身世漂泊的感慨。(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3)承上启下。上片写自己离开了都城,才无所用,报国无门,所以发出了这样愤懑的感叹。而下片是说自己虽老,但心诚志坚,然而这也只有向千年之前的屈子诉说,体现了作者的无奈和坚守。结构上是结住上片,开启下片,内容上是情感的深化和转折铺垫。(4)一是用典(借古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