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6313 上传时间:2017-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一篇篇课文,逐步培养阅读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初读全文,疏通字词,整体把握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初读全文,首先要疏通字词,即要读准字音,理解生字新词基本意义,才能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每教一篇课文,首先要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的基本意义,为进一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深层含义和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指

2、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大意,读懂课文大致写了什么内容。把握课文大意的方法,可以从课文中心句去把握,可以从课文后的练习内容去把握,可以从各段的意思去把握,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去把握等等。如草船借箭 ,就可以从题目入手去把握课文大意:“谁用草船向谁借箭?” “结果如何?”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对课文的一个大致印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就有基础了。 二、细读课文,理清结构,读懂词句段,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一)划分段落段落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 一篇文章往往是由若干个段落组成。在细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理清作者的思路,划分段落。划分段落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按时间

3、顺序分段。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可抓装解放以前”和“解放以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把课文分成两段。按地点(空间)变换分段。如景阳冈 ,可按“在酒店”、 “在冈上”地点变换分两段。也可按“酒店” 、 “上冈” 、 “乱树林”分三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如飞夺泸定桥 ,其顺序是:必须夺桥(开端)赶到桥边(发展)夺桥战斗(高潮)继续北上(结局) 。可按这个发展顺序分为四段。按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性质分段。如太阳 ,可按太阳“远” 、 “大” 、 “热” 、 “和人类的关系”分为四段。按人物活动的线索分段。如小木船 ,可按“友谊的形成” 、 “友谊的破裂” 、 “友谊的恢复”分为三段。按文章的总分关系的

4、结构分段。如桂林山水是“总分总”结构,其中分述了两个方面:水和山。这样就可以分为三段或四段。此外,不少课文有过渡段,要指导学生考虑它是重在总结上段内容还是重在引导下文,或者考虑它和哪一段的关系更加密切,来划分它的归属。 (二)理解词句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字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了解内容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也只有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了解内容,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地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不可能把课文读懂读清楚的。而词句段是语言文字的主要表现形式,因3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词句段

5、。 .词的理解。袁微子先生曾经强调:“字词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头等重要的训练。 ”进行词的训练,首先是理解训练。理解词语,并非逢词都理解,全面开花。有的只要求一般理解,有的则要求重点理解。如何确定重点理解的词语呢?表现文章主旨的中心词语。如二虎子中“不慌不忙”一词。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语。如刘胡兰一文“那年她才十五岁”中的“才”字。用得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草船借箭一课的最后一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中的“神机妙算”一词等。确定要理解的词语之后,还要教给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必须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其一,比较理解法

6、。如小虫和大船一文“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中的“竟”字,教学时,可把它换成“却”字,然后比较理解,学生懂得了用“竟”字表示“小小的蛀虫毁了一艘大船” ,这是出乎船主意料之外的, “竟”字在这里用得准确传神。这是换词比较理解法,还有减词比较理解法、添词比较理解法等。其二,结合上下文理解法。如桂林山水中“形态万千”一词,上文是“桂林的山真奇妙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 。这段写桂林山奇的文字,就是对“形态万千”一词在课文中的意思的确切的表述。 .句的理解。一篇课文,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学生一一去理解,4那么,哪些句子应该重点理解呢?描写生动或运用修辞手法

7、的句子;表现文章中心或主题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地位特殊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确定理解哪些句子后,同样要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有:抓关键词语理解。如对含义深刻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如对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的理解。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如对课文中心句的理解。变式比较理解。如对描写生动和含蓄句的理解。.段的理解。要理解段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从全篇着眼,上下联系,又要分析构成段的词句的含义、作用,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排列的顺序。理解段的主要方法是:抓重点段。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应该抓重点段深入理解。如飞夺泸定桥 ,重点是“飞夺”。 “飞”

8、着重写“抢时间” 、 “夺”着重写“攻天险”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飞”和“夺”这两个重点段上深入理解。抓段内中心句子或重点句。如冬眠第二段中心句是“冬眠不是睡眠” 、“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这个中心句理解这段含义。理解了中心句的含义,段的意思也就了然了。学一段,带他段。凡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可先学一段,然后引导学生依法理解其他各段。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所描写的“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景色,四段结构相似,可先引导学生理解写“春”一段,再依法自行读懂其他各段。 (三)概括段意真正读懂一篇课文,除了能正确划分段落,理解5词句段意思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懂得概括段意和归

9、纳中心思想。 概括段意的关键在于抓住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是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有些段落中心句很明显,它简明地概括了段意,这样就可以直接引用中心句作段意。如幸福是什么第四段,可用“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个中心句作段意。有些中心句则要加以整理才能作段意。如长城第一段的中心句“它号称万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二千多里” 。可整理成“长城从东到西有一万二千多里”作为段意。如果一段内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就要各个自然段的大意归纳起来,用评价性或概括性的词句加以提炼表述。这叫做自然段意归并法。如少年闰土第四段,讲了雪地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等事,这些

10、事在“我”看来都是未曾听说过的新鲜事,所以这一段段意可以归并为: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概括段意,语言要力求简洁、准确。学生学会分段了,能读懂词句段了,掌握概括段意方法了,也就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归纳中心思想,揭示文章主旨,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写作目的,通过一定的材料来表达某种感情,说明一个道理,使读者受到教育和启迪,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领会了中心思想,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课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地说出来,有的暗含在文章之中。因此,要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时,教师要加以指导,教给方法。一般地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精读来归纳中心思想。 6紧扣题

11、目。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章,看题目就知道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如为人民服务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有的题目,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意义,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如种子的力一文,就是借助了种子的力来赞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串联各段大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贯穿于各段之中。抓住各段的主要意思,这是归纳中心思想的基矗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每一段的内容都是紧扣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的“友谊”来写的,因此,可把各段大意串起来,就得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记叙马克思、恩格斯四十年互相帮助、亲密合作,共同创造共产主义理论的事迹,表现了两位革命导师的伟大友谊。 抓中心句。 课文的中心句常常

12、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如桂林山水的开头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有的是总收句,如新年的礼物的结尾:“弟弟送给老师的,其实算不上什么礼物,却又是最好的礼物是真诚的心啊!”有的是抒情句,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有的是议论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揭示出中心思想。 7对比衬托。 前后对比。课文里如有作者对某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进行描述的内容,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突出文章中心思想。如鸟的天堂一课,作

13、者前后两次到鸟的“天堂” 。第一次去没有见到鸟,但所见的榕树给作者的印象是美丽的,生命力是极强的;第二次去,见到很多颜色各异的鸟。于是得出一个共同特征:鸟的“天堂”美。由此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作者写鸟的“天堂”美,目的是表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中心思想就一目了然了。正反对比。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通过“飞”和“夺”的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作者为了突出这一中心思想,把敌我双方的行动作了鲜明的对比。如隔河和敌人赛跑时,同样的天气,类似的道路,敌人“只好停下来宿营” ,而红军却“仍旧摸黑冒雨前进” 。通过正反对比,衬托出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这个中心。 一篇课文,总有“写什么” 、 “怎样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阅读中,学生能自行解决了这些问题,就算真正读懂一篇课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