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致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7620277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29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致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致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致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致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致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致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致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资料(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附件33 高等教育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成果名称:基础学科基础学科拔尖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致远”培养的“致远”模式模式的的探索与实践探索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姓名: 张杰张杰、 汪小帆、 俞勇、 叶曦、 蔡申瓯、 何士刚、 郑杭、汪小帆、 俞勇、 叶曦、 蔡申瓯、 何士刚、 郑杭、 王维克王维克、翁、翁惠惠玉、杜婧玉、杜婧、钟伟民、鄂维南、钟伟民、鄂维南 成果完成单位名称: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成 果 科 类 其他其他 类 别 代 码 1 4 1 11 4 1 1 推 荐 序 号 3 1 0 2 93 1 0 2 9 成 果 网 址 h t t p : / / j w c .

2、 s j t u . e d u . c n / w e b / j x c g / i n d e x . a s p xh t t p : / / j w c . s j t u . e d u . c n / w e b / j x c g / i n d e x . a s p x 推荐单位名称 上海市教上海市教育育委委员会员会 推 荐 时 间 2 0 1 42 0 1 4 年 33 月 66 日 填表说明 1 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 5 个汉字。 2 . 成果科类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 0 1 2 年)(教高 2 0 1 2 9 号)的学科门类分类(

3、规范)填写。 综合类成果填其他。 3 成果类别代码组成形式为:a b c d ,其中: a b :成果所属科类代码:填写科类代码一般应按成果所属学科代码 填写。哲学0 1 ,经济学0 2 ,法学0 3 ,教育学0 4 ,文学0 5 ,历 史学0 6 ,理学0 7 ,工学0 8 ,农学0 9 ,医学1 0 ,军事学1 1 , 管理学1 2 ,艺术学1 3 ,其他1 4 。 c :成果属普通教育填1 ,继续教育填2 ,其他填0 。 d :成果属本科教育填1 ,研究生教育填2 ,其他填0 。 4 推荐序号由5 位数字组成,前两位为推荐单位代码,按照附件1 2 0 1 4 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各

4、推荐单位代码及推荐限额指标 中各推荐单位代码填写,后三位为推荐单位推荐成果的顺序编号。 5 成果曾获奖励情况不包括商业性的奖励。 6 成果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或开始研制的日期; 完成时 间指成果开始实施( 包括试行) 的日期。 7 本申请书统一用A 4 纸双面打印,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4 号 字。需签字、盖章处打印或复印无效。 一、成一、成 果果 简简 介介 成 果 曾 获 奖 励 情 况 获 奖 时 间 奖项名称 获 奖 等 级 授 奖 部 门 2 0 1 4 年 “突出能力建设和 学科交叉的拔尖创 新人才培养模式的 系统性改革与实践” 荣获高等教育上海 市级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5、上海市政府 2 0 1 3 年 第三届全国教育改 革创新杰出校长奖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新闻网 2 0 1 2 年 “突出能力建设和 学科交叉的拔尖创 新人才培养模式的 系统性改革与实践” 荣获上海交通大学 校级教学成果奖 特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 2 0 0 8 年 “实行多维联动 式教育教学体系, 创立计算机专业品 牌教育”荣获上海交 通大学校级教学成 果奖 特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 成果 起止时间 起始:2 0 0 2 年9 月 实践检验期: 5 年 完成:2 0 0 9 年2 月 1.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不超过1000字) 成就“第一等人才” ,一直是上海交通大学这所近1 2 0

6、年办学历史的学府孜孜以 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校继续秉承“敢为人先”的传统,早在1 9 8 5 、1 9 9 5 年 就相继开办了免试试点班和教改联读班。 2 0 0 2 年, 为了进一步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学校创办了计算机科学试 点班,从提高综合素质入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学术兴趣与 创新精神。 2 0 0 8 年,结合回答著名校友提出的“钱学森之问” ,学校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思 想大讨论” ,形成了“知识探究为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人格养成为根本知识探究为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人格养成为根本”的“三三 位一体位一体”育人理念,并决定在试点班基础上成立致远学院

7、,由校长张杰院士担任院 长,培养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生命科学等方向的拔尖学生。适逢2 0 0 9 年教 育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致远学院被批准为该计划首批试验单 位,并于次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项目。 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知识整合和沟通协作等综合能力,以及多 元文化理解与全球视野的拔尖学生。为此,以“体体制改革制改革”为依托依托、 “机制激励机制激励”为 抓手抓手、 “环境环境营造营造”为根本根本,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的“致远”模式,主要解决了以下 问题: 建立何种体制适应拔尖学生培养? 建立何种机制聘用高水平教师和遴选优秀学生? 营造何种环境实

8、现育人目标? 通过统一设计不同方向的培养方案,构建“学院+ 书院”式学习平台,形成“统 一基础课、加强导论课、开放方向课、主/ 辅修同堂”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实行“聘 - 选”双轨制,形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教而得天下英才”的良性循环;营造“学 习+ 学术”的育人氛围,突出能力建设;创建“学院+ 研究院”双院模式,实现教学 科研自然融合。 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转身遇见大师”的学术环境和“随处可见讨论”的学 习氛围,吸引了包括院士、教学名师、 “计划”专家在内的9 0 名校内教师和6 7 名 海外教授直接投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培育了一批具有科学激情和创新能力的 优秀学生。9 5 % 的毕业生

9、选择在国内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学生在读期间在物理评 论快报和S O D A 等国际期刊与会议发表论文1 2 6 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 0 9 人次, 包括4 次获得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金牌。 “致远”模式已在全校推广,带动了全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被教育部“拔 尖计划”专家组认为改革成效显著; 人民日报 、新华网等媒体予以广泛报道,产 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2.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不超过1000字) 校长领衔统筹全校资源,教授治院决策顶层设计校长领衔统筹全校资源,教授治院决策顶层设计 学校决定成立致远学院并由校长兼任院长,统筹全校资源,落实“三位一体“三位一体” 育人理念及教学

10、改革。学院成立了由海内外1 2 位杰出教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目标、设计培养方案架构架构及监管人才培养质量质量。 推行“主修推行“主修+ 辅修”模块,构建“辅修”模块,构建“学院学院+ 书院”式学习平台书院”式学习平台 在顶层设计框架下,各方向的培养方案均含“主修主修专业专业(约1 6 0 学分)+ 辅修辅修专专 业业(约2 5 学分)”模块。实施导师制,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可任 选一个为主修、另一个为辅修方向,并准许中途更换方向。 以“统一基础课、加强导论课、开放方向课、主/ 辅修同堂”为原则,实施课前课前 自学课本/ 视频课程、 课上课上讲解/ 研讨重点/

11、 难点、 课后课后独立/ 协同完成自拟/ 规定课题, 不分方向、统一授课、统一要求,构建“学院+ 书院”式学习大平台。 实行“聘实行“聘- 选”双轨制,保障师生选”双轨制,保障师生双源质量双源质量 学院不设全职教师,而是与相关院系紧密合作,保障师资队伍的高水平和稳定 性。通过设立“致远致远”教席教席双聘校内教师;合作引进优秀人才加入相关院系并在合 同中写明承担致远学院教学任务;合作邀请国际杰出学者前来开设专业课程并指导 学生和青年教师。 采用滚动式遴选滚动式遴选方式选拔具有科学激情和创新潜力的学生,录取率约2 0 % 。每学 期由资深教授组成考评组,评估学生学业状况并给出遴选意见。从大一到大三

12、均可 申请转入转出,转入近9 % ,转出达2 2 % 。 营造“学习营造“学习+ 学术”的育人氛围,凸显学生能力建设学术”的育人氛围,凸显学生能力建设 课堂内,通过以学生为主角的小班讨论课、专业研讨课、学子讲坛等课程(占 总课程2 2 % ) ,以及课堂外与大师面对面(每月一次,与诺贝尔、图灵奖获得者每学 期至少一次) 、致远沙龙(每周一次) 、学子沙龙(两周一次) 、实验室讨论(每周至 少一次) 、与导师交流(每周至少两小时) 、学术节(每年一次) 、自选项目(每学期 一项)等探究式学习和长效性学术熏陶,有效锻炼了学生观察、思辨及表达能力。 同时,在大师影响下,形成了追求卓越的人格养成氛围。

13、 创创建“学院建“学院+ 研究院”双院模式,研究院”双院模式,实现教学科研自然融合实现教学科研自然融合 与致远学院同期成立的自然科学研究院作为全校基础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和致远 学院学术支撑基地,不仅和学院共享物理空间,而且在教学运行和行政管理上也实 现贯通。研究院实行全球招聘,现有研究员3 0 名,访问学者年均1 2 7 人。研究院教师 全部参与课程教学并担任学生导师。学院还依托校内相关学科的3 0 个省部级以上科 研基地,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3. 成果的创新点(不超过800字) 突破突破院系壁垒、整合优质资源的“双院”院系壁垒、整合优质资源的“双院”培养培养模式模式 “学院“学院+ 书院”

14、的学习平台书院”的学习平台:统一设计不同方向的“主修+ 辅修”培养方案(同一 门课程的主修和辅修学生同堂上课、统一要求) ,统一教学质量控制。对学生实行书 院式管理,不同方向的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并与导师定期见面。 “学院“学院+ 研究院”的学术平台研究院”的学术平台:致远学院(人才培养特区)和自然科学研究院(交 叉研究平台)同处一楼、统一管理,形成了教学科研互为支撑、互为相长、可持续 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保障保障师生师生质量的质量的 “聘“聘- 选”双轨选”双轨良性良性循环循环机制机制 师资聘用师资聘用激励激励机制:机制:通过与相关院系合作选聘校内优秀教师、双聘引进海外杰出 人才、共同邀

15、请国际一流学者并选聘青年教师担任助教等举措和考核激励等机制, 有效调动了校内外高水平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既保障了致远学院办学质量,又提升 了相关院系师资水平。 滚动滚动进出进出遴选遴选机制机制:通过“笔试+ 面试+ 面谈”等形式选拔热爱科学并具创新潜质 的学生,极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的积极性,形成了“得天下英才而教 之、教而得天下英才”的良性循环。 营造营造国际化、开放式国际化、开放式育人环境育人环境的特色文化的特色文化 “转身遇到大师”的“转身遇到大师”的国际化学术国际化学术环境环境:邀请大量国际学者前来授课、讲座、座谈 与指导,包括诺贝尔奖得主D a v i d G r o s s

16、 、小林诚、T o n y L e g g e t t ,图灵奖得主J o h n H o p c r o f t 、姚期智,菲尔兹奖得主V a u g h a n F . R . J o n e s 、C d r i c V i l l a n i ,美国科 学院院士沈元壤、H a r r y S w i n n e y 等百余名杰出学者,营造了浓郁的国际化学术氛围, 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专业兴趣和多元文化理解,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塑造着 学生追求真理的卓越品质。 “随处可见讨论“随处可见讨论”的开放”的开放式式学习学习氛围:氛围:通过贯穿四年的课堂内外研讨式学习,不 同学科师生之间的自由讨论与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突出培养了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知识整合和沟通协作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