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612313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诵读这三首词,把握朗读节奏,并背诵这三首词。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任务情境:宋词,透过历史的沧桑,穿越时空的隧道,走入了我们的心间。长长短短间,淋漓尽致地进行了一次次心灵的会话。宋词有一种外在的魅力和内在的韵味,不管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蕴藉含蓄,还是酣畅淋漓,都会使我们着迷,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遐想。让我们走进宋词,感受其中的羁旅之思、离恨之苦、国破之恨、家亡之仇,体会其中高超的表达技巧。念奴娇赤壁怀古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词,理解大意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韵脚

2、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下面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结构思维导图,请在处填入相应的内容。答案惊拍卷追慕英雄年轻潇洒壮志难酬任务活动二赏析技巧,体悟情感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作者是如何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的?答:_答案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

3、而悠久的时空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加点的动词有怎样的表现力?答:_答案(1)正面描写雄奇景色。仰视石,俯瞰涛,平看浪花。“乱石”绘形,“惊涛”绘声,“雪”绘色,意态纵横,有声有色。(2)“穿”表现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拍”表现波涛汹涌奔腾,“卷”表现波涛翻卷形成浪花的浩大气势,惊心动魄。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答:_答案“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江山无比热爱和赞美的

4、感情。“一时多少豪杰”引出下阕对英雄豪杰周瑜的赞美。这两句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表现了周瑜怎样的形象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答:_答案(1)雍容闲雅,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2)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和反衬的表现手法。“灰飞烟灭”比喻兼夸张,以曹军的惨败反衬周瑜的战绩和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借此抒发对英雄建功立业的仰慕之情。5登临赤壁,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周瑜?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_答案(1)原因:作者用周瑜来与自己作对比。周瑜年轻有为,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作者联想到自己

5、功业无成、早生华发、坎坷不遇,徒有报国之志,因此就发出了“多情应笑我”的感慨,语似轻淡,意却沉郁。(2)抒发了作者渴望报国却报国无门的惆怅,对自己年近半百却功业无成的感伤。6本词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相关链接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6、。答:_答案上阕:为了引出赤壁古战场,先从眼前的长江着眼,用长江作赤壁的陪衬。长江之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也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不仅用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心中的周郎赤壁壮威,还以千古的英雄豪杰作陪衬。一时多少豪杰,大都被无情的历史长河荡涤干净了,只有青春年少、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郎立于作者心中。下阕:用美人衬托英雄,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周郎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曹军灰飞烟灭,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的形象。用周瑜的风流倜傥、事业有为,反衬了自己的年过半百、事业无成

7、。任务活动三比较异同,拓展阅读1阅读课文以及下面这首词,思考后面的问题。满江红赤壁怀古南宋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注,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曹瞒,曹操的小名为瞒。(1)这两首词虽然都是借古抒怀之作,但两词所抒发的思想情怀却有所不同。苏词抒发了_,戴词则抒发了_。答案(苏词)作者壮志难酬、功业无成的感慨(戴词)作者忧国伤时的感慨(2)两首词在塑造周郎这一人物形象上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同:都突出表

8、现周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将军形象。(或:都重点表现周瑜是一个年少有为的军事统帅形象)异:两词的写法及表现的侧重点不同。苏词着墨多(从其服饰、神态、动作等方面具体描写,既正面描写,又侧面烘托),重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儒将(英气勃发、儒雅潇洒、指挥若定的青年将军)形象;戴词着墨少(对周瑜在大战过程中的形象缺乏具体的刻画),仅用“气吞区宇”四字高度概括地(笼统地)写出他的英雄气概。2阅读课文以及下面这首词,思考后面的问题。雨霖铃北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宋人俞文豹这样评价柳永和苏轼两人词作的不同特点,前者“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后者“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句一直以来为人们所称道,它们所营造的意境,表现了柳、苏二人截然不同的风格。试分析这几句营造出的意境和展现的不同风格。答:_答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推想酒醒之愁,择取最能表现离愁的景物杨柳、晓风和残月组成画面,营造出凄清冷寂、令人低回怅惘的意境。形象地表现

10、了柳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唱的婉约风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伟大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豪迈奔放,气势恢宏。(2)李白曾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古人常将愁绪寄托于酒。这两首词也都提到了酒:“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一尊还酹江月”。那么这两首词中,词人借酒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愁绪?答:_答案柳永:离别饯行,举杯无绪,醉酒可让人暂时忘却悲伤,但酒醒后的孤寂冷清更让人不

11、堪忍受。词人借酒表达了伤心、留恋不舍的离别愁绪。苏轼:举杯对月吊古伤今,周瑜年少有为,而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词人不免产生人生如梦的消极慨叹。附:学习资源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词人、诗人、书画家。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中进士时21岁,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大赦北还,

12、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追谥“文忠公”。在诗方面,有作品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等;在词方面,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在书画方面,擅长行楷,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2)作者延读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

13、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