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创新思维渗透 在新课改的化学教学中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5928 上传时间:2017-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将创新思维渗透 在新课改的化学教学中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将创新思维渗透 在新课改的化学教学中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将创新思维渗透 在新课改的化学教学中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将创新思维渗透 在新课改的化学教学中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将创新思维渗透 在新课改的化学教学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将创新思维渗透 在新课改的化学教学中(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如何将创新思维渗透 在新课改的化学教学中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需大批创新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新课改的特点改革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化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化学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化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发挥了化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化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细节,完整把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2、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化学创造的完成。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欲望 创设情境,实验设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化学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例如: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它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常用化学试剂。像科学上的许多其他发现一样,酸碱指示剂的发现是化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结果。300 多年前,英国年轻的科学家波义耳在化学实验中偶然捕捉到一种奇特的实验现象,有一天清晨,波义耳正准备到实验室去做实验,一位花木工为他送来一篮非常鲜美的紫罗兰,2喜爱鲜花的波义耳随手取下一块进了实验室,开始做实验,当他从

3、大瓶倒出浓 HCl,有一股刺鼻的气体,冒出白雾且还有少许酸沫不小心溅到鲜花上,他想“真可惜,盐酸弄到鲜花上了” ,为洗掉花上酸沫,他把花放到水里,一会儿紫罗兰变成了红色,当时波义耳既新奇又兴奋,将紫罗兰放进稀 H2SO4 中,同样变成红色,波义耳是位追求真知、永不困倦的科学家,为了获得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他还采集了药草、牵牛花、苔藓、月季花、树皮和各种植物的根泡出了多种颜色的不同浸液。有些浸液遇酸变色,有些遇碱变色,不过他从石蕊苔藓中提取的紫色浸液也能使碱变成蓝色,这就是最早的石蕊试液,波义耳把它称作指示剂,今天我们使用的石蕊、酚酞试液、pH 试纸就是根据波义耳的发现原理研制而成的,后来,

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其他的指示剂也相继被一些科学家所发现;又如青霉素的发现:1928 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为了用显微镜检查培养结果,有时需要把培养皿的盖子拿掉。有一天,他注意到培养液被一种从空气中落入的蓝绿色霉菌所沾圬。在霉菌生长周围一定距离内,细菌群遭到破坏。通过进一步研究,弗莱明发现长有霉菌的清液对许多病原菌都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这种霉菌被命名为青霉菌,可用来提取青霉素。二开拓知识领域,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与锻炼,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努

5、力开拓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让学3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如讲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时,除做课本实验外,我们还做了三个实验:(1)将 Cu 片、Zn 片分别插入橙子,用导线将 Cu、Zn 片、电流计连接成闭合电路,发现电流计指针有偏转,说明有电流;(2)将 Al 片、Mg 片插入NaOH 溶液,用导线把 Al、Mg、电流计连接成闭合电路,发现电流计指针由 Mg 指向 Al;(3 )课本中稀 H2SO4 改为酒精溶液发现指针无偏转。由这三个实验归纳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2)两极插入电解质

6、溶液,形成闭合电路;(3)能发生自发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以上的试验和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了突破常规思考方式,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乐趣,激发了学生们培养自己思维的创造性的自觉性。 三激发认识兴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而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例如某题“有K2CO3、NaCl、KBr、NaI 四种无色溶液,如何鉴别?要求学生至少设计两种以上不同方案,由于学生已具有鉴别物质的方法,根据四种物质的个性,设计不同方案,经过教师汇总,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并进一步组织他们探究,

7、几种不同方案所用的试剂及反应现象找出最佳方案,通过列举结果发现了不同鉴别方案的内在联系都运用了被鉴别物质的个性。 4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讨论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中有创见的同学并对其进行适当表扬,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如除去氯化钾中含少量的碳酸钾杂质,常规方法是将适量BaCl2 溶液滴入混合物,过滤得 KCl 溶液,加热蒸发得 KCl。而班上却有一位同学用稀盐酸滴入混合物直至无气泡,用 KOH 调 pH 值至中性,此法虽然有些复杂,但他毕竟动了脑筋、解题思路宽、知识用的活、解法与众不同、有创见,我向全班同学介绍并肯定了这一解法,不仅提高了该同学的学习兴趣,对大多数同学也有启发和教育作用,在教学过程类似这样练习多练多探究,不但能解决所应掌握的知识,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 总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的化学学习事半功倍,而且也利于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