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数学优生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5837 上传时间:2017-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数学优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培养数学优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培养数学优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培养数学优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数学优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数学优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如何培养数学优生培养优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 “素质教育”并非是“一刀切”的教育,而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育尽可能挖掘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成为老师所期望的“优生” 另一方面,中考是选拔性考试特别是一些重点高中更是优中选优,数学又是容易得高分的学科,因此在保证大面积丰收的前提下,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优生就特别重要下面谈谈我校在优生培养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及早定苗子,从基础年级抓起 优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搞好的,所以应及早定苗子。及早培养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就通过学生平时的作业、听深情况,观察学生学习

2、习惯、心理特点、智力水平等情况,再结合大小考试的成绩选拔培养对象一般选拔两类人。一是数学成绩突出。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另一类是总成绩突出有望升入重点高中但数学相对较弱的学生以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适当变动,一般到八年级下学期就能稳定下来 二、引导优生树立远大理想 一般说来,优生智商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他们的学习也会在班上名列前茅,初中毕业也能考上高中这就往往使一些优生不求上进因此,要让这些学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老师应从引导2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 要让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起就应别人多一份努力。 三、本来可以考上重点高中,

3、却只考上了普通高中 本来可以成就一番辉煌韵事业,却只是找到了一个谋生的饭碗造成这种种遗憾的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原因则是学生不具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毅力和能力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千万不要自己埋没了自己!”如果我们对所有学生都这样说,显然不妥但是对少数具有出类拔萃潜质的优生我们则应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追求卓越”的希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4、四、训练优生受挫心理 长期处在“金字塔尖”的优生们,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对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容易滋生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一旦遇到各种“打击” 。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优化优生韵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优生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训练并强化优生的受挫心理首先不可将优生在班上特殊化,而应与其他学生一一3视同仁其次,我们可以针对优生设计一些较难的训练题,让他们经受一定的磨练,以后才会蛆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各种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五、优生培养的途径 我们对优生米取半时关洼与专越辅导、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各班在确定优生培养对象

5、后,一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上课、辅导、作业批改等途径对优生加以关注,对他们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时解决平时的作业练习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本节所学知识的直接运用,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做迸做题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的,是把知识进行内化、转化、提高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优生的必做题,长期坚持,优生一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另外培养优生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看一些课外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数学兴趣获得开拓性发展。产生自觉探求数学问题的强大动力另外我校在每个级段确定一至两名培优教师,每星期至少进行一次集中专题辅导主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总结一些规律性东西,或进行一些学法指导 六、九年级复习中对优生培养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帮助优生认识九年级复习与中考 2帮助优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3帮助优生掌握平时练习的科学方法 44帮助优生掌握考试与纠错的策略 5引导优生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 总之,培养优生是一项长期系统细致的工作,我们做得也很不够,今后还会更加努力探索各种方法,争取更好的成绩。17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