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生活化的物理观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5735 上传时间:2017-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学生生活化的物理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培养学生生活化的物理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培养学生生活化的物理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培养学生生活化的物理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学生生活化的物理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学生生活化的物理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如何培养学生生活化的物理观摘要: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人不能脱离环境, 同样,学校教育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关键词: 生活;物理; 问题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物理的重要性,了解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物理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物理教学是物理活动的教学,物理源于生活,物理植根于生活,应加强物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 将生活经验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焕发出物理课堂的活力。物理学科作为自然学科,它的教

2、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物理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物理教学中,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讲物理, 把生活经验化 ,物理问题生活化, 体现“物理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 ”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对物理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物理的目的性, 增强物理学习的趣味性。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2一、找物理, 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

3、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物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物理。让学生从生活中找物理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习物理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 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我们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物理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体会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对物理产生亲切感。 二、学物理, 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物理思想, 不断增强物理意识, 就必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物理

4、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物理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如在教学“密度知识应用”时,讲到“阿基米德在不损坏王冠的情况下,为国王验证王冠是否为纯金打造”,阿基米德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所应用的物理知识,此时, 学生真正体会到依靠自己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疑问的快感,从而增强了学生利用自己学得的物理知识去探3求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欲望。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5、,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认识、发现物理。从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物理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紧密、和谐的联系在一起。从生活中发现物理,感受物理与自我生存的关系。使学生眼中的物理不再是简单的物理,而是贴近生活, 具有活力的知识。 三、用物理,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如果不考虑所学物理知识的作用,不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 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物理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他们是十分乐意的,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物理知识的生活

6、化,那么, 一定会使物理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物理, 更加主动地学习物理, 巩固物理甚至发展物理。物理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来源于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物理问题,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的意志和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 总之,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任何教学不可能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重在得”,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学生理解, 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4性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体现出课程改革的实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