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声学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565442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讲声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第1讲声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1讲声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1讲声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1讲声学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讲声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讲声学(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讲 声现象,第1讲 声现象,考点1 声现象的实验探究,考点自主梳理与热身反馈,1探究一:声音的传播 (1)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第1讲 声现象,(2)实验现象: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声音会越来越_。 (3)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 (4)实验拓展:抽干罩内空气后,我们听不到闹铃声,但却能看到表针走动,说明_ _。 (5)补充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_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速度与_和_有关,一般情况下,v气体_v液体_v固体,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是_m/s。,小,介质,声音不

2、能在真空中传播,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振动,振动,介质种类,温度,340,第1讲 声现象,2探究二: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1)实验装置:如图12所示。,(2)实验现象: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到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_,音调越_。,快,高,第1讲 声现象,(3)实验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_决定,_越高,音调越_。 (4)实验拓展:如果利用该器材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可以控制钢尺_不变,改变_。 (5)实验方法:该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是_ _。 (6)补充说明:物体振动的快慢用_来表示,单位是_。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 Hz

3、,低于_Hz的次声波、高于_Hz的超声波,人耳都不能听见。,频率,频率,高,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的力度,控制变 量法,频率,赫兹,20,20000,3探究三: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1)实验装置:如图13所示。,第1讲 声现象,第1讲 声现象,(2)实验现象: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观察到与音叉轻触的乒乓球被弹开,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_。 (3)实验结论: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_有关,_越大,响度越_。 (4)实验方法:实验中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_来显示音叉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_。 (5)补充说明:声音的响度不但与物体的振幅有关,还与_有关

4、。,大,幅度,振幅,大,幅度,转换法,距离发声体的远近,第1讲 声现象,考点2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比较,高低,频率,强弱,振幅,品质,考点3 噪声的防治和声的利用,第1讲 声现象,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选填“有规则”或“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1认识噪声,无规则,第1讲 声现象,(1)交通运输噪声:如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如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如筑楼、打桩的声音等。 (4)社会生活噪声:如娱乐场所、商

5、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2噪声的来源,第1讲 声现象,人们以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其符号是_。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等疾病。,3声音等级的划分,分贝,dB,第1讲 声现象,在_处防止噪声产生,如排气管上加消声器;在_过程中阻断噪声传播,如加隔音设备以及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在_处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如戴耳塞。,4噪声减弱的途径,声源,传播,人耳,第1讲 声现象,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_回来形成回声。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和定位,其原理是svt。声呐是回声定位的具体应用,同时也说明声音能够

6、传递_。,5回声的利用,反射,信息,第1讲 声现象,6噪声的利用,利用噪声可以除尘、除草、克敌等,同时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能量,第1讲 声现象,7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利用,(1)超声波:通常把高于_Hz的声称为超声波。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如:B超和声呐;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可以用来除去污垢、打碎结石等。 (2)次声波:低于_Hz的声称为次声波。次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如预报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等。,20000,20,第1讲 声现象,1【2013佛山】用大头针在两个塑料杯底部 各扎一个小洞,把细线插进杯中并打结,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合理的说法是( ) A声音只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只在

7、气体中传播 C声音既在气体中传播,也在固体中传播 D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C,第1讲 声现象,2【2013烟台】如图14所示,将鼓轻敲一下,然后再重敲一下,两次敲击发出的声音相比,发生变化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B,第1讲 声现象,3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声音(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C,第1讲 声现象,4下列现象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

8、结石 C医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D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B,第1讲 声现象,5伴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如图15所示事例不属于直接控制噪声措施的是( ),D,第1讲 声现象,6.【2013淮安】图16是探究声音产生及其特性的小实 验。,(1)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会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 物体的_而产生的。 (2)若增大塑料尺振动的幅度,则声音的_增大。 (3)改变塑料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会使声音的_发生改变。,振动,响度,音调,第1讲 声现象,考向互动探究与方法归纳,例1 【2012内江】如图17所示,在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

9、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当用筷子轻轻敲击杯子时,两个杯子就会发出相同的声音。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不能发出声音 B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能发出声音,产生了共鸣 C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甲杯的音调较低 D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乙杯的音调较低,B,第1讲 声现象,【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筷子敲击甲杯,甲杯振动发声,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使得与甲杯完全相同的乙杯振动而发声;由于甲、乙两杯完全相同,故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用手捏住发声的杯边,该杯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而另一杯子继续发声。,物体振动发声

10、,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第1讲 声现象,例2 【2013安徽】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D,第1讲 声现象,【解析】 A中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这个现象表明发声体在振动。B中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即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C中钢尺振动越快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说明音调和振动的快慢即频率有关。D中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差,实验过程中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就听不到声音了,证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选D。,第1讲 声现象,常见实验方法 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

11、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题中的A、B均应用了转换法。 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变量(因素)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因素)的方法,把多因素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对多个因素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题中的C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实验推理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称为实验推理法。题中的D应用了实验推理法。,第1讲 声现象,

12、例3 【2013龙东】雅安地震时,解放军及时赶到灾区进行救援。被埋者也要积极采取措施配合,方法之一是不断敲击周围的坚硬物体,其目的是( ) A将周围物体砸开 B利用声传递能量 C利用声传递信息 D消除寂寞 【解析】 被埋者不断敲击周围的坚硬物体,营救者就知道有生还者在下面,便于及时营救。,C,第1讲 声现象,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是利用声音来判断物体的特征、性质、位置等因素,即通过声音获取某些信息,对物体的结构、形状、运动状态等没有影响;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使物体发生了机械运动或产生了破碎、重组等作用,即利用声波达到某一目的,表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或形状、结构的改变等。,第1讲 声现象,考题自主训练与

13、名师预测,一、选择题 1.【2013滨州】如图19所示是常见的交通标志牌, 其中与声现象有关的是( ),C,第1讲 声现象,2【2013扬州】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不能传播声音 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3小强在使用小提琴前,常常旋动琴弦轴调节琴弦的松紧,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D,B,第1讲 声现象,4【2013襄阳】同窗三年,同学们互相非常熟悉了,甚至可以“闻其声,知其人”。通过声音识别同学的主要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C,第1讲 声现象,5如图110所示,用悬挂着的

14、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B,第1讲 声现象,6【2012南通】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是为了研究(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音的大小,A,第1讲 声现象,7【2012黄石】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 Hz。大象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 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B次声波无法传入人耳 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 Hz 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 Hz,D,第1讲 声现象,8【2013泰安】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9【2013杭州】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是( ) A声音的音调 B声音的响度 C声音的频率 D传播声音的物质,B,D,第1讲 声现象,10一种声波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11.【2013乌鲁木齐】为了不影响小红学习,妈妈看电视时把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