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优秀教案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529850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 优秀教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醉翁亭记 优秀教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醉翁亭记 优秀教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醉翁亭记 优秀教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醉翁亭记 优秀教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 优秀教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 优秀教案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醉翁亭记欧阳修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重点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当堂成诵。难点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太守之乐”乐什么?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2课时教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

2、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教师:“庆历四年”。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教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学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教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3、,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

4、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初步感知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语气。(1)课文中的21个“也”字: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2)课文中的25个“而”字: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

5、了。3理清课文的思路,找出本文的关键字。“醉”“乐”“也”是醉翁亭记的三个关键字。文章正是以“醉”为中心,以“乐”为线索,以“也”层层迭进,来布局谋篇,结构全文的。(1)为什么说“醉”字是中心?此字在文中出现过六次。中心人物是“醉翁”,这个中心人物游乐的中心场所是“醉翁亭”。作者政治上受排挤,贬为滁州太守。他明知自己“四十未为老”却偏要自号“醉翁”。“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一个“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抑郁的情怀,蕴含着全章的主旨。(2)再说“乐”字。文中用了十个“乐”字。首段写山水,抒发“得之心”之乐;第2自然段写“四时之景”,是表现欣赏之乐;第3自然段写游人,是显示“宴饮之乐”;第

6、4自然段的“乐”达到了高潮,既有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更有太守之乐。文章因乐生景,因乐而抒情。(3)后说“也”,全文共有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自成一个层次,表明一个意思,使文章脉络分明,条理清楚,同时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1明确课文的重点词语,并掌握它们。(1)山行:沿着山走。(2)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自谓: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4)辄:就、则。(5)意:情趣。(6)得:领会。(7)寓:寄托。(8)开:散开。(9)归:聚拢。(10)暝:昏暗。(11)发:开。(12)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是指老人。(13)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14)杂然:杂乱的样子。(15)丝

7、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合指乐器。(16)射:一种游戏。(17)苍颜:容颜苍老。(18)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19)上下:原指树的上部和下部,这里指到处。(20)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2一词多义。(1)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居高面下)临溪而渔(到)(2)而: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3)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4)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3词类活用。(1)名之者谁(名:本应为名词,名字

8、,此处为命名,动词。名词作动词)(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故自号曰醉翁也(号:本应为名词,称号,此处为动词,称呼。名词作动词)(4)伛偻提携(伛偻:本义为弯腰曲背,动词,此处指弯腰曲背的人,即老人。动词作名词)(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醒:本义应该为动词形容词,此处为醉的时候、醒的时候,名词。动词作名词)4学习第1自然段。(1)对照注释了解大意。(2)分层次(二层)。第一层:醉翁亭的自然环境。第二层:亭的得名并指出太守之乐。(3)讲析第一层的字词句。环滁皆山也表判断语气。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树林和山谷。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

9、特别优美。其:代滁州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表判断语气。而,表并列。山行六七里沿山路走,或在山上走。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展翅欲飞的样子。(4)作者是怎样有层次地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的?不是和盘托出,而是曲折道来,采用逐步缩小范围的方法,步步取景,最后点出亭子的所在。景点:环滁皆山(鸟瞰,概写全貌)西南诸峰琅琊山水声潺潺泻出于两峰(酿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由远到近,逐步缩小。(5)作者先是引导读者远眺,后是近视,镜头逐步推进,景物愈来愈清晰,通过层层烘托,点明了它的位置,突出了它依山傍水的环境美,引人入胜。(6)分析第二层:醉翁亭

10、是怎样得名的呢?“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7)为什么要给自己起“醉翁”二字呢?“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8)用“自号”命亭的用意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前句后来成为成语,比喻别有用心)(9)在说明醉翁亭命名的原委后,接着写“醉翁之意不在酒寓之酒也”,这就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一个“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思想感情,并以“乐”为主线,把全文贯穿起来。5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1)齐读这一自然段的内容。(2)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写出山间景色的?分几层?(乐)山间朝暮之景和山间四时之景。直抒胸臆

11、:乐亦无穷。分两层。(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句话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怎样选取画面的?抒发了什么感情?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四幅画面,选取了最富季节特点的景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写出了流连山中四时美景的无穷乐趣,直接抒发陶醉于其中的欢乐心情。(4)这一段写山水之乐,其“乐亦无穷”承上启下,既具体表明作者“山水之乐”的兴趣所在,又引起下文作者的更大乐趣所在。文章第1自然段写了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由来,突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2自然段具体描写山水之乐,描绘了朝暮、四时的山间景色,突出“乐亦无穷也”。但作者的乐趣是不是仅仅停留在“山水之

12、乐”呢?是不是还有更深的意思呢?学习第3、4自然段。1分析第3自然段。(1)朗读本段的内容。(2)本段分几层?几个场面?第一层:滁人游第二层:太守宴第三层:众宾欢第四层:太守醉(3)分析各场面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个场面滁人游“歌”“休”“呼”“应”“往来而不绝”,表现滁州人和平生活之乐,表面写“游”而未写“乐”,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欢乐的气氛。这一层暗含着作者被贬滁州励精图治的政绩,于失意中可引以自慰。第二个场面太守宴(鱼肥酒洌)临溪而渔 酿泉为酒 山肴野蔌 杂然前陈就地取材,极其方便,充满超脱尘俗之乐。如果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宴客之乐就不在食。第三个场面众宾欢(觥筹交错)众宾欢,

13、虽无丝竹之乐,只是行酒令,投壶下棋而已,然而,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人们无拘无束,体现了太守与僚属平等、融洽的关系。第四个场面太守醉(颓然其间)“苍颜白发”刻画太守年长形象,“颓然”写出太守的醉态。太守居中,众宾团围,一片欢愉。醉中之乐,令人神往。这里体现了作者失意中求欢,愿与百姓同乐的复杂心情。太守与众宾客的宴游之乐就是“与民同乐”。(4)为什么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彩。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14、,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5)作者怎样由上文的景写到人?上段写山中佳景,其乐亦无穷,这段作者推进一层,写山中游人之多及亭中宴欢之乐。这比山中佳景更为可喜。所以写了滁州的各种游人,突出游人之多,在此基础上再写太守和宾客的宴欢之乐,这里包含着“与民同乐”的思想。2分析第4自然段。写太守醉归之乐,点出“乐其乐”的题旨。(1)朗读本自然段的内容。(2)本自然段的写法。(3)这一段通过衬托层层推进,最后点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为什么太守之乐是人所不知的呢?欧阳修被贬滁州政治失意,于是寄情山水,但并未沉沦,虽遭贬谪,却把滁州治理得政通人和,人民安居

15、乐业,整篇文章贯穿一个“乐”字(游山之乐、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众宾游宴之乐,无一不统摄于太守之乐),表面上毫无烦恼,但是人们只是从外在情绪知道太守之乐,而不能透过外在情绪进一步理解太守之乐。(4)那么太守“乐其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看到了自己的政绩之乐(游人安居乐业,正说明自己的政见正确,治理有方)。个中之乐,自然不是随从的“宾客”们所能理解的。3本文描写的内容很丰富,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怎样?本文描写很有层次。写醉翁亭的环境采用由面到点、自远而近的顺序,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佳境;写山间富于变化的景色,采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顺序,让读者体会“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妙处;写游人、太守游山玩水,采用从外到内的顺序,让读者从头到尾领略到一幅欢乐升平的景象。这样不仅景物描写清晰,而且有利于一步步突出主题。全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因景美而乐,因乐而更觉景美,景中有情,情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