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752877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玉桥中学 马俊良摘要阅读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学生对各科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学生正是通过阅读各种资料收集信息,接受知识,培养自己。语文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有效的读书方法、加强积累,增强感悟、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学会正确阅读。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学生对各科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学生正是通过阅读各种资料收集信息,接受知识,培养自己。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不断积累,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并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只有学会自主阅读才能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并顺利地掌握知识。那么,怎样才能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呢?(一)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坚决摒弃繁琐分析,摒弃抽象说教。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自读自悟”的

3、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悟情、读中想象、读中欣赏、读中积累,其核心是自始自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朗读为主线,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坚决摒弃繁琐分析,摒弃抽象说教,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六册翠鸟一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然后组织汇报交流,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其次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质疑、释疑、理解课文内容。再次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如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将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深入感悟了文章,体

4、验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把喜欢的语句、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问题和训练的重点,加以引导、指导,使学生学得更好,并在学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学的方法。随着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体验的过程,学生获得了独立学习的机会,争取独立的内在需求得以满足,独立学习的能力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首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自读感知。阅读中的感受力是通过子面对阅读材料初步嘎收、获得笼统印象和表层意义的能力。这是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为深入探究教材打基础,一般不

5、提过高要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一定需要,初步了解阅读材料,认读生字词,熟悉内容,感知课文结构提出发现的问题等。决不要认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受倒是粗糙的,表层的,其中某些感受常常和直觉思维有古纳,有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自读理解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是从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过程,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味和探究遇到的问题:方法一:联系上下文独立理解词句。“独立就是不要老是的帮助,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课文中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的理解。如第一场雪的第四自然段写雪

6、下得很多大。文中的“大片大片”从雪花的形状上写雪下得很大.“簌簌”从声音上写雪下的大。“地上一会就白了”从时间上写雪下的大。学生如果受过训练,对这些词句,一般能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有所理解。方法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多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

7、从“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对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说到自己在广场上其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的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的写出在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方法三: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对小学生阅读能力比较高的要求。课本里相当数量的课文,涉及到各个时期、从事各种工作的人物,写了他们种种不同的经历,表达了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能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来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他们就能和作者产生共鸣,就能体会作者

8、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养花时,有的学生认为:“下暴雨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了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这是作者的夸张。我让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一个学生联系自己养鸡,后来鸡死后难过的哭了一场的经历感觉这不是作者的夸张,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我因势利导,使全班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方法四: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对小学生们来讲,边读边想是阅读主动性、积极性的表现,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想什么,怎么想,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什么,可以有所侧重。如,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得词语,提出不懂得或

9、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向全文主要讲了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象学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中可以学到什么。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如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起来,就不但能够自己发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而且会有一定的创造性;就不至于局限于死记老师降解的东西,从而推动独立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方法五:圈画批注的方法。边读边想与圈画批注可以相互促进。一方面,圈画批注把阅读思考的结果记下来,便于深入的阅读;另一方面,动手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动脑,

10、必须用心读书,否则圈画批注不到点子上。因此,教给学生圈画批注的方法,对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感受深、受感动、受启发的地方;不理解、读不懂得地方都可成为圈画批注的内容。自读想象。在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情感,引导学生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对文中的形象意境进行入情入境的想象、品味,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又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自读欣赏。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优美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

11、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品味、欣赏,获得审美享受,受到感情陶冶,精神得到净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属于文学或准文学性质的课文约占八分之七十左右,从这些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中接受到健康、从高的情感熏陶,固然有认知成分,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审美的。诗歌中的韵律美、节奏美以及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哲理,让人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散文中的词藻美、意趣美给人以精神享受。我们要切实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自读积累。引导学生运用朗读、复述、背诵、摘抄、写话的方法,对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语言运用规律、规范语言内进行积累,使学生逐渐树立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积累语言的方法,养成注意

12、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为自能读书,形成语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 学习读书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并正确运用才能真正实现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实验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就是用浏览的方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用略读的方法,寻书专著课文材料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的重点;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有创见的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精读,“主要目的是精确的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思考句子的含义和蕴理,了解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中心完成综合与分析的思维加工,提出并解决问题等。”这一方法在“自读理解”“自读悟情”两个环节运用较多。略读,略读相对精读而言,

13、略读是不必探究词句,而是用较快速度阅读一了解内容梗概、主要观点、作者意图,确定阅读的重点。这在课文初读感知、复习、搜集资料等运用较为广泛。浏览,引导学生用更快的速度阅读(包括扫视、跳读),迅速选择阅读材料,以获取需要的信息。培养学生利用文本的目录、摘要、大小标题,通过“扫视”,快速摄取文本大疑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的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的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的联系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形成阅读能力。其一,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读书方法,教师要增强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一般的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

14、、读后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的方法。其二,从感性到理性,到运用,逐步掌握。课本每组教材围绕一个训练项目,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到运用的训练过程。教师按照教材设计的这种思路进行教学,便比较容易使学生一步步的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学会怎样读书。教材各单元大多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要在以精读课文为凭借的基础上,注重在略读课的学习及在课外阅读中进行实践,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联,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学习新知。通过独立阅读实践使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提高灵活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这是独立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

15、提高阅读效率,顺利的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阅读既能在主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又能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应当培养的良好阅读习惯有: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温故而知新的习惯。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呢?其一,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课前预习、上课、课后复习。教师要告诉他们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发现问题提醒他们改正。其二,在各种阅读活动中培养。不仅在阅读课上,而且在课外阅读活动中,随时随地都要注意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其三,严格训练,持之以恒。要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四

16、、精读与略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生在课内所读的课文只是例子,学生凭借它西的种种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阅读方法才能内化为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材个单元大多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片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要在已经读课文维凭借的基础上,注重在略读克以及课外阅读中进行实践,课内阅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题,课外阅读时补充;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继续;课内阅读学方法,德外阅读重应用。阅读实践使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提高灵活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这是独立阅读能力形成的途径。加强课外阅读知道:制定课外阅读指导计划;向学生推荐读物,并注意培养他们自己选择读物的能力;读起那不知之道阅读的内容,提出明确的哟阿球,提示读书的方法等;读后交流讨论,如专题讨论,写读书笔记;妥善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每周安排一次课外阅读时间。五、突出多读,重视积累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首先是遍数多。每篇精读课文,预习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