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527154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6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资料(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 第五单元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自然风光”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组成。古诗三首分别描写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的自然景观;富饶的西沙群岛记叙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海滨小城 本课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重点是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的场景及其特点;美丽的小兴安岭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重点是学习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特色进行观察的方法。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学会课文围绕一个意思去写的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语文园地是由“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

2、”“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栏目组成。二、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清小学生年龄和心理认知的关系,把握好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引导并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注重借助图画、视频和生活经验等引导学生阅读,并读出自己的感受,学会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尽量让学生乐学、乐说,还要适当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学会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3、积累字词,并掌握字词的基本作用,学会分辨字和词语。

3、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与课文、视频、图片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并积累好词、好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借助我国山水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看图写话能力,激发学生感悟我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神奇。2、带领学生品景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四、单元重难点:1、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与课文、视频、图片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并积累好词、好句。 2、借助我国山水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看图写话能力,激发学生感悟我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神奇。3、带领学生品景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五、教法与

4、学法: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品景悟情这条主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语言积累能力。学生以“文、图、想、问、画”为基础,从图文中领悟祖国山水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此外,学生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句的分析,思考科学的意义。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预计用11个课时安排教学。课题 17、古诗三首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教法与学法教法:情

5、景教学法、点拨法。学法:自读自悟、体验法。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

6、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导生字的读音。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

7、诗一起说一说。)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五、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

8、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六、引导自学,学有所得。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9、。(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七、欣赏古诗,体会意境。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3、教师提出诗歌审

10、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

11、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八、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九、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板书设计: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

12、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青山-相对出孤帆-日边来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晴:水潋滟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课时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2、背诵古诗。课后反思:课时安排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一、整体读,感知美。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

13、看一看。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二、理解读,洞察美。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

14、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三、对比读,深化美。1、课件展示:望洞庭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