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现代通信网概论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525755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章现代通信网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第11章现代通信网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第11章现代通信网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第11章现代通信网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第11章现代通信网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章现代通信网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章现代通信网概论(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章 宽带接入网,11.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11.2 V5接口 11.3 宽带有线接入网技术 11.4 宽带无线接入网技术 思考题,11.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11.1.1 接入网的发展背景 接入网的位置,在传统电信网上被称为用户环路,接入方式以铜双绞线为主,这种方式只能解决电话或低速数据的接入,其特点是业务单一,用户到本地交换机点到点连接。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信网由单一业务的电话网逐步演变为多业务综合网,因此电信网的接入部分必须相应地具备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特征,以适应电信业务的飞速发展、各种业务量迅速增加的现实。接入部分传统做法是每一种业务网都需要单独的接入设施,即电话业务

2、需要双绞线等电话接入设施,数据业务需要五类线等接入设施,图像业务需要同轴电缆等入户线路,这样既增加了建设成本,又加大了维护难度。因此必须设计一种独立于具体业务网的基础接入平台,它对上层所有业务流都透明传送,我们称这个基础接入平台为接入网。,图11.1 接入网在电信网中的位置,从电信全网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骨干网上,由于ATM技术、宽带IP技术、SDH技术和波分复用技术的成功引入,骨干网已具备了宽带化、综合化的能力。另一方面,用户侧CPN/CPE的速率也在突飞猛进,其CPU的性能每18个月就翻一番,千兆比特以太网将局域网的速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10 Gb/s以太网也将问世。然而,面对核心网和用户

3、侧带宽的快速增长,中间的接入网却仍停留在窄带和模拟的水平上,大多数用户还像100多年前那样通过普通双绞线接入电信网,而且仍是以支持电路交换为基本特征,这与核心网侧和用户侧的发展趋势很不协调。显然,接入网已经成为全网带宽的最后瓶颈,接入网的宽带化和IP化将成为本世纪初接入网发展的大趋势。,最后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宽带铜线接入、光纤接入、无线接入等新技术这两年已逐渐成熟,设备成本大大下降,宽带接入网的建设成本和用户的接入成本已降到了一个合理的范围,用户对宽带业务的需求也显著增长,用合理的技术改造旧的用户环路,解决最后一千米的宽带接入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世界上主要电信运营商和电信设备制造商都已经意

4、识到这一点,他们正在加大这方面的建设和研发投入。,在标准化方面,ITU-T第13工作组于1995年7月通过了关于接入网框架结构等方面的建议G.902,以及其他一系列相关标准。在实际中,虽然有多种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宽带接入,但是至今尚无一种接入技术可以满足所有应用的需要,接入技术的多元化是接入网的一个基本特征。 接入技术可以分为有线接入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两大类,目前向用户提供宽带业务的主要有基于铜线的ADSL技术、光纤技术、基于HFC的Cable Modem及宽带无线等接入方式,而ADSL和光纤两种接入方式占了90%以上。,11.1.2 接入网的定义和定界 1接入网的定义 根据ITU-T建议G.9

5、02的定义:接入网(AN)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所组成的为传送电信业务、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并可通过Q3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它通常包含用户线传输系统、复用设备、数字交叉连接设备和用户网络接口设备。其主要的功能包括交叉连接、复用、传输,但一般不包括交换功能,并且独立于交换机。另外接入网对用户信令是透明的,不做解释和处理,相应的信令处理由SN完成。,ITU-T接入网的主要设计目标如下: (1) 支持综合业务接入。将接入网从具体的业务网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于具体业务网的基础接入平台,以支持综合业务接入,这有利于降低接入网的建设成本。 (

6、2) 开放、标准化SNI接口。将接入网与本地交换设备之间的接口,即SNI接口由专用接口定义为标准化的开放接口,这样AN设备和交换设备就可以由不同的厂商提供,为大量企业参与接入设备市场的竞争提供了技术保证,有利于设备价格的下降。,(3) 独立于SN的网络管理系统:该网管系统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连接TMN,由TMN实施对接入网的操作、维护和管理。 以上对接入网的定义,既包括了窄带接入网又包括了宽带接入网。通常宽带与窄带的划分标准是用户网络接口上的速率,即将以分组交换方式为基础,把用户网络接口上的最大接入速率超过2 Mb/s的用户接入系统称为宽带接入,对最小接入速率则没有限制;窄带接入系统是基于传统的6

7、4 kb/s的电路交换方式发展而来的,对基于IP的高速数据业务支持能力差。,2接入网的定界 接入网覆盖的范围由三个接口界定,如图11.2所示。网络侧经SNI与业务节点(SN)相连,用户侧经UNI接口与用户驻地设备(CPE)相连,CPE可以是简单的一个终端,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局域网或其他任意的用户专用网。TMN侧可通过标准管理接口Q3对接入网设备进行配置和管理。 其中SN是提供业务的实体,比如SN可以是本地交换机、IP路由器、租用线业务节点或特定配置的视频点播 (VOD)等。接入网允许与多个SN相连,既可以接入多个支持不同业务的SN,也可以接入支持相同业务的多个SN。,图11.2 接入网的定界,

8、3一般物理结构 接入网从物理上可分为馈线段、配线段和引入线段,图11.3为接入网的一般物理结构。,图11.3 接入网的一般物理结构,连接业务节点和局端设备之间的部分称为馈线段,接入网的局端设备可以放在机房内,即和业务节点放在一起,也可以放在机房外,如某个小区中心、马路边或写字楼内。如果局端设备与业务节点放在一起,则局端设备一般通过电接口与业务节点直连;如果局端设备没有与业务节点放在一起,则馈线段一般采用有源光接入技术,如SDH、PDH等。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是环型或星型。连接局端设备和远端设备之间的部分称为配线段,远端设备一般放在马路边、小区中心、大楼内、用户办公室或用户家中,局端设备和远端设备之

9、间可采用无源光纤、无线或铜线方式传输。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是星型或树型。引入线部分的传输媒介一般为铜线或无线。,11.1.3 主要功能和协议参考模型 1接入网的功能模型 接入网的功能结构分为五个基本功能组:用户口功能(UPF)、业务口功能(SPF)、核心功能(CF)、传送功能(TF)和接入网系统管理功能(AN-SMF),其结构如图11.4所示。,图11.4 接入网的功能结构,1) 用户口功能 用户口功能的主要作用是将特定UNI的要求与核心功能和管理功能相适配,它完成的主要功能有:终结UNI功能、A/D转换和信令转换、UNI的激活与去激活、UNI承载通路/承载能力的处理、UNI的测试。 2) 业务口

10、功能 业务口功能的主要作用是将特定SNI规定的要求与公用承载通路相适配以便核心功能处理,也负责选择有关的信息以便在AN-SMF中进行处理,主要功能有:终结SNI功能、将承载通路的需要和即时的管理及操作需要映射进核心的功能、对特定的SNI所需的协议进行协议映射,以及SNI的测试。,3) 核心功能 核心功能的主要作用是负责将个别用户承载通路或业务口承载通路的要求与公用传送承载通路相适配。核心功能可以在接入网内分配,具体包括:接入承载通路的处理、承载通路集中、信令和分组信息的复用、ATM传送承载通路的仿真及管理和控制。 4) 传送功能 传送功能的主要作用是为接入网中不同地点之间公用承载通路的传送提供

11、通道,也为所用传输媒介提供媒介适配功能,主要功能有:复用功能、交叉连接功能、管理功能、物理媒介功能等。,5) 接入网系统管理功能 接入网系统管理功能的主要作用是协调接入网内UPF、SPF、CF 和TF的指配、操作和维护,也负责协调用户终端(经UNI)和业务节点(经SNI)的操作功能, 主要功能有:配置和控制功能、指配协调功能、故障监测和指示功能、用户信息和性能数据收集功能、安全控制功能、资源管理功能、对UPF和SN协调的即时管理和操作功能。,2接入网的参考模型 接入网的功能结构实际是以ITU-T G.803建议的分层模型为基础的,而分层模型则定义了构成接入网的各实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接入网的

12、通用协议参考模型如图11.5所示。其中电路层面向电路层接入点之间信息的承载模式,例如电路模式、分组模式、帧中继模式、ATM模式等。 通道层定义了通道层接入点之间信息的传递方式,并为电路层提供透明的通道,如PDH、SDH 、ATM及其他类型的通道。,图11.5 接入网通用协议参考模型,传输媒介层则与具体的传输媒介相关,相当于OSI的物理层,它可以是铜线系统(xDSL)、光纤接入系统、无线接入系统、混合接入系统等,而具体的传输媒介可以是双绞线、光纤、无线或同轴光纤混合方式等。 接入承载处理功能位于电路层之上,主要用于用户承载体、用户信令及控制与管理。,11.1.4 接入网的主要接口 接入网有三种主

13、要接口,即业务节点接口、用户网络接口和维护管理接口等。 1业务节点接口(SNI) SNI是接入网和SN之间的接口,可分为支持单一接入的SNI和综合接入的SNI。目前支持单一接入的SNI主要有模拟Z接口和数字V接口两大类,其中Z接口对应于UNI的模拟2线音频接口,可提供模拟电话业务或模拟租用线业务;数字V接口主要包括ITU-T定义的V1-V4,其中V1、V3和4仅用于N-ISDN,V2接口虽然可以连接本地或远端的数字通信业务,但在具体的使用中其通路类型、通路分配方式和信令规范也难以达到标准化程度,影响了应用的经济性。支持综合接入的标准化接口目前有V5接口和以ATM为基础支持宽带综合接入的VB5接

14、口,但VB5目前尚在制定中,还很不完善。,2用户网络接口(UNI) UNI在用户侧,接入网经由用户网络接口与用户宅用设备(CPE)或用户驻地网(CPN)相连。用户网络接口主要有传统的模拟电话Z 接口、ISDN基本速率接口、ISDN 基群速率接口、ATM 接口、E1接口、以太网接口,以及其他接口。用户终端可以是计算机、普通电话机或其他电信终端设备。用户驻地网可以是局域网或其他任何专用通信网。 3维护管理接口(Q3) 维护管理接口是电信管理网与电信网各部分的标准接口。接入网也是经Q3接口与电信管理网(TMN)相连,以方便TMN管理功能的实施。,11.1.5 接入网的分类 根据宽带接入网采用的传输媒

15、介和传输技术的不同,接入网可分为宽带有线接入网和宽带无线接入网两大类。 宽带有线接入网技术主要包括:基于双绞线的xDSL技术、基于HFC网(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网)的Cable Modem技术、光纤接入网技术等。 宽带无线接入网技术主要包括:3.5 GHz固定无线接入、LMDS等。,11.2 V5 接 口,11.2.1 V5接口概述 V5的概念最初由美国Bellcore提出,它是专为接入网的发展而提出的本地交换机(LE)和接入网之间的新型数字接口,属于SNI范畴。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通信网的数字化,业务的综合化,以及光纤和数字用户传输系统大量引入,要求LE提供数字用户接入的能力。而ITU-T

16、已经定义的V1V4接口都不够标准化,很难满足应用中的实际需求。V5接口正是为了适应接入网范围内多种传输媒介、多种接入配置、多种业务并存的情况而提出的,根据速率的不同,V5接口分为V5.1和V5.2接口。,由于这一新接口规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ITU-T第13组于1994年以加速程序分别通过了V5.1接口的G.964建议和V5.2 接口的G.965建议。与V5接口相关的标准还涉及V5.1和V5.2接口的测试规范、具有V5接口的AN/LE设备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和性能管理等方面。我国则在ITU-T的V5接口技术规范基础上,于1996年完成了相应的V5.1和V5.2接口技术规范的制定,并根据我国电信网络的现状,明确了部分可选参数,指明了适用于我国的PSTN协议消息和协议数据单元,并提供适合我国国情的V5接口国内PSTN协议映射规范技术要求。,如果AN-SNI侧和SN-SNI侧不在同一地方,则可以使用V5接口来实现透明的远端连接。V5接口协议规定了接入网和LE之间互联的信号物理标准、呼叫控制信息传递协议,使得PSTN/ISDN用户端口终止于接入网而不是LE。通过V5接口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