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品)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交通运输问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7523128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精品)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交通运输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精品)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交通运输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精品)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交通运输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精品)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交通运输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精品)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交通运输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精品)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交通运输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精品)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交通运输问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学数学七年级数学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三课时的内容。二、设计思路:本节主要内容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例题分析与讲解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构造恰当的探索、研究、交流的空间,老师不能代替学生思维,而是引导学生学会“逐步抽象”,将实际情景中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来,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具体化的途径得以提高,加深学生对数学模型的认识。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学生

2、在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已经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本章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知识后,本节课继续学习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设未知数迂回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后续部分,在教材中起着占据承上启下的地位。其次是教材的编写特点。教材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让学

3、生用“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的方法探索二元一次方程。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思维的条理性。本章知识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的又一种重要的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用它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比用一元一次方程更简捷,但在解法上他们又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在这节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消元这种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能准确选择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这节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一步提

4、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基础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开始能从具体事例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本章知识,他们已经能比较熟练得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知道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表示等量关系。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已经借助实际问题学习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本节中,学生已经利用方程组为工具进行一定深度的思考,增加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通过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含义,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使把全章强调的以方程组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为切实提高利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了基础。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

5、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2)会用列表的方式分析问题中所蕴涵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3)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合作精神。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式分析题目中的各个量的关系。五、教学难点:借助列表分析问题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正确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六、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前

6、预习任务。七、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设计说明:以一道生活中的运货问题引入,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动手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运输费用问题,为新知识学习做准备。)导语:前面我们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有关公路、铁路的运输问题。.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请认真思考,独立解答。课件展示。问题一:长青化工厂与A地相距150千米,工厂要将200吨货物用汽车运往A地,已知公路运价是1.5元/(吨千米),则需付运费_元.学生领悟:公路运费 = 公路长货物重量 公路运价(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分

7、析解决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过程的规范与运算的准确。)(二)、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带着问题去学习。)1、出示学习目标。(设计说明:选择经济领城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和决策能力,同时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通过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收集信息能力。由于探究3 题目较长,数量关系比较多且不易理清,所以先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为列方程组解决问题扫清障碍。)2、问题:长青化工厂用汽车从A地购买一批原料运回工厂,制成产品后用火车运到B地。工厂与A地相距100千米,与B地相距125千米。公路运价为1.5元/(吨千米)

8、,铁路运价为1.2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支出公路运费15000元,铁路运费6000元。求工厂从A地购得的原料有多少吨?制成的产品有多少吨?解:设购得的原料为x吨,制成的产品为y吨列方程组: 1.5 100 x = 150001.2 125 y = 6000解得: x=100y=40答:购得的原料为100吨,制成的产品为40吨。3、问题:教材114页:探究3:如图,长青化工厂与A、B两地有公路、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地购买一批每吨1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000元的产品运到B地。公路运价为1.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为1.2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000元,铁

9、路运费97200元。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图中黑白相间的线表示铁路,其他线表示公路。问题中的一些已知条件是用图及其标注数据给出的。分析:产品的销售款、原料费、 运输费与那些量有关?是什么关系?销售款=产品数量产品单价, 原料费=原料数量原料单价,运输费=路程运价货物重量销售款与产品数量有关,原料费与原料数量有关。设产品重x吨,原料重y吨。根据题中数量关系填写下表。产品x吨原料y吨合计公路运费(元)铁路运费(元)(1)题目所求数值是_,为此需先解出_与_。(2)由上表,列方程组 (3)解这个方程组,得(4)因此,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_元。(5)解决实际问

10、题是否要考虑它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答案:(1)题目所求数值是_产品销售款(原料费+运输费),为此需先解出产品重(x)与_原料重(y)_。产品x吨原料y吨合计公路运费(元)1.520x1.510y15000铁路运费(元)1.2110x1.2120y97200(2) 由上表,列方程组 (3) 解这个方程组,得 (4)求出x,y的值以后,原料款1000y,销售款8000x可求,于是问题获解。所以销售款原料费运输费=8000300-1000400-15000-97200=1887800因此,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_1887800_元(5)、从以上探究可以看出,方程组是解决含有多个未

11、知数问题的重要工具。列出方程组要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出方程组的解后,应进一步考虑它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之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把理由交代清楚,尤其是自己的思考过程,以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三)、知识应用 (设计说明:及时复习强化,并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平台。教师要及时指导,并强调要通过动手作图直观地寻求结果。教师再用课件演示来进行解答。)从甲地到乙地的路有一段上坡与一段平路,如果保持上坡每小时行3千米,平路每小时行4千米,下坡每小时行5千米,那么从甲地到乙地需行54分,从乙地到甲地需行42分,从甲

12、地到乙地全程是多少?(教学说明:准备好课件为学生进行演示对照。让学生猜想并验证,规范解答。)(四)、课堂小结:(设计说明:通过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有助于学生清理知识的脉络,使新旧知识形成体系,教师只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五)、拓展提高北京和上海都有某种仪器可供外地使用。其中北京可提供10台,上海可提供4台。已知重庆需要8台,武汉需要6台,从北京、上海将仪器运往重庆、武汉的费用如下表所示。有关部门计划用8000元运送这些仪器,请你设计一种方案,使武汉、重庆能得到所需仪器,而且运费正好够用。(教学说明:有余力的学生可当堂做题,然后利用课件来对照。)(六)作业布置:练习册第36页第1-5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