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三新突破课时分层作业: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0752249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三新突破课时分层作业: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三新突破课时分层作业: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三新突破课时分层作业: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三新突破课时分层作业: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三新突破课时分层作业: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三新突破课时分层作业: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三新突破课时分层作业: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二)(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苛政猛于虎”C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题是对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的考查。A、D两项为孔子的主张和观点,可排除;B项是荀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C项“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提出的,符合题意。2“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B法家C墨家 D道家C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重视伦理道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墨家主张“

2、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材料“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相符合的是墨家“非攻”的思想主张,故选C项。3在“法”与“德”的关系上,某位思想家主张先德后刑、先教后杀,认为有礼之法才是良法,无礼之法是恶法,“故非礼,是无法也”。材料表明这位思想家属于()A道家 B儒家C法家 D墨家B根据题干信息“先德后刑、先教后杀”“有礼之法”进行判断,这符合荀子提倡的礼法并施的思想,故B项符合题目要求。4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是冲着平民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A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3、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D实行控制思想的“焚书坑儒”A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实行“法治”,适应了加强民主集权的需要,故选A项。5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成为各国的统治思想,是因为法家思想包含了()A“兼爱”“非攻”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认识C君主集权的理念 D人定胜天的思想CA项是墨子的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D项是荀子的思想,C项是法家的集权观。6下图为明代列仙全传中的一幅插图,并配有诗文“隐居九疑山,开凿九眼泉,练得仙药和酒饮,家人三百尽飞天。”观察此图,你认为这幅图文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C根据材料中的“练得仙药”“飞天”等信息可知,题

4、干图文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7(2018桂林高二检测)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B以民为本C公正至上 D以德治国C材料的意思是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于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提拔正直无私的人,避免为私利而相互仇恨的人,强调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故C项正确。8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

5、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D根据所学知识,秦汉时期官僚政治的确立才逐步废除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贵族文化逐渐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强调百家争鸣的情况,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可知贵族文化的下移能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故D项正确。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6、问题。材料一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在韩非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葛兆光中国思想史(1)指出材料一“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7、并指出儒、法两家是如何来主张重建秩序的。解析:第(1)问,诸侯国可以按分封制的特征归纳,而“新型国家”则按照中央集权的中央和地方特征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教材可以归纳为“礼崩乐坏”或“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裂”;第二小问儒家从当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仁”“仁政”“民本”等角度归纳,法家可以从“性本恶”“法治”“君主集权”等角度归纳。答案:(1)不同:原来的诸侯国在国内继续实行分封,由世袭的卿大夫辅佐统治。“新型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君权力大大加强,任命职业官僚进行统治。(2)状况: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儒家: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提倡人要做到“仁”。孟子主

8、张“性善论”,靠人性自觉来恢复秩序。法家主张“人性恶”,君主要以“法”“术”“势”来重建社会秩序。能力提升练10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名”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A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B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度C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D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B材料“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主要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礼贤下士的风气,没有涉及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由于“士”的出身多样,一旦被选中可能位极人臣,但是和国君没有血缘关系,对世卿世禄制度有一定的冲击,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

9、“士”更强调有一技之长,没有道德的约束,无法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故C项错误;分封制瓦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D项错误。11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除井田,民得买卖”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C本题材料“行大道、 民为本、利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符合题目要求,因此选C项;A项是商鞅变法的措施,B项是墨子的“尚贤

10、”主张,D项是荀子的“性恶论”,均排除。12(2018洛阳高二期中)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这说明先秦儒学家()A认为“人性本善” B重视教化作用C主张“为政以德” D推崇“性恶论”B孟子的主张是“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致;荀子的主张是“普通人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B项正确;A项是孟子人性思想;C项是孔子的思想;D项是荀子的思想。1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上述言论体现了()A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B君民对立加强

11、统治的法家思想C“兼爱”“节俭”的墨家思想D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A根据材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可知,孟子主张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以此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材料与法家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仁政”思想,与墨家主张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道家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1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其主要功能是明

12、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是不适用的。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单有礼乐,没有道德作根本,还不够适合政治上的需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三墨子确实对当时统治阶层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早期道家)相信文明制度(指礼乐制度)不但不是自然状态的改进,而是对自然状态的

13、污染和毁灭,而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代传统礼乐的主要作用,并指出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更新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3)根据材料三,指出墨家认为传统礼乐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造主张,并概括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儒、墨、道、法各家与传统礼乐之间的关系。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得出,明确贵族尊卑,规范贵族行为;据材料“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据材料

14、“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得出维系宗族政治秩序。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法律取代了礼乐”得出用法律取代礼乐。第(2)问,据材料二“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结合所学得出把“仁”作为礼乐的道德根本。第(3)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三“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得出过度奢侈、繁缛;第二小问,据材料三“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得出回归简朴;第三小问,据材料三“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得出回归自然,追寻幸福与自由。第(4)问,据材料导语中“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得出各家在传统礼乐的环境中成长,又从各家立场出发改造传统礼乐。答案:(1)作用:明确贵族尊卑,规范贵族行为;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维系宗族政治秩序。态度:用法律取代礼乐。(2)主张:把“仁”作为礼乐的道德根本(思想基础)。(3)弊端:过度奢侈、繁缛。改造主张:回归简朴(化繁缛为简朴)。核心主张:回归自然,追寻幸福与自由。(4)关系:各家在传统礼乐的环境中成长,又从各家立场出发改造传统礼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