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品)《认识整时》授课反思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7521725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精品)《认识整时》授课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精品)《认识整时》授课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精品)《认识整时》授课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精品)《认识整时》授课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精品)《认识整时》授课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整时授课反思 山海关区古城小学 韩丽我讲授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认识整时。单纯看认识整时这一课,内容较简单。但如果把这节课放在整个认识钟表知识版块来看,它是非常重要的。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认识钟面,会认时针和分针,并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2、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进一步认识整时,并通过动态的钟面感悟“差一点整时”和“整时多一点”;3、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一、为达成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效度,本课体现了如下三方面的拓展:(一)瞻前具体说就是,从教学内容来看,本课是认识钟表知识版块的起始课。但从学情来说

2、,孩子们在走进数学课堂之前,对这一新授内容,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有一部分孩子已会看表,会认整时)和知识基础(在幼儿园,孩子已初步会变人整时时刻)。为此,在认识整时的新授教学中,我力求依托学生生活经验,在学生已初步会看整时时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领学生关注整时时刻钟面指针的规律,通过感悟规律进一步提升学生认识整时的准确度和速度。如: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点:4时因为学生已经初步会认4点,所以直接顺应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读出时刻,实现迁移。此处教学定位在:会看,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4点数学上读作4时。6时通过教师的引导:“你怎么知道是6时呀?”将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到观察整时

3、时刻钟面上指针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发现整时时刻看表的规律。之后出示的时刻旨在,引领学生运用规律,提升看整时时刻的速度和准确度。12时通过12时两根指针位置的辨析,解决学生对这一特殊时刻看表方法的困惑,突破难点。8时通过一步步的渗透,水到渠成地归纳整时时刻的特点。进一步深化对整时时刻的理解。(二)顾后在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我还在思考,怎样为孩子们进一步学习认识钟表的相关内容做好渗透和铺垫。于是,我在教学8时的环节,设计了:从7时到8时的拨表及没到8时、8时多一点与整8时的比较情境。这一动态演示的过程,既是引领学生清晰感知整时时刻的特点,又是在让学生体会钟面上指针转动的方向,及快到8时、

4、8时多一点钟面的状态,为进一步认识钟表的学习打下伏笔。拓展之三: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多年的低年级教学,使我深刻体会到,低年级的课堂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的培养,常规习惯的培养同样重要。为此,在我的数学课堂上中,我着力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如:本课中在认识整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整时时刻钟面的特点,旨在渗透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的数学思想。第二,用具体的评价语言、用握手等肢体语言,关注学生倾听、专注等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三,联系生活,体现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如:本课中提到的北京时间、两个9时的辨析、计老师的一天等,都是在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第四,关注学生书写、检查(做事细心)等好习惯的培养。通过以上三

5、方面的拓展,促使本课教学内容不再单纯的简单,提升课堂教学效度。二、关于课堂调控首先我认为课堂教学和教师课上的管理是分不开的。在本节课,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随时顺应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我的课堂。如在进行“6时”的教学时,孩子们在交流看表方法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倾听状态不好,于是我马上“停下来”,表扬其中的一个小女孩:“你们看,这个小姑娘一直静静地坐在这儿,认真听别人说话,多好啊!会倾听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呢!”以这样有针对性的评价几时对学生的倾听进行调控。然后我运用“接下来”的教学方法,继续我的课堂学习。“接下来”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我在参与我区于主任的课题组中学到的。所谓“接下来”就是把老师的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的回答、接哦是的课堂调控之中。总之,我认为好的课堂调控会润色课堂,同时也会提高课的实效。第二,一年级上半年的孩子刚刚入学,而且今天又是第四节课,课堂调控难度较大。在今天的课堂上,我采用多种策略调控整节课。如(1)老师的肢体语言(握握手、抱抱你、摸摸头);(2)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从不同的侧面,关注学生的倾听、专注、动作迅速等学习习惯和常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