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氯乙烯危害ppt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51928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氯乙烯危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三氯乙烯危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三氯乙烯危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三氯乙烯危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三氯乙烯危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氯乙烯危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氯乙烯危害ppt(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氯乙烯的危害,深圳辛骏翔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 2011年5月4日,主要内容,三氯乙烯简介 国内外使用三氯乙烯情况 三氯乙烯的中毒机理 三氯乙烯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各国对三氯乙烯的态度 三氯乙烯的MSDS,三氯乙烯简介,三氯乙烯(TCE)又称“三氯水”,“洗板水”,广泛用于电子,五金等行业的清洗工艺 。是一种性能优良、用途广泛的有机氯溶剂,最主要的用途是金属脱脂洗涤剂。但是有较大毒性,且毒性有一定的蓄积性 ,仅2010上半年,广东省中毒急救中心就收治了来自珠三角地区二十多名由于三氯乙烯所引致的重度变应性皮炎患者。其中有二例危重患者。,国内外使用三氯乙烯情况(一),目前世界上三氯乙烯的总生产能力已经

2、达到653万吨年,其中欧洲228万吨年,北美洲145万吨年,俄罗斯100万吨年,亚洲180万吨年(其中日本111万吨年)。 欧美日三氯乙烯消费构成分别为:欧洲:金属清洁脱脂占59,化工中间体占38,其他占3。美国:金属清洁脱脂占35,化工中间体占61,其他占4。日本:金属清洁脱脂占45,化工中间体占55,其他占10。,国内外使用三氯乙烯情况(二),美国三氯乙烯主要应用于氢氟烃(HFC)的中间体,占67%,其次是金属洗涤,占30%,剩余3%用于包括PVC聚合改良剂等其他领域。预计三氯乙烯在金属洗涤领域的消费将继续减少,原因是新工作程序和特殊专门设备的应用,能完全有效控制三氯乙烯的挥发量。(200

3、2年数据) 中国三氯乙烯生产, 2004年底生产总能力50万吨年,生产量30万吨。 2000年国中进口三氯乙烯约25万吨,2004年上升至50万吨,平均358万吨年。 19992004年间,中国三氯乙烯表观消费量从307万吨上升到795万吨,平均增长率高达210年。在2004年的消费构成中,金属脱脂用占750,化工原料占200,医药中间体及其他约占50。,国内外使用三氯乙烯情况(三),从上述可见欧美国家使用三氯乙烯主要并非是工业清洗剂。特别是美国,在2002年大部分三氯乙烯用于化工中间体。,三氯乙烯的中毒机理(一),三氯乙烯职业危害以严重的过敏反应最 为常见,患者多为接触三氯乙烯后30天左右

4、发病,发病后来势凶猛,常常会致残、致死。,三氯乙烯的中毒机理(二),发病表现:一般有发热、严重皮肤损害和肝损害(肝昏迷),亦可累及脑神经、消化道、心脏和眼睛等。皮肤损害表现为剥脱性皮炎、重症多形红斑或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三氯乙烯的中毒机理(三),三氯乙烯的中毒机理(四),三氯乙烯过敏病呈散发,约有4%的人对三氯乙烯高度敏感。该病病程长,难以治愈,常因肝昏迷、合并感染而死亡。,三氯乙烯的中毒机理(五),三氯乙烯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中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亦可累及脑神经、心、肝、肾、皮肤等。,三氯乙烯的中毒机理(六),1、吸入中毒: 轻度中毒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欣快感、

5、步态不稳、嗜睡等,并可伴有轻度的眼和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短期大量接触,出现以上症状,一般在24h内可恢复正常。 重度中毒出现昏迷或以三叉神经为主的脑神经损害。部分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肝、肾损害。,三氯乙烯的中毒机理(七),2、口服中毒除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外,口腔和咽部有烧灼感,恶心、呕吐和腹痛等胃肠道症状较明显,肝、肾损害较突出。 3、三氯乙烯液体吸入肺内,可致吸入性肺炎。,三氯乙烯的中毒机理(八),4、对三氯乙烯敏感者,可发生以皮损(严重的药疹样皮炎)、发热、肝功能损害和浅淋巴结肿大为表现,严重者出现剥脱性皮炎,在发病初期,病人多有发热,随后全身出现大片红斑样皮疹,有痒感,肝脏损害者出

6、现黄疸,可因肝、肾损害和合并感染而死亡。这些患者多为接触三氯乙烯后30天左右,一般先发热、后出皮疹和肝损害。发病后来势凶猛。皮疹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多形红斑、重症多形红斑或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呈散发,病程长。,三氯乙烯的中毒机理(九),预防三氯乙烯剥脱性皮炎的主要措施是:推荐使用替代品取代三氯乙烯。使用三氯乙烯的工序必须与其他工序完全隔开,并设立警示牌,严禁非该工序人员进入。该工序人员不应多轮换,避免敏感者从事该工序的工作。新上岗的工人应进行体检和培训,有皮肤病、肝病和皮肤过敏史者严禁从事清洗作业,上岗后要严密观察45天,如有过敏表现者,应立即调离岗位。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减低三氯乙烯剥脱性皮炎

7、死亡率的关键,三氯乙烯对环境的污染,由于使用后废液的不恰当处理及一些储存罐的泄漏,使其成为地下水有机污染中最普遍的污染物,它是美国日本等国的地下水中检出率最高的有机污染物 ;在环境中具有持久性,对生物的毒作用很强,美国国家科学院曾发表报告说,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饮用水中最常见的工业污染物三氯乙烯会使人致癌。,目前各国对三氯乙烯的态度,2010年6月18日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正式将 8种物质列入高度关注物质(SVHC)名单 ,其中包括三氯乙烯 。新增的8种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包括致癌、诱导有机体突变以及/或对生殖系统有毒害 ,按照REACH法规规定,物品中含有大于0.1%

8、的高度关注物质需要向欧洲化学品管理局通报 ,新增的物质意味着生产商、进口商和供应商将承担更多的责任。 目前,美国越来越严厉的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对用户释放到环境中的氯溶剂量不断增加压力 ,环保署(EPA)将三氯乙烯列入“对人类有高的可能致癌性物质”名单 。,三氯乙烯的MSDS(一),1、物质的理化常数,三氯乙烯的MSDS(二),2、对环境的影响 该物质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应特别注意对空气、水环境及水源的污染。在对人类重要食物链中,特别是在水生生物体中发生生物蓄积。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亦可引起肝、肾、心脏、三叉神经损害。,三氯

9、乙烯的MSDS(三),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有蓄积作用。 急性毒性:LD502402mg/kg(小鼠经口);LC5045292mg/m3,4小时(小鼠吸入);137752mg/m3,1小时(大鼠吸入);人吸入6.89g/m36分钟,粘膜刺激;人吸入5.38g/m3120分钟,视力减退;人吸入400ppm嗅到有气味,轻微眼刺激;人吸入2000ppm,极强烈的气味,不能耐受。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0.54g/m3,5小时/天,5天/周,3个月,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三氯乙烯的MSDS(四),致突变性:DNA抑制:人淋巴细胞5mg/L。姊妹染色单体交换:人淋巴细胞178mg/L。 生殖

10、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800ppm(24小时)(孕120天),引起肌肉骨骼发育异常。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00ppm/7小时(5天,雄性),精子生成异常。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阳性,人类不明确。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受紫外光照射或在燃烧或加热时分解产生有毒的光气和腐蚀性的盐酸烟雾。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三氯乙烯的MSDS(五),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水质检测管法 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1,1,2-三氯乙烯)气体速测管(北京劳保所产品、德

11、国德尔格公司产品),三氯乙烯的MSDS(六),4、实验室监测方法,三氯乙烯的MSDS(七),5、环境标准,三氯乙烯的MSDS(八),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理。废弃物和其它燃料混合焚烧,燃烧要充分,防止生成光气。焚烧炉排出的卤化

12、氢通过酸洗涤器除去。此外,从废料中回收三氯乙烯,再循环使用。,三氯乙烯的MSDS(九),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循环式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沐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戴氧气呼吸器。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