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市建设史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51924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城市建设史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州城市建设史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州城市建设史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州城市建设史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州城市建设史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州城市建设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城市建设史(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州历史的演变,演示大纲,一、城市概况 二、近代前城市发展 1城市形态演变 2形态演变特征分析 三、近代城市发展 1城市形态演变 (1)晚清时期(18401911) (2)民国前中期 (3)抗日战争前后 2形态演变特征分析 (1)城市空间扩展 (2)城市形态演变的功能特征 (3)城市内部结构演替特征,一城市概况 福州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 部,地处闽江下游.作为福建省省会,福 州市东临东海和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 海相望,西邻三明地区,北接宁德地区, 南连莆田市,为全省水陆运输的交通枢 纽和防卫门户.,福州位于闽江三角洲河口盆地,四周 群山环抱,其海拔在600至1000米之间, 形成天然屏

2、障。盆地之内,丘陵垄岗,星 罗棋布,错落有致,闽江横贯于盆地中央。福州地区西北部、西部峰岭重叠,境内地 势自西北向东南成倾斜。福州居福建沿海 岸线中点,福州沿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 优越的地理条件促进了福州作为省内商品 集散地和福建海上贸易重要口岸的形成。,二.近代前城市形态演变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闽都会,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福州古城始建于汉初,经历了汉冶城、晋子城、唐罗城、梁夹城、宋外城、明清福州府城等历史演变过程。 1汉冶城的创建 汉代冶城是福州城市发展的开端。冶城,建于西汉刘 邦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统一全国后,因 闽越王无诸佐汉灭秦有功,所以封无诸为闽越王

3、。无诸 建立了闽越国的都城冶城,是为福州城市之始。 2晋子城的迁建 晋子城是晋太康三年(282年)太守严高将都城南迁后所 筑的城市,此后历代福州城址都是在晋子城的基础之上发展 3唐罗城 唐代福建由于偏安一隅,人口的增加及社会经济的发 展对城市建设促进了城市形态的变化。出于守地养民的目 的,在子城外环建造罗城。,4. 梁夹城 唐罗城建成后几年,闽王王审知认为原建的罗城城区太小,因此于粱开平二年(908年)对城市又进行了一次拓展,将城市南北端稍加扩大,夹罗城于其中,故称“夹 城”,又叫做“南月城”、“北月城”。,5.宋外城 宋代福州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 荣,政治地位也进一步提高,促进了 城市建设的发

4、展。北宁开宝七年(974 年),福州刺史钱昱出于加强防御, 又增筑东南夹城,称为“外城”。,6.明清福州府城 明清是福州城市繁盛发展的阶段,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加快进行,进而促进了明清福州府城的城市形态的进一步演化。,三.形态演变特征分析 1.城市地域空间扩展特征 自汉冶城的建立到清末,福州城市地域空间不断扩展变化。 (1)由北向南,从中轴线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发展。 (2)城市用地超出城垣所限后,在城外扩展。明清时期,在城外南部沿江地块形成较为独立的用地组团,城市用地呈跳跃式扩展。 (3)在城垣内部亦同时不断地进行内向填充式扩展。城市用地形态从封闭发展到封闭与开放相结合。,2.城

5、市竖向空间形态演化特征 (1)三山:屏山、乌山和于山形成城市中的三个制高点。屏山为主位,位于城市中轴线的北端,是城市主干道的重要对景点。乌山、于山在城市南部呈中轴对称拱卫左右。(2)两塔:与位于乌山和于山山麓的坚牢塔和定光塔形成 “三山两塔”的城市空间格局。(3)一楼:位于屏山山巅的“镇海楼”为城市的重要景观点和标志点,并与两塔形成景观视线通廊,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的天际轮廓线。 以山体为依托,“三山两塔一楼”与低平的房屋,优美的建筑封火山墙,鼓楼,城门楼形成对比,构成了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城市空间形态。,3.城市功能结构演化特征 近代之前福州城市功能分区一直都较为明确,总体上呈政治行政中心位北,

6、商业经济中心位南的布局。城市的商业经济中心的演化呈现沿城市中轴干道不断向南移动的特点。逐渐形成“城”与“市”分离的布局。 此外,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的功能结构要素也日益复杂化,建筑类型也不断丰富。 早期的城市如晋子城,郡衙在城市北部居中,城内设置有庙舍、坊市、城隍庙等,手业工作坊及主要商业集市沿大航桥河两岸布置。 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城市中修建了大批的寺院、佛塔,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 宋代以后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分工的细致,城内外设立了各种工场、仓库等。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中出现了工商业专业街市和会馆。 清朝城市中出现了占地面积较大的满洲营,对城市形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代城市

7、发展 中国近代城市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 件下发展过来的。l840年爆发鸦片战争,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 约,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l844年7月3日福州 正式开埠,自此福州开始了坎坷的近代化历程。 一.晚清时期(18401911) 1.外人居留地形成,中心城跨闽江分片式发展 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首批开埠的城市之一, 较早地开始了城市的近代化历程。仓前山简称 仓山,位于福州闽江南岸的南台岛的中部。自 1844年至1911年先后有l7国在此设领事馆,仓 前山于是发展成为外国人集中的居留地。,2.台江商业区兴盛,“城”

8、与“市”相分离格局定型 福州开埠以后,成为了西方殖民者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地。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台江商业区更加繁荣,商贸愈加繁忙,商行会馆林立商业网络日臻完善。台江作为福州商业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至此,自宋代以来福州“城一与“市“相分离的格局基本定型。 省内外各地在福州所设的会馆,具有各地不同的建筑型制和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福州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也促进了建筑文化的融合和交流。,3.马尾船政工业区的形成, 市区空间向闽江下游跳跃式发展 福州近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海防建设成为福州城市近代化的起点及工 业化的开始。洋务运动初始阶段,闽浙总 督左宗棠创办船政于福州城区以东20公里

9、 处的马尾福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后,以马尾 港为中心修建福州的港区。近代福州作为 闽江出海口的河口港城市,马尾船政工业 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福州城市形态沿 闽江向下游河海口方向跳跃式发展演变的 开始,二.民国前中期 1.拆城筑路,城墙消失。城市道路网络雏形形成 近代福州随着城市政治经济的发展,老城区的城墙失去了原有的防御功能。民国8年(1919年),拆除古城墙修筑西南环城路。近代福州城市道路的拓宽修建形成了福州城市道路网络的雏形,也改变了城市街道空间的尺度和格局。 2.城市主轴近代商业街市的成型 南街是老城区内的历史发展主轴。近代开埠以后台江和仓前山的繁荣发展对 老城区、台江和仓前山的交通联系提

10、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交通工具发展的需要。 l928年福建省建设厅对城内鼓楼前经南门兜、洋头口、小桥头、万寿桥至仓前 山的主干道进行扩建,并对沿线进 行改造,形成了福州近代城市的主 轴。此发展主轴以南街、茶亭街和 中亭街为主体,构成以商业、手工 作坊为主要用地类型的近代商业街 市。,3.台江汛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台江码头是福州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靠近闽江之滨,凭借临近货物吞吐频 繁的码头,台江汛成为上下游客商集散之地。沿江一带出现了一批新式旅馆、文 化娱乐、商业等大型公共建筑群。建筑以西式风格为主,多为砖混、砖木结构的 多层建筑,体量较大,与周边其他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成沿江一带有高低 起

11、伏的城市轮廓线。 4.中心城工业集中区的形成沿江带状伸展 在当时以水运为主要交通运输条件的时代,工厂多是临江而设。于是福州中 心城闽江两岸一些区域成为了近代工业的集中区。工业集中区沿河道线型生长, 呈现“带状”形态,但用地规模较小,外 伸不远,紧凑度较小,并且依附于城市 主体,独立性较差。但总体来说,近代 福州中心城工业力量较为薄弱,工业规 模较小。 5.新类型住宅区的兴鸷 城市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分异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民族资 本家和华侨大规模建造联排式住宅区及 别墅区。这些住宅区注重建筑与绿化环 境的融合,联排式住宅多为2-3层砖 木结构,几幢形成院落。院外围以矮墙, 并以街巷作为住宅问

12、的联系。,三.抗日战争前后 抗日战争期间,福州曾先后两次沦陷,曰军侵占福州时,毁屋近3000座, 炸毁台江码头,王庄机场等30多处,城市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抗日战争结束后,l946年福州市政府正式成立。市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 些城市管理法规,并登记营造商,制定“十年都市计划叶,想把福州建成“花园 式”城市,因“经费拮据”,收效不大。 全面内战开始后,福州经济萧条,本已很少的工业更是奄奄一息,商业凋 敝,手工业破产,而国民党政府又忙于内战而无暇城市建设,故城市建设趋于停 滞。 因此,这一时期福州的城市形态除了受到战争及自然灾害的破坏外,无论 从城市地域空间扩展、城市结构等方面看,城市形态的变化都

13、不大。,近代福州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分析 一.城市空间扩展特征 城市空问扩展轨迹特征中心城的跨水域分片式扩展与市区的“飞地型”跳跃式扩展并存 近代福州中心城的跨水域分片式扩展是以原有城区为依托,在城市边缘形成新的发展 区域,属于城市空间的向心增长及聚集型空间扩展;而马尾船政工业区的“飞地”型跳跃式 扩展则属于城市空间的离心增长及扩散型空间扩展。 二.城市形态演变的功能特征 鼓楼区:作为近代区域行政核心没有明显 的功能结构演替,以行政、居住为主,兼 有部分商业及文教功能组成。 台江区:功能结构主要体现为商业金融贸 易和居住功能的并重,在沿江区域出现了 规模较小的工业功能区域。 仓山区:殖民势力的渗

14、入使其出现了行政 办公、文教卫生、娱乐服务功能要素,其 文化教育功能的产生和发展对此后福州城 市形态的演变一定的影响。,三.城市内部结构演替特征 1.中心城的“串联式组团型结构” 老城区(鼓楼区)与台江区之间以狭长 的茶亭街相连,形如“哑铃”格局。近代贸 易的发展促进了台江商业的愈加繁盛, “城”与“市”分离的格局基本定型。同时外 人居留地的形成促使仓山区空前繁荣, 成为闽江南岸具一定空间独立性的用地 组团。 由此,构成了近代福州中心城区串联 式组团型空间结构。鼓楼、台江和仓山三 个块状组团空间相对独立,功能各有侧重, 并以南街、茶亭街和中亭街为主体的城市 主干线作为三者的联系主轴,构成三个组 团的串联式空间结构。,2.市区的“一城一镇”的结构,近代福州船政工业区的“飞地” 型跳跃式扩展,在马尾形成了当时 我国规模最大的近代造船企业。作 为当时福州的工业组团,以“飞地” 形式与福州中心城区形成了“一城 一镇的城市空间结构。,3.双中心”演变为“多中心” 台江商业区脱离鼓楼老城区的跳跃 式扩展,使城市形成了政治中心和商业 中心相分离的“双中心”格局。 仓山外人居留地由于洋行的聚集而 形成了金融贸易中心,同时也由于各国 领事馆的聚集而成为了城市的外交文化 中心。 鼓楼区仍为城市的政治行政中心。 因此城市中心布局由明清时期的“双 中心”演变为近代“多中心“。,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