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考点5整体性差异性2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51345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考点5整体性差异性2练习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考点5整体性差异性2练习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考点5整体性差异性2练习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考点5整体性差异性2练习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考点5整体性差异性2练习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考点5整体性差异性2练习新人教版必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5 整体性差异性(2014新课标全国卷T7912分)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表1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木植物1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木植物11.471.551.52

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木植物11.211.291.421.58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生物量降低植株密度改变植被分布改变A.B.C.D.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1选A,2选D,3选D。第1题,从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生物量有所提高,植株密度有所改变,植被分布并未改变

3、。第2题,从表中地下生物量的数据分布可知,地下生物量的灌木植物与草本植物此消彼长。第3题,从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灌木数量不变,草本植物数量不断增加,地下灌木植物量减少,草本植物量明显增加,未来变化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2014新课标全国卷T8、98分)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4题。4.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解析】选B。由图示可知科隆群岛距离陆地较远,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所以物种较多,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误区警示】解答此题组易出现的失

4、误:忽略材料中的“动物”,误以为是植物,考虑为热量因素的影响,从而误选A(2014山东文综T5、68分)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完成5、6题。5.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降雪量B.温度C.光照D.地形6.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A.农田B.林地C.城区D.乡村【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组关键抓住以下几点:(1)区域空间定位,明确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的差异;(2)关注时间,知道影响积雪深度的主要因素;(3)紧扣题中的关键信息: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解析】5选B,

5、6选C。第5题,逐项具体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项由图中降雪量数据可知,该区域东西部降雪量相差不大,排除降雪量错误B项由题干及图可知,该时段该区域盛行风向为来自海洋的偏东风,越往西受海洋影响越小,气温越低,积雪越不易融化、深度越厚正确C项由题干可知,该区域该时段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排除光照错误D项由图中经纬度、轮廓可知,该区域位于长三角地区,地形平坦,排除地形错误第6题,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说明M地气温比周围地区高,体现了非地带性分异,城区一般会形成城市热岛,气温比周围地区高,积雪易融化、深度较小;而农田、林地、乡村植被覆盖率较高,不易形成气温高值区域。【误区警示】解答此题易出现的失

6、误:(1)忽视题中信息,分析影响积雪深度的因素;(2)忽视地理环境非地带性分异,孤立地思考影响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的原因。7.(2014广东文综T34分)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1)植被的环境作用。(2)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解析】选D。沙漠中的植被具有防风固沙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风速,减弱风力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促进风沙流中悬浮颗粒物的沉降,使沙丘固定。所以此

7、题选D。(2014大纲版文综卷T4、58分)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8、9题。8.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9.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组关键抓住以下几点:(1)K岛的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火山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8选A,9选C。第8题,从纬度看,该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第9题,“植被恢复迅速”说明其自然环境利于植被生长和发育;“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是题眼,根据材料可知,该岛“1983年火山爆发”属于特有的事件,火山灰富含营养物质,利于植物的生长。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